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5-01-24周建中
周建中
(江苏省如皋市下原镇畜牧兽医站,江苏如皋 226543)
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周建中
(江苏省如皋市下原镇畜牧兽医站,江苏如皋 226543)
1 病原体
组织滴虫病的病原体是组织滴虫,它是一种很小的原虫。该原虫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组织型原虫,寄生在细胞里,虫体呈圆形或卵圆形,没有鞭毛,大小约为6~20μm;另一种是肠腔型原虫,寄生在盲肠腔的内容物中,虫体呈阿米巴状,直径为5~30μm,具有一根鞭毛,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鞭毛的运动。
2 流行特点
组织滴虫病最易发生于2周至3~4个月龄以内的雏鸡和育成鸡,特别是雏火鸡易感性最强,病情严重,死亡率最高。本病也见于肉用仔鸡和许多被捕获的野鸟。成年火鸡也可感染,但呈隐性感染,成为带虫者,有的慢性散发。
3 临床症状
组织滴虫病的潜伏期为7~12d,最短为5d,最常发生在第11d。病鸡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减少以至废绝,羽毛蓬松,翅膀下垂,闭眼,畏寒,下痢。排淡黄色或淡绿色粪便,严重者粪中带血,甚至排出大量血液。病的末期,有的病鸡因血液循环障碍,鸡冠发绀,因而有“黑头病”之称。病程通常为1~3周。病愈康复鸡的体内仍有组织滴虫,带虫者可长达数周或数月。成年鸡很少出现症状。
4 病理变化
组织滴虫的主要病变发生在盲肠和肝脏,引起盲肠炎和肝炎。一般仅一侧盲肠发生病变,有时为两侧。在感染后的第8天,盲肠先出现病变,盲肠壁增厚和充血。从黏膜渗出的浆液性和出血性渗出物充满盲肠腔,使肠壁扩张;渗出物常发生干酪化,形成干酪样的盲肠肠心。随后盲肠壁溃疡,有时发生穿孔,从而引起全身的腹膜炎。肝脏病变常出现在感染后的第10天,肝脏肿大,呈紫褐色,表面出现黄色或黄绿色的局限性圆形的、下陷的病灶,直径达lcm,达豆粒大至指头大。下陷的病灶常围绕着一个成同心圆的边界,边缘稍隆起。在成年火鸡和鸡,肝的坏死区可能融成片,形成大面积的病变区,而没有同心圆的边界。鸡的肝脏病变常常是稀疏的或者没有,盲肠的病变也没有火鸡那样广泛。
5 诊断
一般情况下,根据组织滴虫病的特异性肉眼病变和临诊症状便可诊断。但在并发有球虫病、沙门氏菌病、曲霉菌病或上消化道毛滴虫病等时,必须用实验室方法检查出病原体方可确诊。病原检查的方法是采集盲肠内容物,用加温至40℃的生理盐水稀释后,制成悬滴标本镜检。如在显微镜旁放置一个白热的小灯泡加温,即可在显微镜下见到能活动的火鸡组织滴虫。
6 防治措施
发病后,要选择使用0.3%~0.4%的甲硝唑饮水,连用3~5d,效果较佳。由于组织滴虫是通过异刺线虫的虫卵传播,所以,有效的预防在于减少或杀灭这些虫卵。阳光照射和排水良好的鸡场可缩短虫卵的活力,因而利用阳光照射和干燥可最大限度地杀灭异刺线虫虫卵。雏鸡应饲养在清洁而干燥的鸡舍内,与成年鸡分开饲养,以避免感染本病。另外应对成年鸡进行定期驱虫。鸡与火鸡一定要分开进行饲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