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大黄与栀子的配伍机制及临床作用
2015-01-24王海腾
王海腾
(河南省郑州市精神病防治医院器械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分析大黄与栀子的配伍机制及临床作用
王海腾
(河南省郑州市精神病防治医院器械科,河南 郑州 450000)
目的 对大黄与栀子配伍机制及临床作用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 选取40例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水肿胰腺炎患者,对其实施大黄栀子汤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治疗,对大黄与栀子配伍机制及临床作用进行分析。结果 所选取的40例患者中,33例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所占比例为82.5%,6例患者治疗有效,所占比例为15.0%,1例患者治疗无效,所占比例为2.5%,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5%。而且大黄与栀子配伍能够有效治疗湿热黄疸、火热上炎、热度疮疡、血热出血等症状。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大黄与栀子不同的配伍机制对二者临床应用的指导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栀子;大黄;配伍机制;临床作用;中药分析
在我国,中药的历史比较悠久,不管是在治疗疾病或者是文化视角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而中药中的配伍,就是依照患者不同病情对不同剂量或不同类型的中药药材搭配进行选择,以是多种或两种中药的药效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为对大黄与栀子配伍机制及临床作用进行深入性分析,本文选取40例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水肿胰腺炎患者,对其实施大黄栀子汤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取得了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40例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水肿胰腺炎患者,对其实施大黄栀子汤治疗,其中有20例男性,20例女性,年龄为20~56岁,平均年龄为(35.41±4.65)岁,患者病程为1~6 d,平均并成为(2.0±1.0)d。40例急性水肿胰腺炎患者中,有17例患者为暴饮暴食所导致,13例患者为饮酒过量所导致,3例患者为胆囊炎,4例为胆囊结石,3例患者存在慢性胰腺炎病史。对所有患者进行尿淀粉酶、白细胞值以及白淀粉酶检查发现,所有患者的这些指标均远超正常值,而且在入院时,所有患者均表现为程度各异的腹痛、便秘等临床症状。
1.2治疗方法:对所有患者实施大黄栀子汤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13~20 g生大黄与12 g生栀子共同组成大黄栀子汤药物,用水煎2次,温服3次,具体服用剂量为一日一剂。若患者存在比较严重的便秘情况,需要在煎药过程中适当增加大黄剂量,如果患者在服药5 h后还未排便,那么必须及时服用第二剂大黄栀子汤。服药期间对患者大便情况进行观察,患者在正常情况下的大便次数应该为3次左右,若患者依旧持续存在腹痛的情况,且检查患者舌苔发现患者舌苔厚且黄,这时需要对大黄剂量予以进一步加大,以增加患者大便次数
1.3患者疗效评定标准:患者腹痛、便秘等临床症状消失,尿淀粉酶、白细胞值以及血淀粉酶均恢复到正常水平为显效;患者腹痛、便秘等临床症状改善较为明显,但没有消失,患者血淀粉酶、尿淀粉酶以及白细胞值等基本上都恢复到正常状态为有效;患者腹痛、便秘等临床症状未消失,甚至出现加重的情况,尿淀粉酶、白细胞值以及血淀粉酶等为恢复到正常值甚至出现升高的趋势为无效。有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χ2检验计数资料,t检验计量资料,P<0.05表示差异性比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所选取的40例患者实施大黄栀子汤治疗后,33例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所占比例为82.5%,6例患者治疗有效,所占比例为15.0%,1例患者治疗无效,所占比例为2.5%,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5%,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性比较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大黄与栀子配伍能够有效治疗湿热黄疸、火热上炎、热度疮疡、血热出血等症状,从这些方面对大黄与栀子配伍机制与临床作用进行了确定。
3 讨 论
所谓中药配伍,就是根据患者病情的具体需求与各类药物的特点,将两种或多种中药药材有选择的混合在一起加以应用[1]。栀子和大黄是在临床中比较常用的两种中药,现代临床与历史文献资料中经常会出现大黄与栀子配伍使用的例子,然而,却始终没有对大黄与栀子配伍机制及临床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与报道。作为清热泻火的最佳中药组合,大黄与栀子在《神农本草经》中被评为中药上品[2]。其中大黄是一种蓼科植物,药用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者掌叶大黄等根茎与干燥根。大黄药性苦寒,主要归大肠、胃、脾、心、肝包经,主要功效是清热泻火、写下攻积、逐瘀通经以及凉血解毒等。《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大黄,味寒、苦。主下血闭、淤血、寒热,留饮宿食,破癥瘕积聚,推陈致新,荡涤肠胃,调中化食,通利水杀,安和五脏,生山谷[3]。”中药栀子属于茜草科植物,其果实干燥而成熟,栀子的药性同为苦寒,主要归肺、心、三焦经,其主要作用是清热利湿、泻火除烦以及凉血解毒等。《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栀子,味寒苦,主治胃中热气、五内邪气、疮疡、赤癞、面赤酒疮齄鼻及白癞等[4]。”由此可见,大黄与栀子的药性均为苦寒,如果对二者进行配伍使用,则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湿、清热泻火以及清热解毒之功效,一般会用于湿热黄疸、火热上炎、热度疮疡以及血热出血等证。在中药治疗中,大黄与栀子是比较常用的中药药材,而且这两种重要配伍也被称为中药治疗的有效手段。
总而言之,大黄与栀子配伍机制可具体总结为四方面,即:凉血止血、清热利湿、清热泻火及清热解毒。就中医角度而言,人类身体内的火气来自自然界的湿、寒、风、暑、燥等各个方面,而且如果这些火不能得到有效抑制,那么就会导致一些比较严重的临床病症,因为栀子与大黄均为性寒类中药,能够通过对人体温中枢前列腺素合成进行有效抑制,降低人体内环苷核酸含量,使人体血管扩张速度不断加快,有效促进人体散热,以此达到去火降温的效果。此外,壅塞肝胆,湿邪困遏脾胃,其主要因素是人体胆汁分泌异常,而患者饮酒过量是其根本性因素;医药经典《本草纲目》中就对栀子与大黄配伍可以促进患者胆汁分泌进行了详细记载,能够促使患者胆道括约肌松弛、胆囊收缩,对患者泻下通便、清热利湿等极为有利。此外,人体中产生痈肿疮疡原因主要是热邪聚于局部,入于血分,对血肉造成腐蚀,所以痈肿疮疡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火与热[5],此时,栀子与大黄可对其寒性进行充分发挥,在由于热邪壅盛搜造成的乳痈、热毒痤疮、以及肠痈等相关临床疾病中,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而本文中的急性水肿胰腺炎为中医“黄疸”与“腹痛”范畴,本研究结果显示,对所选取的40例患者实施大黄栀子汤治疗后,33例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所占比例为82.5%,6例患者治疗有效,所占比例为15.0%,1例患者治疗无效,所占比例为2.5%,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5%,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性比较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大黄与栀子配伍能够有效治疗湿热黄疸、火热上炎、热度疮疡、血热出血等症状,从这些方面对大黄与栀子配伍机制与临床作用进行了确定,由此可见,大黄与栀子不同的配伍机制对二者临床应用的指导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1]刘通英,张统水.栀子大黄汤加减治疗黄疸45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90-91.
[2]米光熙,米丰年.大黄粉局部填塞治疗血液病鼻出血100例临床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9,30(1):96-97.
[3]魏建华.大黄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3(4):368-370.
[4]吴同辰,徐建如.生大黄治疗脓毒症临床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10):621-622.
[5]郑新川,杨东,刘鑫,等.栀子拮抗细菌脓毒症有效成分京尼平苷的研究[J].中国药理通讯,2009,26(1):59-61.
R282.710.7
B
1671-8194(2015)18-0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