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直肠息肉早期癌变的临床效果探析
2015-01-24张国军
张国军
(山东省昌乐县人民医院普外二科,山东 潍坊 262400)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直肠息肉早期癌变的临床效果探析
张国军
(山东省昌乐县人民医院普外二科,山东 潍坊 262400)
目的 探讨并分析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直肠息肉早期癌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所收治的50例直肠息肉早期癌变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经超声内镜、肠镜以及共聚焦内镜检查,借助于HOOK和IT刀来实施治疗。结果 50例直肠息肉早期癌变患者均全部完整的挖除,全部挖除病变手术以后均获得病理确诊,切缘以及基底未发现病变累及,在手术过程中,平均出血量为60 mL,有6例患者出现穿孔,通过金属夹夹闭修补完成。结论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在直肠息肉早期癌变的临床治疗中,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是一种有效且可靠的方式,所获疗效显著。
直肠息肉;治疗;内镜黏膜;早期癌变;临床
在临床上,直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疾病,目前在临床治疗中大部分采取内镜下激光烧灼、高频电切或者氩离子血浆凝固法等来进行治疗,然而在直肠息肉早期癌变的临床治疗中,因肿瘤组织的侵犯深度很难估计,对此多数采取外科开腹术来切除肠段,因手术所带来的创伤比较大,手术后的恢复时间相对比较长,且治疗费用又比较高,因此在临床所受限制以及影响也比较大[1-2]。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内镜检查的大力实施以及各种内镜检查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消化道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直肠息肉早期癌变的临床治疗中内镜黏膜下挖除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笔者就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直肠息肉早期癌变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本次研究中,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所收治的50例直肠息肉早期癌变患者,其中有30例患者为男性,有20例患者为女性,患者年龄在44~75岁,全部患者均通过超声内镜、肠镜、病理以及共聚焦内镜检查诊断为直肠息肉早期癌变,局部淋巴未出现转移,且肿瘤也未侵犯到固有肌层[3]。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之前,患者以及其家属鉴定相应的知情同意书,将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以及获得的益处等告知患者以及其家属。除此之外,所用设备有内镜主机、电子肠镜、共聚焦内镜主机、共聚焦肠镜、超声内镜、COOK IT刀以及COOK HOOK刀等,内镜用异物网篮、注射针、活检钳以及三爪异物钳等,在手术治疗期间内镜头附加相应的透明帽。
1.2方法:在手术前患者实施镇静以及解痉,利用多功能监护仪进行监护,利用无菌的生理盐水对病变周围肠道进行反复地冲洗,将肠腔内所存液体洗净,且进行靛胭脂染色,借助于海博刀在距离病灶边缘大约2~3 mm位置将切除的范围标注出来,在病灶边缘的标记点外侧位置实施多点黏膜下注射,将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注射至此,将整个病灶显著隆起作为标准。接着沿着标记点的外侧缘借助于HOOK刀将病变附近黏膜切开,再用HOOK刀或者IT刀深入到固有肌层,并紧贴着肌层的表面对病变组织进行剥离,完整地将病变切除。如果病变和肌层粘连,很难进行剥离,可同时对部分肌层进行切除,保证肿瘤得以完整挖除。在手术过程中用HOOK刀的头端对较小血管直接进行电凝,借助于热活检钳钳夹对较粗黏膜下层血管进行电凝。在完整地将肿瘤切除以后,经氩离子血浆凝固术来止血。在内镜下黏膜下挖除术中若发生穿孔,应改行全层切除手术,借助于IT刀或者HOOK刀沿着瘤体附近将浆膜切开,以此完整地将病变切除,当手术结束以后,利用金属夹从两侧至中央对创面进行对缝。最后对内镜切除标本实施病理组织学检查,基于该检查结果明确其浸润范围和深度,继而进一步判断是否还需实施外科手术。
2 结 果
50例直肠息肉早期癌变患者均挖除成功,其中挖除的最大病变其直径为3.5 cm,手术时间为66~146 min。患者住院时间为9~16 d。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中患者平均出血量为60 mL,手术后未出现腹腔感染以及严重出血问题。有6例患者出现穿孔问题,其中最大的裂孔大约为3 cm,利用金属夹对创面实施对缝,通过抗生素的应用、禁食以及卧床休息等治疗痊愈。全部病变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剥离完全,切缘以及基底均未发现肿瘤细胞。手术后的随访中,经超声内镜、肠镜以及共聚焦内镜的复查,患者创面已愈合,未出现复发。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超声内镜以及共聚焦内镜在临床中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内镜下黏膜挖除术在治疗直肠息肉癌变也逐渐成为了可能。内镜超声能够确定肿瘤病变大小、起源层次、病变附近淋巴结的具体转移情况以及病变浸润深度;共聚焦内镜确定息肉是否为癌变、癌变的具体位置、肿瘤组织对邻近肠壁是否造成浸润,能帮助明确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切除的具体范围,对此,适用于直肠息肉早期癌变的临床诊断,同时还可对早期癌变内镜治疗进行指导[4-5]。因消化道管壁比较薄,再加上穿孔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高,对此,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对于医师技术水平的要求也相对比较高。直肠因其管壁比较厚,且管腔的走向变异相对比较小,采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来予以治疗比较合理且科学。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在直肠息肉早期癌变的临床治疗中,常见并发症为穿孔,因肠腔内的细菌相对比较多,在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治疗时,一旦发生穿孔,很容易使腹腔受到影响和污染,导致腹膜炎的发生,对此,通常情况下不主张于内镜下实施剥离切除。对于已穿孔患者,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在将肿瘤完整的剥离以后,借助于金属夹对裂孔进行连续的夹闭以及缝合,同时放置相应的胃肠减压管,使胃肠张力得以减轻。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之前,应禁食,同时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利用无菌的生理盐水来进行反复的冲洗,这样穿孔所引起的这一腹膜炎反应相对比较轻[6]。若患者腹腔内所存气体相对比较多,在手术过程中可采取腹腔刺针的方式使腹腔减压,以此减轻手术以后可能存在的腹胀问题。在本次研究中,有6例患者出现穿孔,通过金属夹的应用、抗生素的应用、胃肠减压以及卧床休息等治疗均痊愈。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内镜黏膜下挖除术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式,在直肠息肉早期癌变的临床治疗中可使人体生理结构维持在一个正常的状态中,所产生的创伤比较小,且整块切除率也比较高,所获效果和手术治疗相似,可有效避免因传统手术可能引起的各种损伤或者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可有效地控制病变切除大小以及范围,但同时其也存在一个不足,即容易引起穿孔,对此,在今后的治疗中,还需加大对其的研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和医院自身情况来进行治疗。
[1]张文明,沈俊,张召珍,等.结直肠息肉内镜下特点及治疗[J].中国癌症杂志,2010,20(8):621-625.
[2]邓德昌,方晓明,居海红,等.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2609例[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2,15(12):1301-1303.
[3]刘靖正,周平红,姚礼庆,等.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凝切除治疗结直肠息肉的疗效[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2,11(3): 220-222.
[4]蒋新香,陈海燕,丁岩冰,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广基结直肠息肉的护理配合[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62-64.
[5]许炳华,鲍传庆,刘宗良,等.结肠镜联合腹腔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2,15(1):15-18.
[6]洪伟勤,王小忠,彭启全,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挖除术治疗上消化道疾病的体会[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15(7):17-20.
R735.3+7
B
1671-8194(2015)18-0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