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不全的临床分析
2015-01-24艾丽娜刘欣宇
艾丽娜 刘欣宇
(吉林省四平市第一人民医院,吉林 四平 136001)
缬沙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不全的临床分析
艾丽娜刘欣宇
(吉林省四平市第一人民医院,吉林 四平 136001)
目的 分析缬沙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不全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不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溶栓、调脂、扩容、抗凝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缬沙坦治疗,对照组给予依那普利治疗,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舒张压、收缩压、左心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 6个月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左心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不全时,应用缬沙坦与依那普利治疗效果相当,但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安全性更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缬沙坦;急性心肌梗死;心功不全;依那普利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病死率较高的综合性疾病,在冠状动脉病变前提下,冠状动脉出现血供急骤减少或中断,出现急性心肌梗死,且患者会发展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而CHF病理机制主要是心室重构[1]。心功不全是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并发症,在不及时治疗情况下,对患者身体健康与生命构成巨大威胁。为研究缬沙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不全的临床治疗效果,将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不全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分析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缬沙坦治疗与依那普利治疗,现将其相关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不全患者80例(患者均符合AMI合并心功不全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最大年龄70岁,最小年龄41岁,平均(35.7±5.5)岁;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40岁,平均(38.7±3.3)岁。上述患者均无肾功能不全、单侧或双侧肾动脉狭窄等病症,且无对缬沙坦或依那普利过敏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症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溶栓、调脂、扩容、抗凝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缬沙坦(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823)治疗,剂量为80 mg,口服1次/天。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依那普利(湖南千金湘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383)治疗,剂量为10 mg,口服1次/天,连续服用6个月。
1.3疗效判断[2]:检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DBP(舒张压)、SBP(收缩压)、LVEF(左心射血分数)以及LVEDD(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等,并详细记录患者在连续治疗6个月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
1.4统计学分析:本次观察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DBP、SBP、LVEF、LVEDD等无明显差别,两组患者在连续口服缬沙坦、依那普利治疗6个月后,DBP、SBP有明显变化,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后DBP分别为(85±9)、(78 ±8)mm Hg,SBP分别为(136±12)、(123±11)mm Hg;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DBP分别为(84±7)、(77±8)mm Hg,SBP分别为(132±13)、(120±12)mm Hg,两组患者在连续治疗6个月后SBP与DBP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LVEF分别为(31.4±5.9)%、(41.7±9.7)%,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LVEF分别为(31.4±5.5)%、(40.8±10.3)%,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LVEF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LVEDD分别为(56.7±6.9)、(57.4±6.8) mm,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LVEDD分别为(56.9±6.5)、(57.1±6.9) mm,LVEDD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观察组在治疗期间无血管神经性水肿、干咳、味觉异常等不良反应者,对照组出现3例血管神经性水肿,4例干咳,2例味觉异常,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不全疾病的治疗中,机体通过交感神经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来增加血容量、提高存活心肌的收缩力以及心脏泵血功能,以此实现正常供血的功能[3]。RAAS一般通过循环RAAS与组织RAAS等途径实现作用,其中循环RAAS主要就是影响钠代谢与动脉的顺应性调节动脉压,能够在人体病理生理方面实现短期效应;组织RAAS对人体病理生理方面能够产生长期效应,经过激活后能够改变病理生理,将血管紧张素Ⅰ向血管紧张素Ⅱ转化,血管紧张素又与其受体结合,充分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达到促进心肌与血管生长的目的[4]。
缬沙坦是一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抗结剂,能够对局部组织产生长期效应,对血循环产生短期效应,抑制内皮素释放血管因子,减少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促进前列腺素与缓激肽的形成,增加肾血流量,抑制醛固酮分泌,实现降压效果,且该药物的抗压疗效具有稳定性、持久性等特征,能够长期作为治疗高血压疾病的安全药物[5]。本次研究将我院接收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不全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缬沙坦与依那普利治疗,疗程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两种药物的临床疗效以及产生的不良反应情况。经过对比观察得知,两种药物在改善心功能与防止心室重塑等方面疗效相同,两组患者在六个月治疗结束后,比较治疗前后DBP、SBP、LVEF等变化情况,差异显著(P<0.05),LVEDD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干咳、味觉异常等不良反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本次观察可以看出,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不全疾病治疗中采用缬沙坦治疗,该药物临床治疗效果与依那普利相似,但是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具有更强的耐受性,安全性也更高,更适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不全,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1]吴琼,陈福凤.贝那普利与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影响的临床对比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5):67-68.
[2]李秋菊,朱剑.国产缬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中国新药杂志,2009,18(5):417-418.
[3]张令杰.缬沙坦与依那普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能不全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6):511-512.
[4]贾丽霞,陈晓丹,林志阳.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功能不全高危因素探讨[J].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11,20(2):157-158.
[5]蒋恒波,莫龙.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康复治疗[J].求医问药,2011,9(11):536.
R542.2+2;R541.4
B
1671-8194(2015)18-00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