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配伍的研究概况

2015-01-24牛晓静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6期
关键词:蒽醌药理麻黄

牛晓静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河南 郑州 450008)

中药配伍的研究概况

牛晓静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河南 郑州 450008)

中药;配伍

中药配伍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依据临床,辨证施治,据法处方,把多种有效中药组配在一起,用以治疗疾病,平衡人体阴阳的医疗举措;是中医药的核心,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近年来,随着中药和方剂研究的不断深人,方剂配伍原理的现代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对配伍化学与配伍药理学方面的研究概况做如下综述。

1 中药配伍的基本概念

中药配伍有两层含义[1]:一是指中药学中的配伍,即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将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二是指在方剂学中的配伍,即药物按君臣佐使的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比例。配伍的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②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③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不良反应,在应用毒性药或剧烈药时必须考虑选用;④另一些本来单用无害的药物,却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不良反应,则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

2 中药配伍的化学研究

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是其化学成分,阐明药对配伍的物质基础即化学成分,是药对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化学角度看,两个单味药配伍形成药对后,由于配伍过程中的物理作用和化学变化,药对的化学成分,无论是类别,还是含量,都会产生变化[2]。

2.1 配伍后某一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变化:张荣等[3]采用HPLC证实当归-红花配伍前后共煎液中阿魏酸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高于各单煎液中含量,二者配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麻黄与石膏配伍应用的处方共有6处,麻黄类方剂中加入生石膏,就可以监制麻黄的发汗作用,扭转麻黄的药性,变辛温之方为辛凉之剂。黎同明[4]通过HPLC检测出麻黄石膏不同比例配伍中1∶3合煎时煎出率最高,单煎煎出率最低,石膏有促进麻黄生物碱煎出的作用,而且随着石膏比例的增高麻黄碱及伪麻黄碱的煎出率上升。再有学者对附子大黄配伍研究中发现,合煎液中总蒽醌、游离蒽醌较分煎液略低,而结合蒽醌则略有上升,这可能是共煎时,附子的碱性抑制了大黄结合蒽醌的水解,从而使得结合蒽醌上升,游离蒽醌下降;且配伍比例在1∶1时最高,而2∶1与1∶2时的结果相似,说明大黄附子配伍l∶l时泻下作用较强[5]。

2.2 配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崔健等[6]研究了山豆根在复方中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山豆根分别与丹参、木蝴蝶、黄柏、玄参等配伍合煎时,氧化苦参碱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直至消失,苦参碱含量增加,因氧化苦参碱的结构中含有N-O配位键,与含羟基、醛基、双键等基团的化合物合煎时,氧化苦参碱被还原为苦参碱。李秀玲等[7]证实柴胡和赤芍配伍合煎后有六个化学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并有一个新峰产生。由此可以说明复方配伍后的化学成分并非是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简单加和,复方在煎煮过程中有化学成分含量及种类的变化。

3 中药配伍的药理学研究

3.1 中药配伍比例与复方药理效应的关系:黄连与吴茱萸所配伍的方剂应用最多的是左金丸。近年来对左金丸进行了以下方面的药理作用研究-抗胃溃疡、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对胃肠运动的影响表现为能抑制小鼠胃的排空等。黄兆胜等观察黄连与吴茱萸分别以6∶1(左金丸),2∶1(甘露散)、1∶1(茱萸丸或变通丸)三种不同配伍比例对实热证和虚寒证大鼠的影响。结果表明,左金丸和甘露散能使实热证和虚寒证大鼠红细胞膜钠泵和钙泵的活性显着降低,有消除热证病理改变和加重寒证病理改变的效应,即寒性的作用,并且左金丸的作用强于甘露散;茱萸丸(变通丸)此作用不明显[8]。

3.2 中药配伍后的减毒增效作用:纵观历代本草及古今医家临床遣方,中药减毒的传统方法主要有配伍减毒法、炮制减毒法煎煮减毒法、用量减毒法及服法减毒法等,而配伍减毒法是最常用的减毒方法之一。甘草是附子临床应用中经典的配伍减毒药对之一。大量实验已从化学成分和药理药效方面证实甘草与附子配伍后能减少附子的毒性,这是由于甘草苷和甘草酸显酸性易与附子中生物碱发生络合生成沉淀,从而起到降低附子毒性的作用[10]。而关于其增效机制,各学者存在争议,甘草对附子的增效作用主要表现在二者各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与甘草中的甘草酸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提高心肌对附子的敏感性有关[11-12];胡小鹰等[13],谢世荣等[14]研究均表明甘草类黄酮与异甘草素均有明显的抗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作用,指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心肌细胞Na+通道有关。

此外,还有诸多学者对关木通-生地[15]、干姜-附子[16]、白芍-川乌[17]等药对也进行了配伍减毒增效的化学和药理方面的研究。

4 小 结

由于中药配伍的复杂性,尽管我们在化学成分和药效机制方面已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大多数还处于摸索阶段,有待更深层次的进行研究。比如,在化学成分方面,多数复方中真正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尚不明确。目前我们的质量控制模式多集中在有效成分或活性成分,不能从本质上评价中药配伍的内在质量。因此,随着高新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的引入,HPLC-MS、CE-MS、GC-MS等多种仪器联用和十几种乃至几十种指纹图谱分析将是其成分分析的必然趋势。在药理药效方面,过去多以整体动物模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单一,其药效机制研究不够深入,现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方面阐述其对机体的调节机制,作用途径与靶点,这些突破性进展均为中药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这些将是今后复方药理研究的主流方向。此外,还应加强中医药理论与现代药理及临床实践相结合,化学-药理相结合为阐明中药配伍机制提供了物质基础。进一步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则更能准确地阐释中药配伍的机制,为中医中药现代化作出贡献。

[1]于虹.中药配伍理论的应用意义[J].中草药,2003,34(4):附12-13.

[2]吴笛,刘法锦,廖彩震.中药配伍对化学成分的影响[J].中成药,2003, 25(2):153-155.

[3]张荣,刘睿,黄天来,等.HPLC法研究当归-红花单煎及共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9,20(5):448-452.

[4]黎同明.麻黄石膏不同比例配伍麻黄碱、伪麻黄碱的含量变化规律研究[J].新疆中医药,2007,25(25):24-26.

[5]叶强,刘刚彦,郭力.大黄附子配伍对葸醌类成分影响的研究[J].现代中医药,2011,31(4):72-74.

[6]崔健,耿惠,刘淑杰,等.山豆根在复方中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J].中草药,2001,32(7):613-614.

[7]李秀玲,徐青,张曦.HPLC研究柴胡和赤芍配伍的化学成分变化[J].中国天然药物,2004,2(2):103-105.

[8]黄兆胜,李盛青,何丽春,等.黄连与吴茱萸的不同比例配伍对大鼠红细胞膜ATP酶活性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1,17(5):1.

[9]黄燕雯.中药提取物配伍的降血糖药效及其协同性[D].上海:上海大学,2007.

[10]张宇燕,杨洁红.附子甘草配伍对乌头碱、甘草酸、甘草苷的动态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2009,44(1):11-13.

[11]张广平,解素花,朱晓光,等.附子甘草配伍减毒增效/存效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6):31-33.

[12]杨明,刘小彬,黄庆德.附子甘草配伍减毒增效机制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3,14(4):197-198.

[13]胡小鹰,彭国平,陈汝炎.甘草拮抗附子心律失常毒性的机制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2(5) : 23-24.

[14]谢世荣,黄彩云,黄胜英.甘草次酸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实验研究[J].医学导报,2004,23(3):140.

[15]赵慧辉,刘养清,侯娜,等.配伍生地对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5):451.

[16]黄齐慧,成明建,宋文霞.附子与干姜配伍前后乌头碱煎出量测定[J].黑龙江医药,2004,17(5):326.

[17]何伟,王宁,辜林,等.川乌与白芍配伍前后乌头碱和芍药苷煎出量的测定[J].中国药学杂志,2002,37(9):68.

R28

A

1671-8194(2015)06-0200-02

猜你喜欢

蒽醌药理麻黄
1-氨基蒽醌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黄芩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探讨
黄芩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探讨
大型学术著作《药理研究方法学》出版发行
金莲花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蒽醌法制备H2O2工艺中溶剂对γ-Al2O3 再生蒽醌降解物的影响
巴戟天中蒽醌类化合物及生物活性研究
Ce3+改性Hβ分子筛催化合成乙基蒽醌的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