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友主任医师论治急危重症并发胃肠功能衰竭经验*
2015-01-24吴国琳指导余国友
吴国琳 指导 余国友,2
(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310003;2.浙江省余国友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浙江杭州310003)
·专家经验·
余国友主任医师论治急危重症并发胃肠功能衰竭经验*
吴国琳1指导余国友1,2
(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310003;2.浙江省余国友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浙江杭州310003)
急危重症胃肠功能临床经验
余国友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全国第5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潜心于中医药治疗各种内科疾病,特别是应用中医药改善胃肠道功能方面有很深造诣,具有独特的诊疗特色及显著的临床疗效。笔者有幸跟随余师学习,整理总结出余师中医药辨证施治胃肠道功能衰竭经验,与同道探讨。
1 中西医综合认识胃肠功能衰竭病性及特点
胃肠功能衰竭是在严重休克、感染、创伤等因素的应激状态下,胃肠黏膜水肿、糜烂、出血、形成溃疡,导致胃肠黏膜屏障功能破坏,大量细菌、内毒素移位入血液,引起全身严重的炎症反应,产生中毒性肠麻痹,严重者可出现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1]。
中医理论中无“胃肠功能衰竭”的病名,亦无关于此病的具体记载。余老师根据临床症状及诊治经验总结认为,此病当属中医学“腑实证”、“癥瘕积聚”、“痞证”、“腹痛”、“便秘”等范畴,严重者与“阳结”、“肠结”、“脏竭”、“关格”、“厥证”等相似[2]。余师系统总结此病之病机,认为其病位在脾胃、大小肠,涉及肝肾;整个病程多为正虚邪实、本虚标实、寒热错杂、毒瘀互结;初起多实,或虚实夹杂,久则由实转虚;病在气、在血、在腑。目前西医主张治疗原发病、恢复胃肠功能、清除内毒素、抑制炎性因子等原则,以抗炎、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静脉补液及高营养支持治疗,并补充血浆、白蛋白等胶体溶液[3]。中医多用复方制剂、固定方药、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内服外用结合为主[4]。余师指出,危重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情况与预后密切相关,而单纯西药治疗尚有一定局限性。中医主张辨病辨证论治,配合西医治疗,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突显中医药治疗特色,提高疗效。
2 胃肠功能衰竭中医病机特点认识
2.1脾胃虚弱是发病基础余师指出,此类患者病情危重,大多年高体衰、脾胃素虚或久病迁延不愈,必然久病伤正,致内伤脾胃,正气虚弱,《难经》云“气者,人之根本也”。气化正常,则腑脏经络、气血阴阳方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受纳、运化水谷,总司机体气血、津液的化生和输布。脾胃气虚,则失于运化,受纳失常;先天之精靠后天滋养,后天摄入不足,精微物质不能充养,则见神疲乏力,完谷不化、纳差、大便秘结或泄泻等症状。
西医认为,胃肠功能衰竭患者多发生于严重创伤、感染、休克等危重病,由于患者较长时间不能口服饮食,主要靠胃肠道外营养维持,结果胃肠黏膜萎缩,影响其屏障功能,而致肠道内细菌进入血液,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5]。此符合中医“无胃气则死”之论。因此必须重视脾胃虚衰贯穿疾病的全过程,指导临床用药必须“顾护胃气”。
2.2气滞腑实是病之标胃肠功能衰竭多发生于腹部大手术、严重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危重疾病,老师指出,因长期禁食、卧床制动、药物等因素,导致气机阻滞,肝气犯中土,脾胃升降失常,肠道传化失司。脾升胃降是脾胃的生理功能特点,是大肠得以承受小肠下移的糟粕,形成粪便而排泄,实现其“传化糟粕”的功能。正常情况下,脾运胃纳、脾升胃降,两者相互为用。“六腑以通为用”,胃及大小肠皆属于腑,故均以通为顺。脾胃为气机升降的中枢,脾升胃降失常,则传化不能,津液不生,清阳之气不能上承,后天之精不能归纳命门,饮食精华不能充养四肢肌肉,糟粕不能下传,当升不升,当降不降,不通则痛,不通则胀,壅滞成病。则见痞满,困重、呕逆、腹痛、大便秘结等,甚则高热、腹胀如鼓,腹皮绷急,呕吐臭秽,便结不通,舌红苔黄等类似腑实证表现。
2.3瘀热内结加重病情中医认为“久病入络”。余师认为此病初期在气在脏,久必入血在腑,病程日久,则脾胃功能失调,致气机阻滞,上下不能相通,气滞日久,气结则血凝,可由气及血,形成瘀血之证,一般以气虚血瘀或气滞血瘀并存。瘀血阻络,脉道不畅,或气虚无力推动血行,则血运不畅,瘀而内阻。久瘀积热,瘀热内阻脏腑。临床可见腹胀,腹痛如刺,嗳气等表现。本病若外感邪热,日久热入营血,热毒内聚,热灼血分,瘀热交浊,加重病情进展则难治、难愈。
2.4湿浊内阻致病程长久难愈余师指出,患者疾病早期就伴有脾胃功能受损,脾主运化水湿,若运化失常,肠道传化失职,则水湿停滞、内聚,反之又可阻滞脾胃运化功能,并随病情可寒化或热化。湿性重浊、黏滞,致使寒热混杂、湿浊内阻,常见乏力、纳差、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若湿从寒化则寒湿困脾,见头蒙如裹,纳呆食少,身体困重,腹胀便溏,舌苔白腻等征象。中焦寒湿困阻,易于伤阳,致使脾阳衰惫,日久及肾而成脾肾阳虚;若湿从热化则湿热内壅,见呕恶厌食、嗳气呃逆、脘腹痞满、舌苔黄腻等征象。若湿邪留滞于大小肠,传导失职,可致腹中满痛,泄泻不爽,舌苔黄腻等征象,则致病程长久、难以治愈。
3 中医论治用药特点
3.1初期重理气通腑泄热此病起病急骤,病情危重,变化多端,病情顽固,多表现为高热,白细胞计数升高,呼吸加快,腹胀痛,大便干结,甚者神智不清、高热惊厥,舌质红舌苔黄厚腻或黄燥,老师认为证属中医的“阳明腑实证”、腑气不通、气滞热炽,其治疗当通腑泄热、理气攻下,用大承气汤和四磨饮子加减,以通腑泄热、理气消导,常用药物:生大黄(最大量可用至50 g)、枳实、厚朴、槟榔、木香、莪术、蒲公英、败酱草、豆蔻等,当然必须顾护胃气。机械通气患者可鼻饲灌服,亦可芒硝外敷神阙穴,以泄热、通腑、理肠。
余师指出,有资料表明大承气汤和单味大黄作用机理为排除胃肠积滞,清除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改善微循环,抗菌消炎中和毒素;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和诱生肠黏膜免疫分泌物;调整肠道内菌群维护肠道生物学屏障的稳定性,从而减轻其对机体的危害。还能够改善胃肠道功能,消除麻痹性肠梗阻,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6]。中医药内服、外用均可对抗和中和各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促进炎症的消退和积液的吸收,降低感染发生,从而增强疗效,改善预后[7]。因此,通腑、理气、泄热三者合用可防止病情进展。
3.2中期偏活血化瘀解毒余师认为患者早、中期多中焦脾胃气机阻滞,气滞日久则不能推动血液,“气结则血凝”,形成瘀血之证,瘀血阻滞,脉道不畅,或气虚乏力,不能推动血行,血运不畅痹阻于内,久瘀积热,瘀热内阻脏腑。另外,血瘀日久瘀而成毒,病情顽固缠绵而蕴毒。临床可见口唇紫绀、发热、腹痛如刺、大便干结、胸闷气促、舌淡紫暗、舌底脉络迂曲,脉弦涩或弦细等,此时治疗主要以活血化瘀兼解热毒。余师常用血府逐瘀汤化裁以活血化瘀,兼有热毒者可加用四妙勇安汤清热解毒化瘀,常用桃仁、红花、赤芍、莪术、川芎、金银花、丹参、水蛭、白花蛇舌草、大黄、焦栀子、佛手、山药等药治疗。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能改善微循环,纠正机体缺氧的状况,减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同时可改善肠道功能,促进胃肠道黏膜修复。
3.3后期主醒脾化湿利浊余师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胃肠功能衰竭患者长期卧床,进食少,脾胃失于运化,湿浊内生,若肠道传化失职,水湿内阻,日益加重病情。此时治疗当以醒脾健运,利湿化浊。常用香砂六君子汤为主加减治疗。常多用砂仁、豆蔻、木香、延胡索、茯苓、白术、苍术、黄芩、薏苡仁、陈皮、半夏等。若兼有气虚者可加用黄芪、党参、山药、白扁豆等益气健脾药物,既调节胃肠道的功能紊乱,又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还能改善肠道微生态。余师言香砂六君子汤可促进肠蠕动,解除平滑肌痉挛。脾胃虚寒者可加用理中汤;若大便秘结,可适当用大黄以通下。但同时可加用活血理气药物以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3.4健脾和胃贯穿治疗始终余师指出,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的功能旺盛则是保证机体健康与抵御外邪的重要因素。脾升胃降功能正常,方能腐熟、运化水谷,下传精微,促进肠道传化功能。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统称为“胃气”,“得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说明“胃气”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余师在治疗过程中始终注重脾胃功能的恢复,将健脾和胃贯穿治疗始终。常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常用党参、茯苓、白术、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佛手、红枣、甘草等药物为主,使脾健胃实,胃气得以恢复,方能病愈。
综上诉述,余师认为,胃肠功能衰竭中医辨证多为脾胃气虚为本,以热毒、血瘀、气滞、湿阻为标,治疗以健脾和胃、通腑理气、化瘀解毒、化湿利浊为一体,辨证施治,随证加减。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重视“胃气”的调养和胃肠功能的恢复,取得较好疗效。
4 典型病案
患某,男性,78岁,因“反复咳嗽咯痰40余年,气促10年,加重伴发热3 d”于2014年2月14日由急诊收住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心功能不全病史,此次入院检查肺部CT提示:慢支伴双肺感染、肺气肿。入院后予机械通气、抗感染、强心利尿、化痰平喘、营养补液等综合治疗,半月后热退,但出现腹部胀痛,触之绷急感,时有腹中肠鸣,大便干结,数日一行,无失气,小便黄赤,不欲饮食,吸出痰液黄而粘,舌淡暗苔薄黄腻,脉沉滑偏数。余师四诊合参,辨证为痰热壅盛、腑气不通,治疗以清热化痰、通腑泄热、理气攻下为法,方用桑白皮汤合大承气汤化裁,药用金银花12 g,金荞麦30 g,桑白皮15 g,浙贝母15 g,生大黄30 g(后下),枳实12 g,厚朴15 g,槟榔12 g,木香8 g,莪术12 g,桔梗6 g,白芥子12 g,大枣15 g,苏梗10 g,莱菔子15 g浓煎,每次100 mL,鼻饲灌服,每日2次。7剂药后,患者大便已畅,但仍腹胀肠鸣,胃纳欠佳,面白虚浮,舌淡暗苔薄白腻,脉沉细。余师再以行气、活血、健脾、和胃为主治疗,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化裁,药选桃仁12 g,红花8 g,赤芍10 g,川芎10 g,砂仁6 g(后下),广木香6 g,苏梗12 g,莪术12 g,枳实10 g,厚朴15 g,莱菔子15 g,青皮8 g,佛手12 g,炒谷芽30 g,鸡内金12 g,大枣15 g。上方浓煎,每次100 mL,鼻饲,每日2次。14剂后患者胃纳好转,腹胀消失,二便如常,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细。续予六君子汤加减调理脾胃,并加健脾化湿之药,半月后患者病情好转而脱机拔管,转出重症监护病房,转入普通病房治疗10 d后出院。
按语:本例患者既往肺病日久,肺脾气虚,痰湿内阻,此次发病,天气转冷,外邪引动内痰,痰阻气道,肺失宣发肃降,呼吸衰竭而须机械通气治疗。气管切开后,虽经每日吸痰,但仍有痰液内壅,日久化热,痰热内壅于肺,肺热下传移大肠,热炽肠道,腑气不通,余师治疗予桑白皮汤合大承气汤化裁以清热化痰、通腑泄热、理气攻下为法。药后患者腑气通,痰热解,属脾虚气滞之证,气滞则血行不畅,出现瘀血内停之象,余师针对脾虚、气滞、血瘀之证,再治疗以香砂六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化裁行气、活血、健脾、和胃,最后用六君子汤加健脾化湿之药调理脾胃,脾胃之气渐调,病情得以早日康复。
[1]汪海慧,李越华.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衰竭的防治进展[J].医学信息,2012,25(8):429-430.
[2]范铁兵,杨志旭.危重病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辨证要素及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7):1064-1065.
[3]董军,张淑文,王宝恩.肠功能障碍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12):764-767.
[4]运苛政,武慧.中医药防治胃肠功能衰竭研究概况[J].河南中医,2011,31(7):818-820.
[5]姬晓伟,谢波.重症患者合并急性胃肠功能障碍的病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2,10(6):656-658.
[6]卫俊涛.大黄对危重病胃肠功能障碍保护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2):300-301.
[7]段美丽,董军,陈曦.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胃肠功能障碍中西医结合治疗—附208例患者的多中心临床疗效观察报告[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9,16(1):30-33.
R249.8
A
1004-745X(2015)01-0085-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1.029
2014-06-30)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项目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