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痛性眼肌麻痹验案
2015-01-24王文熠倪丽伟
王文熠* 倪丽伟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073)
针药结合治疗痛性眼肌麻痹验案
王文熠* 倪丽伟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073)
痛性眼肌麻痹;针药结合
痛性眼肌麻痹(painful ophthamoplegia syndrome)又称Tolosa-Hunt综合征(THS),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临床少见疾病[1]。其发病是眶上裂、海绵窦或眶尖部的一种低度的肉芽肿性、非感染性炎症过程,涉及邻近硬膜窦,从而引起一侧眶周痛或头痛伴同侧眼球运动神经(第Ⅲ、Ⅳ、Ⅵ脑神经)麻痹、眼交感神经麻痹以及三叉神经眼支和上颌支分布区感觉减退,可持续数周或数月。本病属中医“目痛”、“阳明头痛”、“视岐”、“视一为二”等范畴。笔者近期以针药结合治疗痛性眼肌麻痹患者1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8岁,2014年5月1日初诊。主诉:左眼疼痛,左眼睑下垂,复视,头痛6 d。病史:患者既往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颈椎病病史。于2014年4月25日下午2时许,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左眼球后及左侧头部剧烈头痛,当日晚出现左眼睑下垂、复视、左眼球活动障碍。次日就诊于外院眼科,诊为麻痹性斜视(动眼神经麻痹),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病情未见明显缓解并呈渐进性加重,于4月28日开始口服醋酸泼尼松片15 mg Qd,连续服用3 d病情亦未见明显改善,5月1日就诊于我院,收入为我针灸特需病房。
刻诊:神清,精神可,语言清晰流利,左眼球后疼痛及左侧偏头痛,时有头晕,左眼睑下垂,右眼结膜充血,左眼球活动受限,复视,纳少,寐差(因疼痛无法入睡),小便调,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BP:140/80 mm Hg。眼科查体:右结膜下出血,左眼球向上、下、内转动受限。水平、垂直复视,左、左上分离明显。右眼眼压24.3 mm Hg,左眼18.7 mm Hg。颅脑MRI示右额叶区、两基底节区、左侧丘脑软化灶,两侧筛窦炎症。血常规示WBC 12.85×109/L,NEUT 9.28×109/L。血糖7.63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90%。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及颅脑MRI结果,诊断为痛性眼肌麻痹,予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同时配合激素治疗。
2 治 疗
治则:调神通络、疏风清热、清肝明目。针刺取穴及操作:取风池(双)、印堂、上星、百会、四神聪,左侧攒竹、瞳子髎、鱼腰、上睛明、太阳,双侧曲池、足三里、行间、三阴交、光明。风池向眼球方向斜刺0.5~1寸,捻转泻法1 min;印堂向下斜刺,进针0.2寸,雀啄泻法;上星平刺透向百会,进针3寸,捻转平补平泻;鱼腰向阳白透刺1寸,捻转平补平泻;上睛明直刺0.5寸,不施手法;太阳向率谷透刺1.5寸,捻转泻法;足三里、三阴交直刺1~1.5寸,捻转补法1 min;行间直刺0.5寸,捻转泻法1 min;余穴常规针刺。诸穴施术后留针20 min,每日针刺一次。中药汤剂:治以活血清热、清利头目。予牛蒡子15 g、黄芩20 g、黄连10 g、僵蚕15 g、地龙20 g,赤芍15 g、川芎20 g、麸炒枳壳15 g、陈皮15 g、升麻10 g、柴胡15 g、桔梗10 g、玄参10 g、板蓝根30 g、酸枣仁15 g、甘草6 g,水煎服,日一剂,每次150 mL。激素治疗:甲强龙80 mg静点,逐渐减量至20 mg时改为口服泼尼松,逐渐减量至停药。患者经治2 d后疼痛明显缓解,治疗7 d后疼痛消失,仍遗留头晕,轻度复视等症。治疗第15天,眼部无疼痛,无眼睑下垂,眼裂正常,眼球活动灵活,复视基本消失,只余颞侧视物轻度模糊,临床治愈。
3 按 语
痛性眼肌麻痹于临床少见,极易误诊漏诊。临床上应注意与糖尿病性眼肌麻痹、颅内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海绵窦或眶上裂动脉瘤、结核性或化脓性脑膜炎、眼肌麻痹性偏头痛等病相鉴别。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和鉴别THS的重要手段,THS的MRI主要表现为患侧海绵窦增大、增宽,眶上裂区斑片状或小结节状异常信号,眶上裂和海绵窦邻近的颞叶脑膜局限性受累。本病对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敏感,应用激素治疗是目前西医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但不应过分强调激素治疗显效的诊断价值,激素对患者症状的改善作用并不具有特异性。如在本病例中,患者虽然在患病早期即口服激素治疗,但其症状并没有明显改善。
从中医角度来看,本病属风火热毒上攻头目,阻滞气血,使眼部经筋失养,眼球转动失常,以往针刺治疗本病,多以取眼周穴位为主,而对于辩证相对忽视。肝开窍于目,足少阳胆经经筋“循耳后,上额角……结于目外眦,为外维”,经别“……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本例患者左眼球外展不能内收,侧头部疼痛,再结合舌脉可知兼有肝胆湿热之症。故治疗上应将经络理论与脏腑辩证相结合。一方面调神通络、清肝明目,恢复眼球运动功能,另一方面清热解毒、疏风散邪,解除疼痛。针刺取风池疏散风邪,印堂、上行、百会等安神定志、调神止痛[2-3];眼周穴位攒竹、瞳子髎、上睛明等调摄经筋;行间为肝经荥穴,按本经子母补泻法“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原则,取之以泻肝胆实热;光明为胆经络穴,亦为治目疾要穴,取之以明目止痛;配以足三里、三阴交以调和气血,可达通络、明目、和血、止痛之目的。方药以普济消毒饮为主,并加活血通络之药,取其清热解毒、清利头目之效。同时配合足量激素治疗,以增强疗效。
[1]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M].2nd edition.Cephalalgia,2004:9-160.
[2] 史大鹏,李舒茵,窦社伟,等.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的MRI诊断[J].中华眼科杂志,2001,37(1):40-42.
[3] 刘慧慧,孙忠人.针刺治疗痛性眼肌麻痹1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1):25.
R276.7
B
1671-8194(2015)24-02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