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分析研究

2015-01-24曹东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6期
关键词:腺体萎缩性胃镜

曹东辉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分析研究

曹东辉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相关性, 以提升诊断的有效率。方法所有病例(100例)全部在病变位置取5块胃黏膜组织, 通过(9.5±1.5)%的甲醛溶液予以固定,再送至实验室予以病理测检。在病理学检查方式上, 常规石蜡制片, 予以HE和Giem染色。通过相关病理医师进行诊断。结果胃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倾向的病例为32例, 其中24例和病理检查结果相匹配, 符合率为75%, 同时病理结果中重度萎缩病例为总比例的75%, 其中16例并发肠化生,12例并发不典型增生;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96例, 其中24例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倾向, 只占总比例的25%, 其中包括32例糜烂性胃炎,18例并发肠化生,16例并发不典型增生。结论除重视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特性症状外, 还要对糜烂以及溃疡等病变的附近黏膜进行细致的检查, 同时予以活检,这样利于提升胃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倾向的诊断有效率, 而且还要从根本深化内镜操作人员的培训。

胃镜;病理;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性

20世纪70年代世界医学领域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列为胃癌的癌前症状, 在其根本上伴发的重度异型增生, 则被认为是癌前主要病变。所以, 及时、有效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对防止胃癌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 为深化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诊断。本文将以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分析研究作为切入点, 予以深入的探究, 相关内容如下所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7月~2013年2月来本院进行胃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倾向与病理诊断的100例患者, 其中男55例, 女45例, 平均年龄(49.2±4.6)岁。

1.2 方法 黏膜为颗粒状, 皱璧圆滑, 血管明显, 个别病例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分级与相关胃炎症状详见《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指标与治疗的试行建议》。此组所有病例全部在病变位置取5块胃黏膜组织, 通过(9.5±1.5)%的甲醛溶液予以固定, 再送至实验室予以病理检测。在病理学检查方式上, 常规石蜡制片, 予以HE和Giem染色。通过相关病理医师进行诊断。

1.3 分级标准 根据固有腺体萎缩情况分3级, 即固有腺降低1/3为轻度, 降低2/3为中度, 降低超过2/3为重度。按照肠上皮化生腺体的面积分3级, 即肠上皮化生细胞取代胃黏膜固有细胞的1/3为轻度,2/3为中度, 超过2/3为重度。按照增生细胞的多少与其形成腺体的异型情况把异型增生分成轻、中、重三个等级。

1.4 观察项目 算出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倾向与病理结果的符合比例、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镜诊断的符合比例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漏诊比例。

2 结果

胃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倾向的病例为32例, 其中24例和病理检查结果相匹配, 符合率为75%, 同时病理结果中重度萎缩病例为总比例的75%, 其中16例并发肠化生,12例并发不典型增生;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96例, 其中24例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倾向, 只占总比例的25%, 其中包括32例糜烂性胃炎,18例并发肠化生,16例并发不典型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比例为98%。

3 讨论

相关资料显示, 在中医里, 胃是人体内对饮食物实施消化吸收的主要脏器。胃处于腹腔上方, 连接于食道, 下方连接于小肠。胃腔也叫做胃脘, 是由上、中、下几个部分组成,胃的上部称其为上脘, 其中涵盖了贲门;胃的下方称其为下脘, 其中涵盖了幽门;上、下脘中间的位置叫做中脘。贲门上通食道, 幽门下连小肠, 是饮食物出入胃腑的唯一路径[1]。

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三个重要的胃镜表现, 即胃黏膜薄而平滑, 皱襞变平或消失, 表面呈细颗粒状;黏膜由正常的橘红色变为灰白或灰黄;黏膜下血管分支清晰可见, 有时可出现糜烂。

肖燕兰[2]对52例胃镜诊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 其描述与上述无明显区别。病理组织学检查,52例中有36例可见典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表现, 即胃黏膜固有腺体不同程度的萎缩, 腺体变小并有囊状扩张, 部分腺上皮轻、中度肠化;固有膜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小部分可见黏膜肌层增厚。其余16例均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表现。造成这种误差的原因主要为: 未能很好的结合临床。1973年Strckland和Mackay等提出以病变部位结合血清壁细胞抗体的检测结果作为依据, 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A、B两型。A型罕见,病变大都发生在胃底和胃体部, 临床上常伴有恶性贫血;B型最常见, 病变大都发生在胃窦部。其中4例(胃底部1例,胃体部3例)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例, 病理组织学检查均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误诊率为100%。由于从形态学的角度看A、B型胃炎胃镜诊断难于鉴别, 因此, 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时, 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检测的结果才能作出诊断。

综上所述, 此次研究资料表明,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统一性偏低, 主要是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并发糜烂等病变, 其胃镜下的特性会因病变影响而不显著,同时胃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倾向还存在其他的一些因素,其中主要因素包括:内镜检察人员的视觉局限性, 主观评定的差异与胃腔充气比例等。因此作者认为除重视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特性症状外, 还要对糜烂以及溃疡等病变的附近黏膜进行细致的检查, 同时予以活检, 这样利于提升胃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倾向的诊断有效率, 而且还要从根本上深化内镜操作人员的培训。

[1]于中麟, 李鹏, 张澍田, 等.慢性胃炎内镜表现和病理的相关性研究.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2,14(6):637-638.

[2]肖燕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方法比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200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200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6.031

2015-04-13]

462300 漯河市中心医院病理科

猜你喜欢

腺体萎缩性胃镜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基于nnU-Net的乳腺DCE-MR图像中乳房和腺体自动分割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症状、诊断和防治
春蚕吐丝
宫颈上皮内瘤变累及腺体的研究进展
棉花色素腺体的研究进展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萎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68例
电子胃镜引导下放置螺旋形鼻肠管
加味异功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