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久病入络”实质探讨

2015-01-24马义斌

中医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络病络脉邪气

杨 铭,马义斌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中医院内科,甘肃 张家川 741500)

·学术探讨·

“久病入络”实质探讨

杨 铭,马义斌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中医院内科,甘肃 张家川 741500)

在对现有“络病”认识的基础上,着重以理论探讨的形式,从“络”的本质、“久病”的概念、“久病入络”的发生机制及“久病入络”的特点等层面探讨了“久病入络”的实质问题,从而达到以“络病”理论指导临床的目的。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络”的本质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久病”的概念在于明确一大类疾病的性质,没有具体时间点的限制;“久病入络”的发生机制在于“正气”的强弱;“久病入络”具有微观学、特异性症状、结构与功能异常、难治性、缠绵性、复发性、多积、多瘀、多滞等特点。

久病入络;本质;概念;机制;特点;指导意义

清代叶天士首创“久病入络”之说,并提出相应的通络法,对中医学的贡献及影响巨大,是中医络病辨证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补充,使得诸多医家对人体这一复杂结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后世医家深受络病理论的影响,并将络病理论加以发挥拓展,使得很多疑难杂症、慢性病有了重大突破,进一步探讨“久病入络”学说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1 “络”的本质

络包括“经络”与“脉络”两部分,经络是对经脉支横旁出分支部分的统称;脉络系指血脉的分支部分,脉络在《灵枢》亦称为血络。在《黄帝内经》中记载和后世医家发明的主要络脉有:浮络、孙络、十五别络、五脏六腑之络、阳络阴络、系络、缠络等[1]。络主血,说明络与血和血管有关,络中含有气血、津液、精血、营卫之气。血脉与络脉一大一小,没有本质区别,言血脉必言络脉。络病反映了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故络脉病变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各系统病变,涉及循环、免疫、代谢及内分泌等[2]一系列功能的异常。五脏六腑都有络,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有“肺络”“肝络”“脾络”“肾络”“胃络”“心包络”“少阳之络”等记载。现代医学中肺细支气管、毛细胆管、肾小管、脑室脉络丛、冠状动脉等同样也承载着气血津液运输的功能,故也应该属于络的范畴。郑荣辉[3]称络的本身具有信息传导功能,但又不能单一从微循环角度去考虑中医学“络”的实质,有必要从整体,从神经递质的传递、受体的平衡、细胞因子表达、激素代谢程序、活性物质转换链去思考。关于“无形之络”是否存在的争议较大,也就是对“气络”的争议。现代研究[4]证实:“气络”不仅是个“功能”概念,还实实在在具有物质性,不能因为暂时没有发现络的物质结构,就完全否认它的存在。叶天士对于“络”的概念一是指实实在在的络脉,二是指脏腑深处的络脉,深而不见,是普通药物所不能及之处,具有抽象意义,也应该包括“气络”在内。

综上所述,对于“络”的本质问题争议一直较大,归纳起来有“血络论”“经络论”“气络论”等几种。由于人体是个复杂系统,所以“络”的特征也多种多样,上述3种说法都有临床实用价值;但多数医家对于络的结构、布散规律、解剖特征、功能的认识基本相同。“络”的分法很多,可以按脏腑、功能、大小、表里、寒热、阴阳分,只要具有临床价值均可采纳。

2 “久病”的概念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及:“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可以看出叶天士是将初病与久病做对照来论述,指出初病并非只伤及经脉、久病只伤及络脉,而是反映邪气渐渐深入人体的过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平面到立体空间发病的过程,“络脉”为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立体分布。“久病”并非是发病较久的一类疾病,“久病”是与外感、新病相对而言。“初病”与“久病”并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将“久病”强加一个时间概念进去是不科学的。“久病”也可以理解为久治不愈的一类疾病,使用常用辨证方法难以摸清来龙去脉,具有沿着人体经络系统进行传变的特点,属于一大类慢性病、难治病、疑难症,使用“久病”命名是为了说明这类疾病病机上的特点,并非时间上的限定。另外,“久病”病变不只在“络脉”,它经历了由经到络的传变历程,所以,“久病”存在在经同时又在络、入经又入络的复杂情况,是一个发展的动态过程。

3 “久病入络”的发生机制

有关络病的成因,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凡寒、暑、劳形,嗔怒动肝、情郁结等皆能致气血阻滞而伤人经络。”久病入络的常见病因可以归纳有:外感六淫、饮食劳倦、七情所伤、遗传因素、痰瘀阻络、久病久痛等。有关久病入络的发病机制,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机体正气亏虚是发生络脉病的先决条件,也与络脉自身的特点有关。①络脉联系内外,沟通表里,与血脉、经脉相连,通行营卫,运行气血,在病理情况下易成为邪气入侵人体的通道。②络脉细小,血流缓慢,邪气入络,或络脉气虚,易于多滞多瘀。③络为气血津液运行的通路,亦邪气停留深聚的场所,往往气滞、痰浊、瘀血、湿热对人体造成影响是以络脉为基础的。“久病入络”之病位在络脉,却是全身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脏腑本身有络脉,也以调达通畅为主。若脏腑络脉异常或脏腑气机异常,也可表现出络脉的病变。总之,络脉病的形成有久病入络、外邪直接入络、经脉病变传络、脏腑病变传络、络病传入它络、内生邪气入络等几种。

4 “久病入络”的特点

4.1 微观学的特点

久病入络具有微观学的特点。络脉在循行上沿经布散,纵横交错,从大到小,呈树状、网状,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之间,形成一个满布全身、沟通内外的网络系统。毛秉豫[5]认为:络脉具有运行气血、输精排浊的作用,是气血循行通道与小/微动脉—毛细动脉—小/微静脉之微循环结构相似;并认为红细胞变形异常与“久病入络为瘀”的发生发展有内在联系,红细胞功能降低导致“久病入络血瘀证”的产生,微循环障碍和血流动力学异常是久病入络的重要病理基础。

4.2 特异性症状的特点

久病入络有其特异性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麻木、痞闷、包块、宿痰、结聚、疟母、出血、寒热、发黄、肌肤甲错、面目黑暗、青筋暴露、皮间血缕赤痕、血枯经闭、脉涩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等。郭子光[6]认为久病入络应具备以下3个特点:①痛久顽固不愈,有固定疼痛部位或包块;②较为固定的发作性症状;③一般活血化瘀或缓解症状的药物无效或效果不明显。

4.3 局部发病及全身发病的特点

久病入络具有局部发病及全身发病的特点,如跌扑损伤,或金刃伤及络脉,瘀血不去导致局部发病;血得寒则凝,寒邪伤及血络,久之发生冻疮,甚至坏死。如果络脉病是从脏腑,或者经脉逐级传变而来,多具有全身发病的特点,实际上是脏腑、经脉、血脉、络脉同病。络脉局部发病,病情多轻,治疗较易;全身发病,病情多重,治疗较难。

4.4 功能丧失及本身结构异常的特点

络脉具有成网状、逐层细分、无限深入的结构特点,呈线形、管状,互相交织成片,整齐排列而不紊乱,是营卫之气交换的场所、气血津液运输的管道,在微观环境下发生气血津液代谢,从而实现了对人体的阴阳调控,及五脏六腑的营养功能。所以,络脉病主要反映在结构异常及功能丧失两方面。结构异常表现有排列紊乱、血流缓慢、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不通等;功能丧失表现有不能实现营卫交换,不能发挥卫外功能,不能很好输送气血津液,不能发挥对机体五脏六腑的营养及代谢功能。络脉病也可导致人体瘀血、痰浊、水气、湿毒的产生,形成阴阳相互格拒、不相交通的状态。

4.5 难治性、缠绵性、复发性的特点

久病入络的发生往往以正虚之人及老年人多见,在人体发病大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或潜藏于机体不易察觉,正气渐伤;加之络脉细小,非常药所能及;如若治疗不当,造成更加难治且缠绵难愈。另外,络脉气血偏少,血流缓慢,为邪气侵入人体的通道,也为邪气留着的场所,邪气易入难出。同时,一部分络脉居于表浅,易受邪侵,邪气性质混杂,并非瘀血一种邪气;又挟有湿热、寒湿、湿毒等,这就决定了久病入络具有难治性、缠绵性、复发性的特点。

4.6 多积、多瘀、多滞的特点

“久病入络”更具有多积、多瘀、多滞的特点。以胃络为例:胃属阳明,为多气多血之府,然胃络则不同。胃络从胃经大络而分出,必纤细微小,无处不到。胃络从经脉分出,必然气血逐渐减少,血流之速渐缓;加之外邪侵袭或饮食不慎则易于凝滞,久则脉络不通遂生瘀血;瘀血不化便成为积滞,阻塞脉道,甚至成为小的积瘤。

5 “久病入络”的临床指导意义

5.1 揭示疾病深入的过程

“久病入络”提示了疾病由浅入深,或从局部导致全身、内在、微观的结构和功能网络的调控紊乱,并不存在久病、新病之分。久病未必一定入络,久病入络是一般规律,并不是必然规律,这与病种、病性有关。如失眠、虚劳等常以五脏虚损为主,很少涉及血络。若从络病角度入手治疗,则疗效甚微。新病亦可入络,这与邪气强弱及正气盛衰有很大关系。如叶天士提到的温热之邪或疫疠之邪,不经过气分阶段而直入营分,热入心包之络则高热神昏,热伤血络则动血出血。又如产后之人,气血不足,脉络空虚,感受风、寒、湿之邪,常迅速伤及血络,出现产后身痛证,治疗常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获效。

5.2 明确一大类疾病的性质

这类疾病病初在气在经,或在脏腑;但迁延日久会涉及血脉、血液,进一步则到络脉、孙络,存在络脉瘀阻或络脉亏虚的病理变化,如慢性胃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肾炎、类风湿等疾病。笔者应在运用传统辨证论治方法治疗时,有必要结合络病理论对这类疾病进行重新归类,或结合不同阶段特征进行治疗。

5.3 完善辨证方法

络脉同脏腑一样也是一大系统,也存在气、血、阴、阳,表、里、寒、热的变化。络病理论的提出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进一步完善,同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膜原论一样,具有中医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更加全面地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阴阳平衡”和“脏腑相联”的理论特征。络病理论实现了对人体“微物质”的进一步解读,实现了宏观与微观的相结合。

5.4 提供治疗某些疾病的新思路

临床某些疾病常具有复杂性,邪气胶着难分,虚实夹杂,使用传统辨证论治方法常使人心中茫然,对疾病的性质迷惑不解,处方用药难之又难。这种疾病以老年人多见,气血大衰,病程日久,经过中西医不对证治疗,成为“坏病”,用药无从下手,这时如果将传统辨证与络病理论相结合,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临床还有一类疾病,即症状不明显或用药后病情没有明显变化,此时也可以使用“久病入络”理论及相关的通络药物进行辨治。

6 小 结

综上所述,“久病入络”学说继承了《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和汉唐时期诸多医家的重要络病理论,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是诸多医家的经验总结,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久病”概念的提出是对此种疾病发展趋向的判断,目的在于明确此种疾病的性质,没有具体时间长短的限制。“久病入络”的发生机制在于络脉正气的强弱,可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久病入络”具有微观环境下发病的特点,可在局部,也可由局部布散至全身,具有特异性症状如疼痛、麻木等,结构与功能均可发生异常。由于病位在络脉中,决定了其多积、多瘀、多滞的特点“久病入络”理论拓展了临床治疗疾病的思路,值得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王朝阳,衣华强,睢明河,等.络系统与络病理论初探[J].针刺研究,2004,29(2):158.

[2]雷燕.络病理论探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2):21.

[3]郑荣辉.久病入络的再认识[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27(4):27.

[4]曾志勇,马维骐,许勇,等.中医络病研究现状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2):1-2.

[5]毛秉豫.红细胞变形性与久病人络为瘀关系探要[J].中医药学刊,2002,20(5):688.

[6]黄学宽.郭子光教授运用“久病入络”学说临证经验[J].中医教育,2000,19(1):59-60.

(编辑 马 虹)

《中医研究》杂志投稿邮箱:zgzyyj@126.com

1001-6910(2015)01-0008-03

R22

A

10.3969/j.issn.1001-6910.2015.01.04

杨铭(1974-),男(汉族),甘肃张家川人,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16年余,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有较丰富地临床经验,先后在国家级及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2014-07-22;

2014-09-03

猜你喜欢

络病络脉邪气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幸福来自感动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学说探讨稳定性冠心病与目睛络脉的相关性
别轻易拔罐刮痧
从络病学说探讨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及治疗
结肠络脉探析
基于清代温病学著作的络病理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