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输血技术与护理水平的提升策略探究

2015-01-24关兴丽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17期
关键词:血浆血小板流程

关兴丽

(大庆市中心血站,黑龙江 大庆 163316)

临床输血技术与护理水平的提升策略探究

关兴丽

(大庆市中心血站,黑龙江 大庆 163316)

在医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临床输血技术也得到了有效地发展。为了更好地提高输血效果,避免输血反应出现,对于输血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流程优化,确保能够合理地、科学地进行输血。以往,输血技术过于单一,仅仅有全血输注,现在,输注慢慢发展到了各种成分输血,其中包括:血小板输注、血浆输注、红细胞输注、冷沉淀输注等,然而,在输血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护理水平却远不能与其相配,对于患者输血护理我们并不能提供与输血技术相应的流程规范,患者的生命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为了更好地规范临床输血的护理技术,本文对我站1000例输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从而研究出更好的护理流程,提高患者康复率。

临床输血技术;护理水平提升;策略探究

在所有的医学科目中输血医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目前,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输血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不同于以往全血输注的单一性,现在的血液输注已经发展为多种成分输血,其中包括:血小板输注、血浆输注、红细胞输注、冷沉淀输注等,与此同时,对于输血技术以及护理水平也有了较高的要求。为了让护理人员能更好地为患者进行输血护理,《护理学基础》提出了简单的方法,其中包括对输血技术操作流程的介绍和一些输血中常见的不适症状[1]。然而,在规范输血技术的过程中并没有对输血护理加以说明,因此,护理人员并没有一定的流程制度对患者进行输血护理,在输血过程中就不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所保障。由于护理流程的不完整性,导致护理人员在护理输血患者时过于盲目,操作过程混乱,从而发生一系列的输血反应。由此可见,规范输血护理技术,提高护理水平对护理人员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只有对护理流程进行合理优化,才能保证护理人员可以科学地进行输血护理,从而提高输血效果,增加患者康复率。根据输血护理流程进行护理还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患者问题并及时解决。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站2008年~2009年的1000例输血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总结。在这1000例患者中有632例为男性,368例为女性;年龄最大为81岁,最小为1 d;在1000例患者中有153例为急诊患者,有142例为儿童(其中65例为新生儿),有153例为内科患者,有163例为外科患者,有54例为烧伤患者,有89例为放疗患者,有48例为耳鼻喉患者,有6例为整形患者,有99例为ICU患者,有93例为妇科患者;经过输血之后有11例发生不适反应,其中6例为过敏反应,4例为发热反应,1例是由血液加温不当引起的非免疫反应,经过治疗后所有反应症状均已消失。

2 输血护理的流程规范

2.1血液采集要求:在输血过程中,血液的采集占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整个输血环节的基础所在,因此,对于血液样本的要求也就非常严格,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溶血及污染发生。一旦血液发生溶血及污染,会导致血液中分子物质的改变,从而影响输血效果。很多护理人员认为非首次输血的患者完全可以采用其首次血液样本,无需再次进行验血,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如果患者多次使用第一次输血样本很有可能会发生溶血性反应。因此,如果患者需要多次输血,护理人员必须保证每次输血前对患者进行血液样本采集,这样才能保证患者血液状况的真实性。对于血液样本容器,流程中也有一定规范,为了与新型输血技术相应,我们必须使用配套的器具进行输血。在输血之前还需要确认患者信息,确保患者身份与血液情况核实无误[2]。在采集血液及领取血液过程中需要双方做好记录并再一次核对患者信息与血液情况,确认无误后需要签字保存。

2.2血液输注:①血小板输注:在输血过程中,如果不了解成分输注要求从而盲目对患者进行输血会大大降低患者的输血效果,更有甚者会发生输血反应。根据相关输血技术要求可知,血小板在输注前的保存非常严格,必须保证在一个震荡环境中,以防止血小板的聚集,它的储存温度在23 ℃左右,因此必须有一个特殊的保存箱,而且它的储存时间非常短,仅有5 d。为了避免血小板在输注过程中产生凝聚,需要加快其输注速度,每个疗程需要输注250 mL,一个疗程需要在20 min以内完成[3]。②血浆输注:血浆输注有普通血浆和新鲜血浆之分,二者都需在零下20 ℃的温度下进行保存,普通血浆冰冻保存期限为5年,新鲜血浆只可保存1年。普通血浆与新鲜血浆最大的区别在于新鲜血浆里含有凝血因子,而普通血浆里面则没有。因此,在进行血浆输注时,新鲜血浆需要加快输注速度,普通血浆则没有特殊的要求。③红细胞输注:红细胞在5 ℃左右的冰箱内可以存储34 d。在使用红细胞之前,需要将其摇匀,在输血过程中必须使用规定的输血器。如果需要进行连续输血,在更换血袋时要对输血器进行冲洗。④冷沉淀输注:冷沉淀输注时主要是输注凝血因子,因此它在保存时必须保持冰冻状态,一般是在-20 ℃以下进行冷藏。为了避免冷沉淀在升温后失去活性,需要患者在其解冻后立刻进行输注,同时必须以患者可以承受的最大速度进行输血。

2.3血液的加温以患者的看护:血液的温度如果过低则不能直接进行输血,需要将其加温。一般情况下不能采用微波炉、热水等加热方式,需要患者家属利用人的自身体温进行加热,比如说家属的腋窝或者手掌。患者在输血时必须有护理人员在现场以备随时调整输血速度及观察患者情况。在观察过程中还要随时做好文字记录,对于患者输血开始时间、血量、结束时间以及不良反应都要详细记录下来并做好存档,以便更好地观察患者情况。

3 总 结

为了保证患者能够尽早康复,确保患者的输血效果,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范的输血护理流程进行。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来提高输血护理水平,保证能够科学、合理地完成输血过程。

[1]刘帆,王秀民,王巍,等.临床用血信息化闭环管理模式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3,12(12):1672-1676.

[2]孙吉娅,孙多芬.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对《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重要性的研究分析[J].医药与保健,2014,(6):141-147.

[3]张国珍,伍光明,黄尤奎,等.综合性血站输血科贯彻落实《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体会[J].中国输血杂志,2002,17(3):74-75.

R457.1

A

1671-8194(2015)17-0284-01

猜你喜欢

血浆血小板流程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对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防治效果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
CHF患者血浆NT-proBNP、UA和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