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2015-01-24杨雪松
杨雪松
(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吉林 辽源 13620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杨雪松
(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吉林 辽源 136200)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经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方法对我科2012年至2013年8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进行紧急合理的临床处置及护理,强化人性化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结果5例患者入院当日或第2日死亡,其余患者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提高。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护理人员必须以精湛的护理技术争分夺秒地抢救患者,降低病死率,同时重点做好饮食、睡眠、大小便、心理护理等方面指导,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液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心肌酶增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严重类型[1],良好的护理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非常重要,现将我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抢救8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住院患者87例,均根据心电图、心肌酶、临床表现确诊,其中男56例,女31例,年龄36~81岁,平均56.5岁,患者既往患有其他疾病的占62例,25例既往未检查或不知,急性心肌梗死来院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7例。
2 护 理
2.1 密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有剧烈的胸痛,是促使休克和心律失常发生的因素之一,患者起病急,发展快,病情严重,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胸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发病的节律性及规律性,随时向医师报告病情情况,根据病情观察严格控制液体量及输液滴速,注意观察患者液体出入量情况,全身的水肿情况,尽量避免增加其心脏负荷。在使用利尿剂时注意观察尿量,防止低血钾发生[2]。患者进入我科重症监护病室,有责任护士进行严密的心电监护72 h,给予患者静卧、吸氧、基础护理,根据医嘱用药止痛、扩张冠状动脉、静脉溶栓等药物治疗,合并严重并症者监护时间延长。严重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心源性猝死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3]。做好危险指征观察及熟练救护,做好各项术前准备,以便紧急时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以挽救患者生命。
护士要熟练掌握各种异常心电图的特点,时刻准备好各种抗心律失常等抢救药物,做好电除颤、起搏的准备,护士要密切观察,对每一位患者认真地进行评估,在护理规范化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护理[4]。
2.2 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初期心前区疼痛,常有压榨样的强烈的濒死感,患者出汗、气促加上环境陌生,床上大小便,改变了往日的生活习惯,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5]。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做好心理疏导,在解释和安慰患者时,要语气和蔼,安慰鼓励患者,要言语得体,体贴和关心患者,使患者能够正确理解、认识和对待疾病,正确理解护理要求,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6],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使患者安心,相信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放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保持乐观、稳定情绪,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能够缓解患者紧张、恐惧心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2.3 吸氧:向患者解释吸氧的必要性,吸氧有利于心肌缺血状态的改善,急性期给予3 L/min持续高流量吸氧,减轻胸部疼痛感,病情稳定后给予持续低流量1~2 L/min吸氧,疼痛烦躁患者有时可能不配合,护士应当强调吸氧的必要性,疼痛时应给予止痛剂,缓解烦躁症状,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争取患者的理解,保持病房安静,护理减少各种不良刺激,降低并发症休克和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2.4 溶栓护理:溶栓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溶栓前仔细询问患者及家属有无消化性溃疡、活动性出血、脑血管病、近期手术等病史,这是溶栓的禁忌证,及时给患者抽血送检,检查血小板、出凝血时间、血型等结果。溶栓治疗中注意观察用药后皮肤黏膜有无出血、腹痛、血尿等,注意患者有无皮疹、发热、黑便等症状。监测心肌酶、心电图,及时发现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师立即处理,护士操作时需轻柔,注意拔除穿刺口有无渗血,拔针后延长按压针眼时间,防止出血。
2.5 疼痛的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疼痛是最早的并发症,患者大多突然间发生持续性心前区疼痛,一般疼痛剧烈,剧烈疼痛使患者产生相应的心理变化,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内心恐惧和濒死感等。因此,应及时使患者镇定和感到安全感十分重要,镇痛、镇静药物对于患者的紧张及改善患者的预后都有很大好处。护士用药后应密切观察,注意患者的保暖、不要随意翻动患者,护士要根据具体情况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使患者消除焦虑、紧张情绪,积极配合医师治疗。
3 结 果
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以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87例,有5例患者入院当日或第2日死亡,其中1例患者既往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因大面积心肌梗死合并休克、心力衰竭入院第2日抢救无效死亡,2例为心源性猝死,其余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积极救治与护理,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59例临床治愈,23例明显好转,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提高。
4 结 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护理人员必须做好充分的急救准备,入院后安置在监护病房进行监护,护士不仅要保证静脉通路的通畅,正确掌握心、脑、肺复苏的抢救技术娴熟,还要具备有较强的应急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责任心,并积极与医师默契配合争分夺秒地抢救患者生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叮嘱绝对卧床休息1周,进行各项操作时护士动作要轻柔,正确指导患者床上大小便排便方法,嘱患者放松,避免用力屏气排便,注意患者排便时的反应,有病情变化及时处理。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饮食习惯的不洁等不良因素,高血压、肥胖、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不在是老年疾病,发病率趋于年轻化,本组资料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也不到60岁,中年患者正事家庭的主要力量,患者一旦发病易出现紧张、恐惧、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个性化心理护理能够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护理中护士要细心了解患者心理问题,个性化实施心理护理,尊重患者隐私,避免精神刺激因素,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做好饮食、睡眠、用药等方面指导,病情稳定后的住院患者要做好健康教育指导,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的治疗、护理、保健方法,教会患者出院后自我监测脉搏,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及时随诊。
护理工作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体贴和关心患者,加强监护观察,护士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妥善处理意外事件,以精湛的护理技术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4.
[2]崔燕.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 (6):134-135.
[3]李秋萍.内科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5-126.
[4]李粉妮.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194-195.
[5]李玉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8,22(4C):1069.
[6]王燕.4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0,8(2):142.
R473.5
B
1671-8194(2015)02-02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