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例新生儿光疗箱内发热原因的调查分析
2015-01-24韦小荣
韦小荣
(广西水电医院院感科,广西 南宁 530219)
2例新生儿光疗箱内发热原因的调查分析
韦小荣
(广西水电医院院感科,广西 南宁 530219)
目的鉴别医院感染暴发趋势,以及早发现暴发流行,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方法选取新生儿室2例光疗箱内发热原因调查。结果排除感染同源性。结论排除医院感染暴发流行趋势迹象。
新生儿;光疗;医院感染暴发;调查分析
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易发生感染及感染流行,且病死率高。我国报道的数起医院爆发性感染均发生在新生儿室。医务人员应对新生儿感染具有警觉性[1]。本次针对2011年10月16日、18日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入蓝光箱进行光疗退黄治疗第2天,出现不同程度发热,体温38 ℃左右,分析引起发热原因,排查新生儿室医院感染暴发,确保医疗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病例1:女,年龄:3 d,发现皮肤黄染1 d入院,入院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医院感染诊断:吸入性肺炎。入院后经皮测胆红素值15.7 mg/dL,血清总胆红素(T-Bil)226.2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25.7 μmol/L。给予蓝光箱光疗退黄,光疗1 d后黄胆明显消退,入箱第2天更换尿布后患儿突然出现口周及四肢肢端发绀伴气促,查体温38.9 ℃,心率200次/分,呼吸45次/分,结合胸片及头颅CT结果,诊断:①胃食管反流;②吸入性肺炎。病例2:男,年龄:3 d,发现皮肤黄染1 d入院,入院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医院感染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入院后经皮测胆红素值17.4 mg/dL,血清总胆红素(T-Bil)242.7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41.8 μmol/L。给予蓝光箱光疗退黄,护肝、利胆、诱导肝酶等治疗。入箱第2天患儿出现低热,体温37.8 ℃,心率140次/分,呼吸36次/分,鼻塞,哭闹。
1.2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2001《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判断。
1.3 治疗。病例1:立即给予面罩吸氧,心电监护,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 mg,多巴胺8 mg加入生理盐水20 mL,以2 mL/h的速度泵入,改善微循环暂禁食,退热等处理。经处理后患儿口周及肢端发绀缓解,呼吸平顺,心率减缓160~170次/分,血氧饱和度98%,病情平稳。同时予头孢哌酮舒巴坦0.14 g加入生理盐水10 mL以13 mL/h泵入,每天两次抗感染治疗,治疗第2天后体温下降至正常。病例2:经给予茵扼黄口服液口服后,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
2 讨 论
新生儿是易感人群,淋巴结发育不全,缺乏吞噬细菌的过滤作用,不能将病原菌局限于局部淋巴结[2]。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不足,生后5~10 d内致敏的T细胞不能充分发挥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而且反应速度慢,产生各种淋巴因子和干扰素不足,因而杀伤病原体的能力远不如成人[2]。因此容易发生感染。如病例1因换尿布造成胃食管反流而引起吸入性肺炎;病例2该母亲先患上感,后来患儿被感染。并且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远非年长儿童或成年人那样典型,有些疾病发生率相当高,可造成感染以至暴发流行,出现严重后果,因此医务人员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2],应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警惕性,对同时出现相似症候群的病例要及时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调查分析发病原因,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本次间隔2 d内出现新生儿箱内发热现象,首先要高度重视,排查感染来源、感染途径、是否同种同源,其次蓝光箱内的环境清洁度是否达标,为确保蓝光箱内环境清洁度,检验消毒效果,对相应的蓝光箱消毒后及消毒后待用的蓝光箱都进行空气培养及表面涂抹细菌培养,共采样6个蓝光箱的空气和箱内表面,结果:6份空气培养平均菌落数≤4.0 CFU/皿(15 min);6份箱内表面平均菌落数≤5.0 CFU/cm2[3]。箱内环境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医护人员手卫生。手卫生是所有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中最普遍而非常重要的课题,也是防止通过医务人员的接触而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4]。医务人员的手是病源菌传播的重要媒介,由医务人员传播细菌造成的医院感染占所有原因的30.0%[5-6]。本次感染经调查证实,每次进行治疗或接触患儿的医务人员都进行手卫生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手,不存在医护人员手交叉感染的危险因素。
抗感染治疗与隔离治疗。病例1考虑因食物反流引起肺部细菌感染,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后第2天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病例2因母亲感染上呼吸道后被传染所致,因此警惕医院内感染流行,对患儿进行隔离治疗,并给予茵扼黄口服液口服,第2天后体温下降至正常,排除感染源同类。
感染病因。虽然都是呼吸道感染,但病因不同,病例1是因为食管反流,由于新生儿反应速度慢,咳嗽反射差,导致吸入性肺炎,静脉血WBC 15.3×109/L,Neu# 9.6×109/L;病例2因母亲先患上呼吸道感染而被传染所致,静脉血WBC4.0×109/L,Neu# 2.1×109/L。发热程度不同,病例1发病时体温38.9 ℃,接近高热;病例2发病时体温37.8 ℃。
箱内环境和箱内温度。箱内采样监测结果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新生儿在箱内的温度保持在规定范围内(30~32 ℃)。排除箱内环境污染和箱内温度过高。
追踪调查。跟踪监测新生儿室所有患儿至11月30日,除两名患儿外,未再出现其他患儿光疗箱内发热或类似呼吸道感染现象。
综上所述,通过采样监测,跟踪调查,本次先后2例光疗箱内感染是偶然性,排除医院感染暴发流行趋势迹象。
[1]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76.
[2]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580,65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S]. 2012.
[4]钟秀玲.医院手卫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5]韩黎,朱士俊,郭燕红,等.中国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的现状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2(1):11.
[6]刘灿兰,刘红.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与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8(4):5.
R722.1
B
1671-8194(2015)02-02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