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疗效分析与临床研究
2015-01-24吕艳英荣阳荣根满
吕艳英荣 阳荣根满
(1 辽宁省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辽阳 111000;2 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医学影像科,辽宁 辽阳 111000;3 中铁十九局集团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辽阳 111000)
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疗效分析与临床研究
吕艳英1荣 阳2荣根满3
(1 辽宁省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辽阳 111000;2 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医学影像科,辽宁 辽阳 111000;3 中铁十九局集团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辽阳 111000)
目的研究分析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疗效分析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急性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0例急性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痊愈10例,显效20例,有效6例,无效2例,恶化合并其他感染死亡2例,治疗率75%,总有效率90%,无效10%。结论高压氧是目前临床治疗急性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最为可靠的有效方法,需要较长疗程的治疗。
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高压氧治疗;疗效分析
急性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在CO中毒者中发病较高,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由于高压氧在临床中的应用,使本病治疗的有效率大大提高,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5]。现将我院应用高压氧治疗40例急性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共抢救CO中毒者160例,依据国家诊断标准(GB8781-88)进行诊断分级,在治疗中或治疗后共出现迟发性脑病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56.3岁,患者中毒昏迷到苏醒的时间为2~36 h,患者清醒后2~60 d,再次出现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迟发性脑病在发生前未经高压氧治疗10例,高压氧治疗过程中发病者22例,高压氧治疗次数不足的有8例。
1.2 临床表现:30例精神意识障碍,痴呆行为异常多表现程度不同;10例为再次昏迷后呈现大脑表层状态;锥体外系神经障碍18例;锥体系神经损害,大小便失禁28例,下肢肌无力24例,截瘫2例,不完全运动性失语2例。
1.3 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28例,心肌缺血10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ST段下移16例。颅脑CT检查22例,双侧苍白球软化灶10例;双侧基底节脑梗死及脑萎缩4例;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4例。
1.4 治疗方法:常规应用脱水剂、抗生素、促脑细胞代谢药、扩脑血管药及抗凝药物配合高压氧治疗。本院采用宁波产NG-90ⅡA单人纯氧舱进行治疗,氧气为瓶装医用纯氧,减压后送入舱内,常规治疗压力为0.2 mPa被动式吸入,升压时间为20 min,减压时间为20 min,治疗稳压时间为40 min,中间换气时间为10 min,总治疗时间为8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2~3 d。一般治疗不少于2个疗程,多者可做5个疗程。重度急性CO中毒昏迷者,每日可行2次高压氧治疗,压力为0.25 mPa,2次间隔时间不少于4 h。
1.5 疗效判定。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恢复工作;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生活自理;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有改善,生活不能自理;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进展;恶化:临床症状体征逐渐加重,因合并其他感染而死亡。
2 治疗效果
痊愈10例,显效20例,有效6例,无效2例,恶化合并其他感染死亡2例,治愈率75%,总有效率90%。
3 讨 论
3.1 迟发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本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动物实验表明,认为可能与脑细胞凋亡有关[6-10]。多数学者认为,苍白球是终末血管供血,大脑皮质中血管细长,均因缺氧引起脑水肿及继发性的血管损害,包括血管的细胞变性,血管运动神经麻痹,使局部血液动力学障碍,引起血管破裂及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导致血栓形成或出血。因脑缺氧使皮质下白质、苍白球产生软化灶,同时也损害了少突胶质细胞,使髓鞘中的代谢和形成出现障碍,导致各种症状出现。迟发性脑病患者测试血液免疫指标,发现血液中IgA、IgG、IgM浓度增高(P<0.05),GPX、维生素E、Th、5-HT含量降低(P<0.01),提示体液免疫功能活跃,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为特征的免疫功能紊乱。5-HT及自由基代谢异常在本病的发生及病理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1-15]。
3.2 迟发性脑病的诊断:本组40例患者依照全国职业性CO中毒诊断标准(GB8781-88)进行诊断,有明确的急性CO中毒史,有假愈期,有以下症状之一:智能障碍一痴呆,锥体外系统功能障碍,精神症状,去皮质状态,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颅脑CT检查与急性CO中毒相似半球白质密度弥漫性降低,基底节区密度或灶性低密度改变[16-19]。
3.3 高压氧治疗:临床上常规药物治疗主要用促脑细胞代谢药、扩脑血管药及抗凝药物,尽早实行高压氧治疗,目的是提高治愈率,减少迟发性脑病的发病率。高压氧治疗机制:可提高血液中物理溶解的氧量,可迅速纠正低氧血症,能使血中碳氧血红蛋白迅速离解,加快CO的廓清速度,使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携氧功能;能使血氧含量及血氧张力均增加,组织中储氧量及血氧弥散半径也相应增加;还能使颅内血管收缩,通透性降低,有利于降低颅内压,减轻脑缺氧和脑水肿,加速脑组织功能恢复;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和毛细血管新生,改善血液供应,有助于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脑部小血管出血的吸收。高压氧可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的活动,使大脑皮层及植物神经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趋于平衡,恢复中枢神经的正常生理活动,有助于各种神经精神异常状态的恢复[20-24]。文献报道,未经高压氧治疗的患者出现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发病率是20%~40%,经高压氧治疗后其发病率可降至10%~20%。本组患者发病后高压氧治疗效果明显,治愈率为75%,总有效率为90%。治疗期间除配合药物治疗外,主要加强肢体和智能方面的锻炼,避免精神刺激,控制并发症,大多数患者都能得到较好的临床疗效和预后[25-28]。
[1]苏中山,江昌杰,满媛.急性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临床治疗与疗效评价[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6(6):379-380.
[2]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631-636.
[3]刘翠红,荣阳,荣根满,等.急性脑血管病血钠代谢紊乱的预后与临床分析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5):241-243.
[4]高春锦,杨捷云.实用高压氧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81-188.
[5]刘顺菊,杨俊卿,周歧新,等.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致脑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杂志,2013,39(5):257-260.
[6]刘诗翔,梁燕,杨靖华,等.急性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局部大脑血流量测定[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24(10):233-234.
[7]芮德源.脑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587-593.
[8]杨期东.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5-139.
[9]中华神经内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6):379-383.
[10]刘卫平,章翔,张志文,等.醒脑静注射液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作用的观察[J].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2013,20(11):520-522.
[11]顾仁胶,吕路线,张秀明,等.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与自由基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13,20(3):172-175.
[12]顾仁胶,宋景贵,卢红,等.老年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血液免皮指标检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3,32(2):132-133.
[13]高春锦,杨捷云.实用高压氧医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193-199.
[14]何风生.一氧化碳中毒研究动态[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杂志, 2012,38(5):257-258.
[15]宋严明,谢昭安.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疗效评价[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10-211.
[16]龙三太,江坤,苏乾.高压氧治疗急性CO中毒迟发脑病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13,42(3):159-160.
[17]郭玉璞,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68-773.
[18]刘凤华,荣阳,荣根满.急性脑血管病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27-28.
[19]韩仲岩.实用脑血管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57-363.
[20]路跃武,李茁,杨琳,等.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高压氧疗效观察-附47例临床分析[J].高压氧医学杂志,2013,6(l):18-19.
[21]薛兆利.现代心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21-327.
[22]贝政平.内科诊断标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331-337.
[23]黄克维.神经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4-63.
[24]陈灏珠.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1-209.
[25]姜志莹,荣阳,荣根满,等.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临床分析与前瞻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5):225-226.
[26]王新德.脑血管病分类草案[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2009,23 (1):58-59.
[27]胡维铭,王维治.神经内科主治医师669问[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3:491-493.
[28]张天锡.急性脑外伤、脑缺血、脑水肿的发病机制分类及其防治[J].急诊医学,2013,22(1):53-57.
R595.1
B
1671-8194(2015)02-01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