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1至2013年载文的计量学分析
2015-01-24刘会婷姚西侠刘黎明
刘会婷,姚西侠,王 懿,刘黎明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 西安710061)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1至2013年载文的计量学分析
刘会婷,姚西侠,王 懿,刘黎明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 西安710061)
根据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1至2013年编发论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载文量、栏目构成、第1作者年龄、学历及职称、第1作者研究方向、引文类型、基金项目资助等情况,以期了解期刊的刊文趋势和发展方向,为保证该刊学术质量及进一步提高刊物的整体质量提供参考。
载文分析;作者分析;栏目设置;引文计量指标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杂志是妇幼卫生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以专题研究、临床研究、文献综述、研究信息、介评、专家论坛等栏目形式,向读者介绍国内外妇幼卫生专业方面的新进展,妇幼及儿童各阶段疾病预防的新经验,妇幼心理行为及健康指导、围产医学、优生、遗传等方面的新理论和实验研究新动向。2007年已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已取得《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证书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证书。同时被《中文医学科学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CMCC)、《中国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进行目次、文摘或全文的收录,并被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本文应用文献计量相关方法,对2011至2013年《中国妇幼健康研究》编发论文载文量、第1作者的职称和研究方向、研究领域、基金项目、引文情况等做了统计分析,更加深刻地了解本刊的学术动态和影响力,以期为进一步提高该刊的整体质量提供参考信息。
1 数据来源
按照《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1至2013年纸质期刊出版的文章顺序,逐一统计每年每期发文第1作者的年龄、学历、职称、所在地区和研究方向、文章的引文类型及数量,基金项目资助等内容,统计结果均保留两位小数。
2 载文统计学分析
2.1 2011至2013年发文量分析
发文量是指在特定的时间里,某期刊发表的不包括文摘文件、会讯刊讯、信息、纪念文章和贺词、广告性文章等在内的全部论文数,是反映期刊内容含量、体现期刊输出能力以及衡量学术研究活跃程度与学术成果数量的重要指标。文献计量领域常以发文量来评价作者学术成就[1]。2011至2013年《中国妇幼健康研究》的发文量、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及比例等指标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3年中本刊的发文量先降后升,而且回升的幅度比较大。基金资助的论文总量亦如此。作为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重要指标之一的基金资助论文比例却在2012年度达到最高,说明该年度刊发论文中有更多被各种基金资助的学术成果发表。2013年度国家级基金资助论文在绝对数量上虽然有上升趋势,但其比例有所下降。因此本刊在以后的审稿中,应努力把好论文质量关,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争取吸收更多的受各级项目资助的高级别文章,以扩大本刊在业界的影响力。
表1 2011至2013年《中国妇幼健康研究》的发文量分析[n(%)]
Table 1 Analysis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Chinese Journal of Woman and Child Health Research during 2011 to 2013[n(%)]
2.2 栏目构成情况
本刊主要由专题研究、临床研究、医学荟萃等栏目构成,分别占31.82%,26.60%和21.47%。3年内各栏目发文总量和每个栏目的年发文情况如表2所示。本刊包括栏目比较广泛,涉及妇幼健康研究领域各个方面,其中专题研究、临床研究和医学荟萃为三大主要栏目,为本刊的研究方向。随着期刊的发展,专题研究栏目逐渐缩小,而临床研究栏目则大幅扩增,医学荟萃也逐步增加,提示本刊的发展趋势正偏离专题报道。这应该引起编委专家们的重视,并恢复对妇幼健康有意义的专题研究类文章的重点征稿。案例报道、妇幼综合研究、预防出生缺陷等方面论文的刊载则体现了本刊内容的多样性。
表2 2011至2013年各栏目发文数量(n)
2.3 作者情况的分析
2.3.1 年龄结构状况
根据第1作者的年龄,将作者分为30岁及以下组,31~45岁组和45岁以上组。据统计,3组中30岁及以下组人数最少,多数为学生或青年医师,学历及工作资历比较浅,因而在科研上成果较少。3年中3组的构成比例变化不大,没有特殊意义。
2.3.2 学历和职称状况
根据对3年内本刊发文的第1作者的学历统计发现,除极少数学生身份的作者外,持有硕士学历的作者占大多数,持有博士学历者次之。本科毕业的作者很少在本刊发表文章,原因之一可能是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相对较低,其科研产出在质量和专业影响上达不到本刊的发文水平。统计职称时,工程师、技师、图书、研究等非医学系列的职称按同级别职称统计。2011年至2013年间在本刊发表文章的第1作者中,具有主治及以下级别职称,包括主管护师、主管技师和助理研究员等职称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具有副高及正高级职称的作者则逐渐减少。随着职称的升高而发表的论文的数量逐渐减少,其中一方面原因或许是具有高级职称的作者因要承担较为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而无暇撰写论文,另一方面可能与职称评定的需求量减少有关。同时,具有高级职称作者的减少提示,本刊应从各方面提高影响力和总体质量,以便吸引更多学术界的高级专家和学者投稿交流。
2.3.3 作者的地区分布
作者的地区分布指来源期刊登载论文所涉及的地区数,按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计算(不含港、澳、台地区)。这是衡量期刊论文覆盖面和全国影响力大小的一个指标[2]。作者分布以第1作者所在省区为统计对象,具体分布见表3。在连续3年本刊的发文中,作者所在地区遍及全国20余省市,包括海南、新疆、云南、辽宁、贵州、甘肃等地,地域范围比较广大,说明本刊在全国范围内已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地域上也有一定的聚集性,地区分布比较集中,以陕西最为集中,说明陕西作为该刊的主办单位之一,更加关心支持陕西地区的妇女儿童健康的发展,较为注重陕西本土相关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凝聚,在本地区内影响力大,具有一定的地方保护特色;其次为北京地区,上海、广东、江苏、湖北等地,在数量上也远远超过其他地区,具有突出的地域特点。在排名顺位为前7位的省份中,陕西地区第1作者的发文量分别占全年发文量的28.91%、38.36%和31.83%,但北京作者发文所占比例在连续3年有下降趋势。地区排名顺位前7位的作者发文数量分别占当年总发文量的89.38%、84.28% 和77.98%。此比例的逐渐降低表明本刊的作者正在逐渐向更大范围扩散,随着期刊质量的逐渐提高不断吸引更多的读者投稿。
表3 2011至2013年发文量排名顺位前7位的地区及发文数量统计[n(%)]
2.3.4 作者的合作度
合作度是衡量作者合作研究程度的一个重要计量指标,反映某学科领域内作者合作智能的发挥程度,而文献作者合作度则指在一定时期内每篇文献的平均作者数[3]。不断增长的各层面之间的科研合作使科技论文的署名作者数逐渐增加。《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杂志刊发文章的作者署名情况亦如此。2011至2013年中,独立作者发表的文章篇数分别为29,13和25,占全年总量的8.55%,4.09%和6.63%。作者数量在2到5之间的论文数量分别占79.65%,79.25%和82.76%,作者数量在6到9之间的论文数分别占10.62%,15.72% 和9.28%,还有1.12%,0.94%和1.32%的论文作者数量超过10。例如,题为“广州市儿童医疗资源需求预测”和“618例早期妊娠胚胎丢失相关因素分析”的文章分别是由同一机构的11位作者完成的,“早产危险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及分类树分析”一文由来自5个机构的12位作者合作而成,而题为“中国6城市母乳喂养婴儿0~12月龄生长速率研究”一文的19位作者来自12个不同的机构。多机构作者之间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妇幼健康研究领域吸引了其他学科研究者的兴趣。而且论文作者数量的增多将会提升论文的影响力[4],增加论文被引用的几率[5]。
2.3.5 研究方向状况
对第1作者的研究方向进行同类合并与整合,将相近的研究方向归为同一类,将细小范围的研究统筹到大类方向中。统计第1作者的研究方向及相应的文章数量,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显示,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儿科临床、妇产科临床、儿童保健、妇幼健康保健、妇科肿瘤和新生儿疾病等方面。除这些研究方向外,还有一些边缘及相关学科领域,如辅助生育技术、预防医学、统计学、护理、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影像诊断、公共卫生、内镜检查等。这些特点表明,本刊以妇幼健康为中心,吸引了很多其他相关学科及领域研究者的关注。
表4 不同年度排名前10位的研究方向统计(n)
Table 4 Top 10 research directions in different years(n)
2.3.6 引文语言及数量情况
引文是研究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此具有科学的交流作用[6],是作者利用情报能力的重要标志,可反映出论文著者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研究成果的掌握和利用能力以及阅读倾向。发表论文所蕴涵的信息含量反映在引文的数量上。2011至2013年本刊所引用的全部引文数量、引文比例及篇平均引文量如表5所示。
引文语种的分布能揭示该刊文章与国际研究成果的接轨程度和对国外研究成果、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的借鉴情况。本刊多数文章引文中包含中外文参考文献,而且以英文为主的外文引文数超过中文引文数,极少数作者以中文引文为主或者全为中文引文。综述类文章的引文则几乎全为英文,说明英文是我国妇女儿童保健专业研究领域最常用的语种,另一方面也说明该领域的研究者越来越重视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外文引文数量的比例偏低,揭示了作者利用国外参考文献和科研成果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3年中篇均引文数量都未达到8条,低于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文章的2011年和2012年的平均引文数[7]。因2013年的该指标还未公布,故待后续研究中做讨论。
表5 2011至2013年引文语种及数量统计[n(%)]
3 讨论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从多个方面对《中国妇幼健康研究》在2011至2013年的1 034篇学术论文的相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本刊的稿源范围广,研究重点是妇幼儿童保健及妇幼临床方面的问题。载文质量较高,研究体系相对稳定。中年研究者是科学研究的骨干力量,而中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中起主导地位。在同类型刊物中,本刊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是我国妇幼健康研究领域重要的信息源。这从正面肯定了陕西教育的科研高度和水平,也在一定程度的侧面说明了本刊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本研究样本数量较少,如能对10年或更长时间内该刊发文的情况做具体统计分析,将会在各方面取得更加准确和全面的数据,也将更能反映本刊的实际情况。同时,如果能将本刊近几年内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等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将会对本刊的影响力有更加深入的探析。
[1]卓毓荣.2005-2008年《图书馆论坛》广东作者发文期刊统计分析[J].情报探索,2010,(7):45-47.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R].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12.
[3]肖荣荣.2003-2012年《情报科学》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科学,2013,31(8):66-70.
[4]杜建,张玢,李阳.我国医学领域不同学科作者合作度与论文影响力的关系[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3):18-23.
[5]Fereshteh Didegah, Mike Thelwall.Which factors help authors produce the highest impact research?Collaboration, journal and document properties[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13,7(4):861-873.
[6]Milojevic’ S.How are academic age, productivity and collaboration related to citing behavior of researchers?[J].PLoS ONE,2012,7(11):e49176.
[7]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EB/OL].(2013-10-10)[2014-10-02].http://www.istic.ac.cn/ScienceEvaluateArticalShow/tabid/679/Default.aspx?ArticleID=95281.
[专业责任编辑:王 懿]
Analysis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Chinese Journal of Woman and Child Health Research during 2011-2013
LIU Hui-ting, YAO Xi-xia, WANG Yi, LIU Li-ming
(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Xi’anJiaotongUniversity,ShaanxiXi’an710061,China)
Based on literature metrology, the theses published in Chinese Journal of Woman and Child Health Research during 2011 to 2013 were analyzed in terms of number of thesis, column, authors’ age, educational level, professional title and research direction, citation type and found assistant thesis, so tha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journal could be explored for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whole academic quality of the journal.
thesis analysis;author analysis;column;citation indexes
2014-10-10
刘会婷(1976-)女,馆员,硕士,主要从事医学信息与情报工作。
刘黎明,教授。
10.3969/j.issn.1673-5293.2015.01.065
T139
A
1673-5293(2015)01-016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