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的德国模式研究

2015-01-23邓春朝

人民论坛 2014年36期
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

邓春朝

【摘要】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受到影响,出现经济停滞或衰退、失业率上升等情况。德国迅速从危机中恢复,实现了经济与就业双增长,成为关注目标。文章从产业结构、中小企业发展、出口产品特点等方面,分析德国经济复苏的内在因素,认为德国摆脱危机与其经济发展模式有密切关系,中国经济转型应引以为鉴。

【关键词】金融危机 德国经济 就业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危机中的经济增长与就业

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资本主义社会本世纪第一次经济衰退,危机迅速波及全球主要经济体,被称之为“新千年首次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影响首先体现在GDP增长上,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GDP增长由2008年的0.2%降至2009年的-3.5%,虽然2010年反弹至3%,但之后数年一直連续下降,至2014年才有所好转。在这场危机中德国也未能幸免,2009年德国经济遭受十多年来首次大规模下滑,GDP增长创历史新低,下降至-5.1%,之后的两年均徘徊在3%左右,2013年更是下降到0.5%。

经济危机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失业率的上升。在危机中,需求不振、消费能力下降,导致产业和企业衰落,裁员成为必然现象。在欧洲特别是英国和法国,自发或有组织的罢工、游行,大都与经济危机引起的失业有关。失业问题成为困扰欧美大国的核心问题之一,甚至还导致了某些国家政府的更迭。例如,法国现任总统奥德朗,大选前夕的支持率并不比前任萨尔科齐高,最终当选被认为是提出了就业率改善方面的新主张,从而能够逆转颓势、赢得支持。如今,面对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奥德朗政府仍然缺乏有效措施,其经济政策并未达到民众的期待。许多专家认为,在接下来的任期内,奥德朗政府如果不能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那么连任基本无望,法国政治局势和经济形势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所有西方大国都面临就业难题的时候,德国的就业形势却出现了好转。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德国的失业率由2009年的7.8%下降至2013年的5.3%,而且有持续下降的趋势。源自美国的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严重冲击,2009年德国经济增长为-5.1%,法国为-3.1%,美国为-2.8%,英国为-4.3%,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受冲击程度不分伯仲,然而恢复速度却大相径庭,2010年德国GDP增长为3.9%,法国只有1.6%,美国为2.5%,英国为1.9%。如将危机期间的衰退幅度计算在内,德国经济复苏程度高达9%,可与当年中国经济增速媲美,困扰其他国家的经济危机反而成了德国经济发展、就业改善的契机。其实,纵观德国经济发展历程和工业革命后德国发展趋势,不难分析其中原委。

就业与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首先,德国一直以制造业作为立国之本。很长时间以来,全球只有德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其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在提高。这样的特点,能使德国经济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也是德国经济发展较稳定,比其他工业化国家更有竞争力的原因。从历史上看,欧美两次信息技术革命直接将西方率先带入了工业化时代,制造业成为早期欧美经济的基石。现在尽管进入了信息时代,制造业的影响力已经不如从前,但对于强大制造业立国的德国来说,其制造业仍然在经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德国制造业的强大源于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电子技术的产生,它们从根本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集大成者,1866年西门子发明发电机,机械能逐步被电能取代,电及电子技术的突破是整个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核心的进步。内燃机和电磁波技术最先由德国人发明,不仅彻底改变了交通领域的格局,也给通讯行业带来一股新潮。到了1900年,德国的化工业靠染料主导了全球市场。当时三大公司,巴斯夫、拜耳和赫斯特公司和五个较小的企业生产出上百种染料。在1913年,这八个公司几乎垄断全球90%的染料供应,其产品80%销往国外。这三家大公司还向其他的化学领域扩展市场,比如医药、农业化学和电化学。德国染料公司的高层由职业经理人担任,被称为世界第一批真正懂得管理的企业。得益与电子、化工技术的基础,德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欧洲中心,而这些方面的突破,直接服务于被普鲁士统一后的德意志。威廉一世执政时期,经济主张和政策继承了德国取得的主要成果,仍然以技术发展为主,制造业支撑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

与英法等国的全方位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德国始终是制造业支撑其他行业,制造业垄断国民经济。英法早期资本原始积累,很大程度来自殖民扩张,经济发展多是外向型的,与殖民地、原材料产地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并非是独立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德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后期,德国政府与知识界意识到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基于对制造业立国思想的贯彻,开始采取措施提升德国制造业地位,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990年德国产业结构为第一产业1.29%、第二产业33.20%、第三产业65.57%,第二产业中制造业比重为25.92%。2001年德国第三产业因发展惯性继续升高至70.16%,第一产业下降到0.98%,第二产业为28.86%,其中制造业比重为22.37%。截止2005年,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德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终于初见成效,第二产业占比上升到30.43%,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分别降至0.96%和68.61%,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比重也升至23.77%,巩固了德国制造业立国的基础,客观上为抵御2008年的金融与经济危机做好了准备。众所周知,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较大,经济增长时可吸纳较多就业,然而较大的就业弹性在经济危机中的负面作用更大,经济停滞时会产生更多的就业问题,带来减薪裁员、消费不振、生产停滞、诱发再次裁员的恶性循环,从而加剧衰退和加速失业。

当然,德国制造业结构的变化也是必然趋势,从传统钢铁、羊毛、纺织品等初级产品到高精尖工业产品,是德国制造业升级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德国在工业领域的高技术产品仍然建立在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之上。对比欧洲其他国家,法国的优势是农业、奢饰品、核技术及文化艺术等领域;英国作为工业革命先行者的悠久历史和雄厚基础,使其优势在教育、媒体、艺术等行业;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很大,极易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在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德国仍然坚持科学立国、技术为本,不仅在新技术方面有多项突破,而且也是仅次于美国的诺贝尔物理学、化学奖获得国,“科技”二字已经融入德国人的骨髓之中。美国经济危机起自房地产次级贷款,根源在于作为第三产业龙头的金融业。而在德国,政府对二套房交易征收是世界上最高的交易所得税,税率达到80%,几乎无人炒房,房地产也不是支柱产业。以制造业立国的经济模式,从根本上杜绝了泡沫经济产生的土壤。

其次,德国中小企业发达,成为带动德国经济、解决就业的重要力量。经验表明,中小企业是改善就业的中坚力量,其作用远大于国家控股的大型企业。在如今的德国,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发展的真正支柱。

德国的中小企业不仅数量大,而且涉及众多领域,其产品占据70%~90%的市场份额,在德国对外贸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其他国家相比,德国中小企业更倾向于国际市场,拥有更高的国际化水平,同时在专业化水平、科技含量上更加突出,其科研创业精神在全球也首屈一指。另一方面,德国政府对中小企业也大力扶植,从政策、资金及技术等方面发挥着引导作用。中小企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直观反映在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有效降低失业率上。实践证明,德国中小企业无论是在经济活力、创造就业,还是平衡稳定社会局势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德国中小企业的辉煌成绩,与德国政府的大力扶植与支持是分不开的。为保护本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德国设立了专门的政府机构与中介组织,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德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对限制竞争法》,合理引导行业协会发挥作用,严厉打击垄断市场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财政政策方面,德国政府为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发放专项贷款并实施贴息政策,从技术、资金等方面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产业化,使德国中小企业得以稳定发展,不断保持和发展着其技术竞争力。①德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是技术、资金、政策三者并行,而且从立法、执法到后期服务,一条龙贯穿始终,从而为中小企业的稳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即使是在金融危机、财政困难时期,德国政府为减轻中小企业负担,还是对企业雇佣短工加以补贴。政府为中小企业雇员提供一半的社会保障费用,如果劳动关系在半年后得以继续,政府将提供全部社保经费,总支付期高达一年。为增加就业岗位,2009年德国联邦劳动服务局将社保费用支付期延长至一年半,为此花费18亿欧元,有22%的企业受益于此项补贴,共挽救了近30万劳动岗位,2010年这一支出增加到47亿欧元,受益工作岗位多达53万。②在危机应对方面,德国没有采取美国投资785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也没有像中国的4万亿人民币投资计划,德国财政用于扩大投资的资金约200亿欧元,其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只有75亿欧元,而用于增加教育投入的资金多达65亿欧元,客观上提高了德国未来的竞争力。

适当的国家调控和市场的自由监管,使得中小企业有着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而众多中小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经营模式,管理经验丰富,在有限的国家资本控制下,能够保证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这种经济主张得益于二战后联邦政府一贯的经济政策。二战后的德国被一分为二,民主德国投入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联邦德国徘徊于两种不同经济模式之间,德国社会民主党提出“社会主义”方案,基督教民主联盟提出“秩序自由主义”方案。出于对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抵触,以及美英法占领当局的授意,联邦德国选择了所谓“社会市场经济”,强调市场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形态,但并不排斥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干预与调整,在经济危机时期,尤其注重国家在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帮助和指导私营部门的作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艾哈德的“社会市场经济”③主张得到了德国实践的证明,20世纪50至60年代,德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经济奇迹,GDP迅速增长,通货膨胀被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德国制造业得以从二战的废墟中重建,发展起适合德国资源环境条件的产业结构,其中小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德國再次跻身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行列。在此次经济危机中,德国政府仍然致力于自由经济下的国家计划调控,充分保证中小企业的自主权与决定权,取得了良性效果。因此,尽管德国的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但不少都是有百年历史的家族企业,优良的历史传统与现代化技术结合,使这些企业仍然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家族企业成为经济危机期间德国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砥柱。

再次,以高质量和低替代性为特点的德国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很长时间,德国制造并非高质量的代名词,反而与“假冒伪劣”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时驰名世界的是“英国制造”。直到20世纪初,德国制造业才开始逐步崛起,以其工艺精湛、质量优良享誉欧洲,进而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两次世界大战使德国丧失了主要原材料产地和殖民地市场,而德国国内自然资源匮乏,国土面积狭小,无法发展类似英法等国的殖民地经济。独特的国内资源形势与国际竞争格局,迫使德国走向高技术制造业之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德国人发现高技术产品才是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无法替代的东西,高技术行业具有的价值也是其他行业难以匹敌的。从德国出口产品结构上看,精密机械、汽车及配件、精细化工产品是支柱。这些产品在全球各大新兴市场广受欢迎,成为这些国家工业化的基石。近年来,德国除出口工业产成品之外,还加强了高科技产品的技术输出,而技术输出本身就是一项风险成本最低的输出方式。与美国的高技术产品和技术输出不同,德国的技术输出不以意识形态好恶为准,不像美国那样滥用国家安全法案,阻挠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输出技术。这促使德国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出口国,成为对中国的第一大技术输出国,也是对非洲主要技术输出国之一。

德国经济迅速摆脱危机,与新兴市场对德国产品的需求不无关系,2010年中国GDP增长10.4%,印度增长11.1%,巴西7.5%,南非3.1%,俄罗斯4.5%。这些国家是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其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需要大量工业产品,德国出口产品以其经济耐用及高品质赢得了市场。2010年德国出口增长14.2%,2011年增长8.2%,2014至2016年预计年增长率均在3%以上(OECD数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含量高的新兴行业才是未来最具竞争力、最具不可替代性的产品来源。欧洲国家多属外向型经济,但是在出口产品结构上,大部分国家仍然以传统第三产业产品为主,包括旅游、文化、媒体艺术等,缺乏类似美国的金融、信息产业,致使其产品和服务的可替代性高,价格优势也不明显,核心竞争力不足。这些国家在经济危机中摇摇欲坠,不仅为发达国家敲响了警钟,也是给新兴市场的一个深刻教训。

当然,德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离不开德国人的勤劳。统计表明,法国人平均每周工作时间是35小时,英国在40小时左右,德国达到45小时。此外,德国的培训机制也是領先其他国家的,在工业化过程中,培养技术工人,这些工人同时在学校和工厂受训,成为学徒制技工。另外,港口、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德国经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总而言之,德国在金融危机中迅速恢复经济增长与就业,不仅源于德国政府果断采取有效的金融市场救助和经济振兴计划,与其经济模式、产业结构、产品特点也是密不可分。由此可见,各国发展模式都有其制度上的路径依赖,只有结合本国的历史传统,才能找到最契合本国发展的道路。中国当前正值产业转型期,以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都是亮点。在转型期间,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利用互联网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面向阿拉伯国家的宁夏现代农业支撑体系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BJL068)

【注释】

①朱丹:“德国经济的隐性冠军—领先全球的德国中小企业”,《才智》,2014年第1期,第3页。

②丁纯,瞿黔超:“金融危机对德国经济与社会的影响以及德国的对策”,《德国研究》,2009年第2期,第23页。

③薛彦平:“德国经济治理的回顾与前瞻—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影响”,《当代世界》,2014年9月号,第54页。

责编 / 张晓

猜你喜欢

金融危机就业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北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