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思考*

2015-01-23郑玉玲

中医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通识中医药院校

郑玉玲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学术探讨·

中医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思考*

郑玉玲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通识教育亦称“博雅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从通识教育的基本概念出发,论述了中医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并结合中医院校的特征,系统探讨开展通识教育的思路与方法。

通识教育;中医院校;思考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来源于哲学特征和多学科的不断交叉融入,是中医学的灵魂所在。目前的中医药高等教育过于注重专业教育,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通识教育可促进学生生活和专业领域的多彩性心灵感受,可有效弥补中医药院校学生所欠缺的“大而全”的宽广视野和跨学科思维能力。由此,通识教育理应成为中医药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

1 通识教育的概念

通识教育的源起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自由人的教育,当时这种教育也被称为博雅教育或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19世纪后期,以欧洲自由学科为基础形成的博雅教育在美国演变为通识教育。大学通识教育在于培养人的4种能力,即有效思考能力、清晰沟通思想能力、切实明确判断能力和辨识普遍性价值认知能力[1]。具体而言,这样的人一要对祖国忠诚、对社会感恩、对父母孝敬、对家庭负责;二要专业知识技能精湛、心理健康、综合素质高、善于沟通和表达;三要会生活、有品位,讲究衣食住行和言谈举止;四要有定力,会思考,能够抵御外界诱惑。

2 中医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2.1 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要“完善教学质量标准,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2],将通识教育写入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从政策层面倡导大学开展通识教育。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相比而言,中医院校相对明显的特征就是专业结构过于单一。这一特征对于个人乃至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极重的缺陷,而如果实施了通识教育,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种缺陷。

2.2 自身发展的需要

应试教育的不良后果在学生步入大学后显现出来,如在学习方面过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在科研方面严重不足的创新意识、在思想方面不成熟的心智等。在大学阶段,正是很好矫正上述偏性的重要时期,如果简单地用专业教育替代应试教育,就不能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个性化培养,极有可能造成千人一面[3]。要提早避免这种严重的后果,发展通识教育以实现去功利化的教育不仅是最佳的选择,更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2.3 培养人才的需要

医学不仅具有自然科学属性,同时也具有人文科学属性,而中医药学的人文属性尤其明显。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中医院校的学生需要更加宽广的人文知识和更为深厚的专业知识。就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要求及规律而言,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中医药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进行有机融合[4]。因此,中医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是培养合格中医药人才的需要。

2.4 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和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CMB)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ME)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的要求”(CMER)对医学生提出了职业价值、态度、科学基础、交流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信息管理、批判思维等7个领域的要求[5],要达到这些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需依托于通识教育才能实现。中医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伦理、人际沟通等能力,有利于他们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6]。

2.5 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需要

现在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呈现综合和交叉的趋势。因此要求教育不能仅限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应开展通识教育。

2.6 防范医患纠纷的需要

相对其他专业而言,医学教育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为服务的对象是人,所以不但需要精湛的医术,更需要高尚的医德。当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各种矛盾日益凸显,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部分从业人员医德的缺失。在中医药发展史上,的确有许多先贤名家都是品行高洁、心性敦厚、知识广博、举止儒雅之士,这归功于“医者仁术”的理念。在当今的中医院校,只有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融合,才能确立这种职业理念。

2.7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也对医药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院校只有开展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好职业道德的基础,才能把医学工作者培养成学识广博、道德高尚、品位高雅、举止端庄的人类健康守护者[7]。

3 中医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思路与方法

3.1 立足传统文化,提供根基保障

中医院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不应盲目照搬,而应结合自身环境,立足中华文明的历史性根基,科学合理地进行设置。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其同生共长,血脉相连。试想,一个不了解传统文化的学生,怎么可能怀着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学好专业呢?因此,中医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理应立足传统文化,以提供根基保障。这不仅是学生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份内之责,更是学好专业课程的必备之基[8]。

3.2 制订指导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对通识教育理念内涵的积极宣传是开展的基础,学校领导对通识教育重视程度是成功开展的关键,对通识教育制度和政策的设计是融入专业教育的保证。因此,应通过调研访问,广泛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并在全校范围内征求意见,充分论证、讨论,构建中医院校通识教育体系的实施方案。通识教育不仅可以有效弥补中医院校学生所欠缺的宽广视野和科研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大力拓展中医院校学生的独特学科前沿深度与实践方式。

3.3 进行专项投入,提供经费保障

本校在前期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就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的意义及方式进行研讨,在此基础上,学校给予经费支持,2014年设有通识教育课建设专项经费30万元。通过相关政策支持,加大经费投入,一方面加强专任教师的培训,让教师在提高学识理论水平的同时,更新和拓展知识结构,培养学科交叉的背景;另一方面,聘请其他综合院校的师资,为本校讲授通识教育课程。

3.4 成立专门机构,提供组织保障

目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开展还存在很多问题,要改变这种“人人都负责却无人负责”的状况,高校必须设置一个行之有效的机构[9]。本校已成立以院长为负责人的通识教育研究中心,是对本校通识教育体系进行战略性研究和决策性咨询的教学研究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借鉴国内外通识教育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研究并倡导科学合理的教育思想,探讨适合本校的通识教育模式,向学术委员会提出可行性建议。

3.5 加强课程建设,提供资源保障

通识教育理念的推行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相对而言,从课程建设入手比较容易起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此加强课程建设,第一,拓展整合优质课程,提高课程质量。第二,科学设置课程模块,进行合理分类。第三,加强校校合作,试行学分互认,以期形成具备独具特色的模块和课程:生命关怀(如《关怀教育》《生命科学导论》等课程);自然与科技(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中国旅游地理与文化》等课程);国学经典与中原文化传承(《河洛文化》《周易与中医学》等课程);个人发展与身心健康(如《八段锦》《性格解析与人际沟通》等课程);艺术赏析与审美体验(《钧瓷鉴赏》《豫剧赏析》等课程);思想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外语与跨文化沟通(《医药外语系列课程群》《跨文化交际》等课程)。

3.6 重视教师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哈佛大学前校长伯克明确指出:“师资是成功推行通识教育的关键所在。”[10]通识教育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如果师资力量和水平得不到加强和提高,实施通识教育的效果则无法保证。第一,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切实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遴选校内优质师资作为通识教育师资重点培养对象,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通识教育教学骨干和教学名师。第二,优化整合师资队伍的结构,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综合性院校及龙子湖周边院校组成高校联盟,外聘优质的通识教育师资来本校为学生讲授通识教育课程,纳入本校通识教育课程范围。第三,购买网络优质通识教育课程,引入名师,实现学生网上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课、自主选师、自主选择修读时间。

3.7 加强动态监控,提供质量保障

教学质量也是影响通识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笔者也着力构建通识教育评价体系,以研究解决通识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教学过程控制,监控整改意见的落实情况,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最终形成一个决策指挥系统、具体执行系统、管理监督系统、评价分析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调控整改系统六位一体良性运转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3.8 进行专业开发,提供技术保障

通过建立以“个体学生”的在线学习平台,增强在线学习的便利性。对学生来说,他们可以通过学习授课视频、观看讲座、阅读相关电子图书来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并通过作业、提问和讨论与教师进行相互交流,最后结合期末考试或者提交结课论文来完成课程学习,并获得课程学分,上述所有过程均通过在线平台完成。

3.9 运用隐形教育,提供氛围保障

课程教育是显性教育手段,校园文化、人际交往、艺术熏陶、科学实验等通识教育则是隐性教育手段,校园文化是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举措[11]。校园文化建设是环境育人,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平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知识、能力与修养的自然生成。本校依托中原历史文化深厚积淀的特点,规划建设了系列校园中医药文化景观,如以“河洛旭日”“嵩山晓月”为主题的礼仪之门,记载河南中医药从原始社会到近代辉煌历史的医史馆,犹如一幅绵长的历史画卷、展示学校发展和变迁的校史馆,集教学、科研、学生实践、种子种苗繁育、濒危中药资源保存、科普教育、观赏性于一体的中药植物园,以及各有特色、独具匠心、文化氛围浓厚的百草苑、百方苑、百穴苑、医德馆、中医源等景观,均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3.10 注重整体设计,完善激励机制

在通识教育理念下构建第二、第三课堂模式,注重整体设计、科学安排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完善学分认证和激励机制等。将第二、第三课堂与第一课堂一起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使二者互动、互补、互融。如将考取驾照、发表论文、创新创业学习项目结项、天堰杯获奖、挑战杯获奖、相关社会实践等计入通识教育学分。

4 小 结

中医院校通过开展通识教育,可为我国中医药卫生事业和人类生命健康事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规划设计出一套在中医院校行之有效的通识教育方案,致力于培养学识广博、道德高尚、品位高雅、举止端庄的医学界学子。

[1]郑旭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高校教育管理,2012,6(3):12-16.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5-08-11].http://www.gov.cn

[3]郑玉玲.中医院校应开展通识教育[N].中国中医药报,2013-10-18(03).

[4]陈丽云,严世芸.中医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2):90-92.

[5]张卫平,艾卫平,朱翠贞.通识教育提升医药院校学生素质研究—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24(3):94-97.

[6]罗小亮,张卫平.高等医药院校推进通识教育的几点思考[J].老区建设,2012,(11):48-49.

[7]李阳新.论当代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27(6):427-428.

[8]郑玉玲.中医院校通识教育须立足传统文化[N].中国中医药报,2013-11-04(03).

[9]张海云.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论文,2009.

[10]蒲波.通识教师: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基础条件[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6(1):34-36.

[11]金仕琼,李忠,彭雷,等.医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模式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2,33(6A):68-70.

(编辑 马 虹)

1001-6910(2015)11-0001-03

R479

A

10.3969/j.issn.1001-6910.2015.11.01

201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省级重点研究项目(2014SJGLX036)

2015-08-11;

2015-09-16

猜你喜欢

通识中医药院校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