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赛美经方运用举隅

2015-01-23潘佳蕾指导李赛美

中医药通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猪苓经方伤寒论

● 潘佳蕾 指导:李赛美



李赛美经方运用举隅

● 潘佳蕾1*指导:李赛美2

风疹 腹痛 咳嗽 经方 李赛美 验案

李赛美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伤寒论》主持者。李师临证善于把握方证病机,圆机活法。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良多,兹择二三,以飨读者。

1 太阳病风疹案

郑某某,女,21岁,2013年11月23日初诊。患者诉身躯皮疹瘙痒1月余,于外院皮肤科就诊乏效,刻诊:晨起及夜间7~8时皮肤起红色皮疹,晨间多起于四肢,夜间多起于头面及颈部,皮疹色淡红,高出皮面,无连成片,伴瘙痒,无疼痛,受风则加重,稍怕冷,口干,喜饮暖,易汗出,纳眠可,二便调。末次月经:2013年10月29日,3/28,色黯,量少,有血块,略乳房胀。查体:舌红苔薄白,脉浮滑,面色白。辨属太阳病风疹;治以解肌散寒,调和营卫;方以葛根汤加味。药用:桂枝10g,白芍10g,黑枣10g,炙甘草6g,葛根30g,麻黄5g,附片6g(先煎),浮萍30g,薏苡仁30g,飞扬草30g,茯苓20g,橘络10g,当归15g,川芎15g,生姜10g。共5剂。

2013年12月5日二诊:服药后皮疹的发作频率及程度明显减轻,之前皮疹是在吹风或凉空调时加重,服药后皮疹在吹风及凉空调时无加重,现发作如蚊子叮咬状,主要集中在颈部,伴轻度瘙痒,口干欲饮温,大便2天1行,质干,眠可,舌脉同前,嘱其原方迭进5剂,以资巩固。

患者守法间断服药至2014年5月,成稿时随访患者,述症状已明显减轻,仅仅晨起偶见皮疹瘙痒。

按 该患者曾就诊于它处,查前医用药:石膏30g,生地30g,丹皮15g,玄参20g,仙鹤草18g,乌梅15g,大黄10g,苦参10g,秦艽10g,乌梢蛇15g,益母草30g,甘草6g,蝉蜕6g。虽服7剂,但无毫寸之功,何以不效?概为前医忽视患者之皮肤瘙痒为受风寒后加重,且皮疹色淡这一细节,而采用凉血之套方来治疗。患者皮肤瘙痒,无疑病位在皮毛与肌肉,受风或吹空调加重,提示病邪为风寒,故以葛根汤为主方。《伤寒论》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葛根汤本用于太阳与阳明合病的项背强几几和下利症,临床可拓展运用于太阳与阳明合病的诸多疾病。太阳为六经之藩篱,外应皮毛;阳明在《内经·热论篇》中曾指出“阳明主肉”,李师这里将葛根汤拓展用于外受寒邪,病位在皮毛和肌肉的疾病,配附子温阳以协麻黄解表,并佐以浮萍、飞扬草及茯苓、薏苡仁利湿止痒,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方证相应,投之果效。

2 太阴腹痛案

马某某,女,5岁半。2014年1月16日初诊。主诉:反复腹痛2月。患者近2月来无明显原因出现脐周痛,休息或擦药油可缓解,大便日1解,质干,费力,伴肚脐周围痛,纳一般,眠可,小便黄,时有咽痛,近期时有吐痰,色青。查体:腹部平软,脐周略压痛,无反跳痛,舌淡苔白厚腻,脉滑数,双手指纹色青紫达风关。辅助检查:B超示:腹腔多发肿大淋巴结(最大10×8mm)。西医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辨属太阴腹痛,兼外感风寒,治以桂枝加大黄汤加减。处方:桂枝6g,白芍8g,黑枣8g,炙甘草6g,大黄3g,白芥子5g,浙贝5g,紫苏5g,杏仁5g,乌梅3g,木香3g,炒麦芽10g,麻黄2g。共5剂。

2014年1月23日二诊:腹痛有所减轻,但仍时有痛,已无咳嗽,舌淡尖红苔薄白,脉略滑。以桂枝加大黄汤专以治里。药用:桂枝6g,白芍12g,黑枣8g,炙甘草10g,大黄5g,白芥子5g,浙贝5g,炒麦芽10g,凤栗壳8g,内金10g,牡蛎15g,玄参10g。共7剂。

后短信联系患儿母亲,诉腹痛消失,余无特殊。

按 患儿因脐周痛就诊,B超检查示:腹腔多发肿大淋巴结。腹部肚脐周围属太阴,病为太阴腹痛,《伤寒论》第279条有“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患儿大便质干而不畅,舌淡苔白厚腻,脉滑数。考虑其年龄较小,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痰食内阻,气血失和,腹痛乃实邪停滞,主以桂枝加大黄汤治疗。初诊处方兼顾表证;二诊表证已解,专以治里,并在桂枝加大黄汤基础上加入了白芥子、浙贝、凤栗壳、内金、牡蛎、玄参化痰软坚散结的药物,使经方得到了灵活的化裁。由于脉证相应,投之果效。

3 少阴咳嗽案

吴某某,女,66岁,2013年12月18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2年。经中西医治疗无明显改善,咽痒则连声剧咳,咳声响亮,直咳到咽痒减轻才停止,痰色白质粘难咯,咳则二便失禁,咳无定时,影响睡眠,略口干,舌淡苔淡黄腻,脉弦略数。辅助检查:CT检查示鼻窦炎,余无异常。初辨为外感风寒,内有蕴热。治以宣肺散寒,清热肃肺,以小青龙汤加石膏加减治疗。药用:麻黄5g,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干姜10g,细辛3g,五味子10g,法夏10g,生石膏20g,当归15g,川芎15g,茯苓20g,泽泻15g,淫羊藿15g,砂仁6g,浙贝15g。共5剂。

2013年12月25日二诊:服药后咳嗽从咳无定时变为每日下午5点易咳,咳嗽甚时欲呕,甚则有二便失禁,眠欠佳,略口干,大便烂,患者诉有小便不利且觉手足冷,舌淡苔白略腻,有裂纹,左脉沉,右脉弦细略数。脉单弦为饮,双弦为寒,结合患者有上焦的咳、中焦的呕、下焦的小便不利症状,辨为水热上犯,三焦不利,以猪苓汤合四逆散加减治疗。药用:猪苓10g,茯苓20g,泽泻30g,阿胶9g(烊),滑石30g,柴胡10g,枳壳10g,赤芍15g,炙甘草10g,蝉蜕10g,僵蚕10g,竹蜂3g,旋覆花10g,煅赭石5g。共3剂。

2014年1月2日三诊:服中药3剂后又再自行服该方3剂(因药店竹蜂无货,故方中未加此药),咳嗽减轻,咳嗽致二便失禁情况缓解,痰较前易咯,色黄质粘,无咽痒痛,无口干口苦,饮水量如常,大便日1~2次,较烂,小便畅,眠正常,舌淡苔白略腻,有裂纹,左脉沉,右脉弦细,再以上方出入加减调治十余剂,患者顽咳遂愈。

按 患者因咳嗽反复2年未愈来诊,初诊时用小青龙汤加石膏稍效,二诊根据患者咳嗽的特点,发病时辰等重新确立病机,治疗得效。患者咳嗽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咳则二便失禁,咳甚时欲呕,咯白色粘痰,《内经》中有“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可见患者咳嗽与肾、膀胱、胃、大肠有关。患者咳嗽的另一个特点是咳以下午5点左右较甚,下午5点为膀胱及肾经脉流注之时,故李师考虑患者咳嗽主要与肾、膀胱有关。《伤寒论》中治疗肾、膀胱咳嗽的主要有真武汤、猪苓汤,两者一温一清,判为两途。患者咯痰稠粘,且小便不利,考虑水热互结,故选用了猪苓汤。《伤寒论》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第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患者手足冷,而咯痰稠粘,说明内有郁热,《伤寒论》第182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故李师在猪苓汤基础上再加四逆散以解郁通阳,并配伍旋覆花、代赭石降上逆之胃气,顽咳终获治愈。

4 总结

《伤寒论》为中医必读经典,其方药精练,被誉为方书之祖,在临床中还需灵活运用才可获奇效。李师在运用经方中注重辨患者体质,用药丝丝入扣,如案一中使用葛根汤,原方本麻黄为三两,桂枝二两,但结合该患者,平素多汗,同时汗多又易伤阳气,说明存有表阳虚之象,故李师灵活变通,减麻黄之用量,并予附子之大温,配合麻黄、炙甘草以微发其汗。诚如王晋三所言:“少阴无里证,欲发汗者,当以熟附固肾,不使麻黄深入肾经劫液为汗。”由于辨证准确,故疗效斐然。李师临证中有是证用是方,如案二患者年龄较小,但辨为太阴腹痛,仍使用了大黄一悍将,并将经方与时方(消瘰丸)结合使用。疑难病之难在于难按常规思路治疗,难把握病机,故疑难病一诊不得效是很多见的。李师在辨证中善于转变思维,把握审证要点,熟练运用《内经》《伤寒论》理论,将多个经方联合使用,取得满意疗效,如案三。

潘佳蕾,女,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广东省佛山市中医优秀人才。主要从事伤寒杂病、妇儿科疾病的临床工作。

1.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528100);2.广州中医药大学(510405)

猜你喜欢

猪苓经方伤寒论
长白山不同产地猪苓的HPLC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Effectiveness of Zhuling decoction (猪苓汤) on diuretic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经方大家曹颖甫运用经方探微
猪苓的利水渗湿作用及其药理活性研究
论经方用量与经方疗效※
猪苓种植生产的研究进展
经方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