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脉分部认识的文献及病例研究※
2015-01-23陈晨石强
● 陈 晨 石 强
浮脉分部认识的文献及病例研究※
● 陈 晨1石 强2▲
自《内经》以来中医脉学关于浮脉就有诸多论述,但究之始终不够系统全面。本文从文献研究浮脉形成机理及分部主病,将浮脉主病分别从寸、关、尺的不同分部进行辨析,并从临床角度探讨研究浮脉分部主病。
浮脉 形成机理 分部认识
浮脉是临床常用、常见的脉象之一。历代医家也非常强调浮脉的重要性,《灵枢·五色》言“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崔氏脉诀》中提到“迟数即得,即辨浮沉”,《伤寒论》中有关脉诊的论述有146条,关于浮脉的就有64条[1],说明了浮脉在中医的辨证论治过程中有很重要的诊断价值。文献中虽有有关三部脉俱浮的记载,也有分部认识的记载,但用之于临床,始终是不够系统全面,如《崔氏脉诀》所言“察其六部,的在何处”。因此很有必要对浮脉的分部认识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
1 浮脉形成机理
浮脉形成机理大致有三种:一为邪气犯表,正气与邪气相争于体表;二为风邪(多为内风)鼓动,致使气血运行于体表;三为阳气浮越于表。不同的病位则浮脉反应的分部不同[2]。
2 浮脉分部主病
有关浮脉临床意义方面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中“浮为阳脉,与秋季、肺脏相应”[4],而《脉经》描述浮脉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并将浮脉与外感病联系起来,“寸脉浮而滑,尺脉濡弱主中风(外感风邪);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主热病(外感热邪)”。
中医脉象学认为浮脉主病在表,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多见于感冒及某些急性热病初期。但应注意某些久病阳气虚损而不能内守,浮越于外,也可见浮大无力的脉象[3]。
2.1 寸浮 《频湖脉学》言:“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诸病主病诗》亦曰:“寸头疼眩(目眩)热(身热)因风,更有风痰(左寸病)。”故左寸浮属伤风,症见头痛头眩、恶风、发热。而《订正太素脉秘诀》言:“心部浮主心虚,触事易惊,神不守舍,舌强不能,言语错谬。”左寸确为主心,但左寸浮为心气血虚的话,必当浮而力弱,按之力减,与左寸主伤风的脉象特征是不一样的,症见心悸易惊、郑声、舌麻。《诸病主病诗》曰“右咳攻(右寸肺感风邪作咳)”,右寸浮属肺感寒邪,症见喷嚏、鼻塞、咳嗽、咳吐痰液清稀。《订正太素脉秘诀》言:“肺部浮,主肺虚。大便闭,面浮多疮,吐血吐脓嗽喘。”若右寸浮而无力,则有可能肺气虚,症见咳嗽频、咳而无力、甚则喘促不宁。肺与大肠相表里,若影响到大肠则大便不通。两寸俱浮属风热上攻,因寸为阳部,浮为阳脉,风为阳气,头为诸阳之会,症见发热、头痛、咽痛或鼻衄。
2.2 关浮 左关浮,若浮而有力,则肝气疏发太过,症见头晕、头痛、烦躁、失眠;右关脉浮属脾虚,因风助肝木而克脾土,胃气受制致升降失常,症见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订正太素脉秘诀》曰:“肝部浮,主肝虚,中风瘫痪,筋脉拘挛,面痛牙痛,肠风下血。脾部虚浮,主腹胀呕逆,饮食少进,气喘气急,泄泻无度。”《频湖脉学》说“关上土衰兼木旺”,《诸病主病诗》言“关右脾虚(中满不食)左腹胀”。
2.3 尺浮 左尺诊得浮脉症见尿涩尿赤,因风邪侵入膀胱腑,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的一种。右尺脉浮为下焦风,主大肠干涩,浮为风,风既入肺,不传于脏,而传于腑,故大肠干涩而难通。《订正太素脉秘诀》言:“肾部浮。主肾虚。腿足生疮。虚阳淋沥。腰痛牙痛。小肠疝气。”《频湖脉学》曰“尺中溲便不流通”,《诸病主病诗》曰“溲多赤涩(左尺膀胱风热)粪难通(右尺风邪客下焦,故大便秘)”。
2 典型病例
2.1 过敏性哮喘案 邓某某,男,3岁2个月,2014年7月14日以“喘息反复发作二年”为主诉入门诊治疗。母亲代述患儿6月大小开始出现咳喘伴有发热,1岁半时夜寐喘息,当年3月流涕咳嗽,再次发作喘息,3天前吹空调后,出现有黄鼻涕,难以擤出,咳嗽,夜寐喘息。患儿平素喜食肥肉,小便色偏黄,大便质偏干,夜寐不安,磨牙。既往有荨麻疹反复发作史。脉诊:脉浮弦,欠流利。舌诊:舌质淡红,苔薄白,满布。查体:咽不红,扁桃体Ⅰ°肿大;肺部听诊:两肺中下部可闻及哮鸣音,未闻及湿啰音。辨证为太阴风湿表里同病。处方:麻黄7g,杏仁6g(打碎),炙甘草4g,葶苈子9g,桑白皮6g,川贝母3g(碾末吞服),芦根12g,黄芩6g,姜厚朴6g,熟大黄4g,大枣15g(自备),射干6g。患儿服药6剂后鼻塞、咳嗽症状持续好转,服药期间未再出现喘息。继续给予透表邪、化痰湿、清郁热及补气阴等治疗,患儿周身透发出细小皮疹,持续治疗后皮疹消退,症状未再反复。
按 《凌临灵方》中记载:“老夫自服风哮有年,遇寒劳秋而发,咳逆痰稠,甚且不能平卧,脉弦滑浮,治宜降气豁痰。方见肝气痰饮,同王姓之方。肺风痰喘宜从《指掌》。肺伤痰喘之法加羚角犀黄竹沥,或用小青龙汤,麻杏甘石汤,射干麻黄汤。”哮喘发作原因之一就是外受风寒,内蕴痰湿。患儿体内痰湿未除,故哮喘反复发作。表证未解,故皮疹反复发作。用方乃麻杏石甘汤的变方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方中以桑白皮代石膏清泻肺热;麻黄祛寒解表;杏仁、葶苈子、姜厚朴肃肺气;贝母、芦根、黄芩、射干清热化痰;熟大黄通腑气;大枣护中,防葶苈子苦甚伤胃。
2.2 毛囊炎案 付某某,女,30岁,2014年4月13日以“颜面部痤疮半年余”为主诉入门诊治疗。患者因饮食辛辣及熬夜后出现颜面部下颚、前额、两颊相继出现痤疮,伴颜面部皮肤干燥、痤疮色红、疼痛,出脓头后可自愈,外搽激素软膏后痤疮色暗脱屑;偶有两颧发热感;经常晨起刷牙牙龈出血;平素怯寒;月经夹有少量血块,伴有痛经、腰酸软不适。脉诊:脉弦细欠流利,左关浮旺。舌象:舌质淡红,边有浅齿印,苔薄略腻。证属阳明风湿浊郁热;营分为主,燥湿相兼;素体血虚。处方:麻黄10g,连翘10g,赤小豆15g,路路通8g,金银花10g,土茯苓15g,牡丹皮10g,赤芍15g(另包),浮萍10g,蝉蜕7g,白鲜皮10g,陈皮8g,红花10g。患者服方7剂后颜面部痤疮增多,后继续服用,痤疮减少,续用燥湿清营,补气养阴血等法组方调理后,痤疮未见再发。
按 《神仙济世良方》曰:“人生肌肤之病,从腠理而出,较皮毛略深,如人生脓窠疮、粉刺、顽癣之类是也。”中医称毛囊炎为粉刺,发病虽与内在环境不可分,但主要病位在表。用方为麻黄连翘赤小豆加减,麻黄、浮萍发表;连翘、金银花清营分之热;丹皮、赤芍、红花化营瘀;路路通、陈皮通营;土茯苓、白鲜皮、赤小豆祛湿浊。
2.3 荨麻疹案 邹某某,女,41岁,2012年7月15日以“风团反复发作1月余”为主诉入门诊治疗。患者自当年3月开始,每晚6~7点风团发作,发作处皮温升高,色红,发作部位以上肢伸侧、下肢外侧、腰部、臀部明显,2~3小时可以完全缓解,夜寐发风团时觉燥热;夜寐欠佳,易醒,梦不多;小便正常,大便有不尽感;月经量、色、质正常,行经前有太阳穴跳痛、腰酸、乳房胀痛。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史及螨尘过敏史。脉诊:脉偏细偏弦不流利,两寸浮。舌诊:舌质偏红,苔薄黄。查体:咽红,扁桃体Ⅰ°肿大,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手指自温。辨证为太阴少阳风湿郁热;风热为主,营分为主;肝郁,略有伤阴。处方:麻黄7g,连翘10g,赤小豆15g,防风10g,防己10g,浮萍15g,金银花10g,红花10g,陈皮10g,紫草10g,紫荆皮10g,白鲜皮10g。患者服药后透发出较多细小皮疹,继续行透表、清营、养阴、散瘀等方法治疗,皮疹逐渐减少至未发。
按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记载:“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可以解表散邪、清热除湿退黄,主治兼有表邪的湿热黄疸病证。上病虽不是黄疸,但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有相似的病机,都是表有风湿热。麻黄、防风、防己、浮萍清透在表的风湿;白鲜皮燥湿;连翘、金银花、紫草清营分风热;紫荆皮、红花、陈皮散营瘀。
[1]王惠君.论《伤寒论》浮脉的辨证意义[J].辽宁中医志,2005,32(4):277-278.
[2]姚梅龄.临证脉学十六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40.
[3]高忻洙,胡 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3.
[4]于晓飞.基于文献和专家访谈的浮、沉脉的脉象特征与临床意义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中药故事牛黄别称丑宝的由来
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在渤海一带(今河北任丘)行医。一日,他正从药罐中取出炮制好的青礞石,准备研末为一位名叫阳文的邻居治疗中风偏瘫。这时,门外传来一阵喧闹声,扁鹊问其究竟,原来是阳文家中养的一头十几年的黄牛,不知何故,近来日见消瘦,以致不能耕作,故阳文的儿子阳宝请人把牛宰杀了。谁知,阳宝发现牛胆里有块石,扁鹊对此颇感兴趣,嘱阳宝把石头留下,以便进一步研究。阳宝笑了:“先生莫非想用它做药?黄牛之病源于结石,这结石乃病根也,哪能治病?”扁鹊一时也答不出来,随手把结石和桌上的青礞石放在一起。
正在这时,阳文的病又发作起来,扁鹊赶到,只见阳文双眼上翻,喉中碌碌痰鸣,肢冷气急,十分危急。他一边扎针一边叮嘱阳宝:“快!去我家桌上把礞石盒来!”阳宝气喘吁吁地拿来药,扁鹊也未细察,很快研为细末,取用5分给阳文灌下,不一会,病人停止了抽搐,气息平稳,神志清楚。
扁鹊回到自己的屋里,发现青礞石还在桌上,而牛结石不见了,忙问家人:“何人动了牛结石?”回答是:“刚才阳宝过来取药,说是您吩咐的呀!”这个偶然的差错却给扁鹊带来了深思:“难道牛的结石也有豁痰定惊的作用?”于是,第二天他有意识地将阳文的中药里的青礞石改换为牛结石使用。三天后,阳天病势奇迹般地好转,不但止住了抽搐,而且偏瘫的肌体也能动弹几下,喜得阳文连声称谢。扁鹊说:“不用谢我,还得谢谢你的公子吧。”于是将阳宝错拿牛结石代礞石的经过讲了一遍,并说:“此石久浸于胆汁中,苦凉入心肝,能清心开窍,镇肝熄风之效。”阳文问道:“这药叫什么名字呢?”扁鹊思索片刻:“此结石生子牛身上,凝于肝胆而成黄,可称它为‘牛黄’”。然后又进一步说:“牛黄有此神效,堪称一宝,牛属丑,再给它取个别名,叫‘丑宝’吧。”
因此,当你拿到一些老医生开的药“丑宝”时,就知道是“牛黄”了。
(摘自中华中医网)
欢迎订阅《中医药通报》杂志
邮发代号:34-95
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No.2013YHS002)
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3级研究生(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姚荷生研究室(330006)
▲通讯作者 石强,男,医学博士,副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委员,江西中医药大学姚荷生研究室医学理论组组长。主要从事呼吸、消化与儿科疾病的诊疗研究。E-mail:542050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