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薛汉荣运用麻杏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支气管扩张经验

2015-01-23张智玲薛汉荣

中医药通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肺气

● 张智玲 薛汉荣



薛汉荣运用麻杏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支气管扩张经验

● 张智玲 薛汉荣▲

薛汉荣教授认为支气管扩张发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肺脾虚(气阳虚)为本,痰、瘀、热为标。治疗上重视宣降肺气,重视补虚,标本兼治;同时根据支气管扩张反复发作、迁延缠绵的特点,重视清肝疏肝。

支气管扩张 麻杏参苓白术散 名医经验 薛汉荣

薛汉荣教授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肺系病学术委员会常委,其从事呼吸系统病临床工作20余年,在运用中医药治疗支气管扩张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笔者在跟诊过程中受益匪浅,现将其运用麻杏参苓白术散治疗支气管扩张经验论述如下。

支气管扩张为反复感染性疾病,大多继发于急、慢性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阻塞后,反复发生支气管炎症致使支气管壁结构破坏,引起支气管异常和持久性扩张[1]。临床常见病原菌有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克雷伯肺炎杆菌及口咽部厌氧菌等[2]。随着抗感染药物的发展,西医治疗支气管扩张急性发作期疗效肯定,但对于稳定期的作用远不如急性发作期明显,容易出现耐药菌,细菌长期定植气道并产生药物的副反应等。

1 肺脾虚(气阳虚)为支气管扩张发病之本

支气管扩张属中医的“咳嗽”、“肺痈”、“咯血”范畴,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或反复咯血[1]。薛教授认为该病病位在肺,与脾胃肾肝等密切相关。该病患者多在幼年时曾患麻疹性肺炎、百日咳、支气管肺炎等疾病,或在哮喘、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基础上发病[3],多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病变不可逆的特点[4]。从西医而论支气管扩张可分为先天性和继发性两种,但中医认为无论先天性还是继发性都归根于其本虚。本虚包括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支气管扩张发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肺、脾(气阳)虚为本,痰、瘀、热为标,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要。肺为华盖,为娇脏,外邪易犯肺而为病,而肺虚又可招致邪侵,外邪侵袭为支气管扩张反复发作的外因。肺主气,主宣发肃降,若肺气虚弱,宣肃功能失常,肺气壅阻于肺,不能通调水道,水液停聚,可变为痰饮。肺朝百脉,主治节,若肺气虚弱或者壅塞,不能助心行血,可致心血运行不畅,血脉瘀滞,故支气管扩张日久可致瘀,见口唇紫绀、舌质暗红。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食物及水液。若运化水液不能,水液不化,则聚湿生痰饮。若禀赋不足,先天脾虚,运化食物功能不足,致精气血生化不足,不能充养肺气,致肺气不足。肺气亏虚,子病及母,可致脾气亏虚,从而致肺脾两虚。综上所述,肺脾虚(气阳虚)为支气管扩张发病之本,而饮食不当、七情内伤及劳倦过度可致肺脾胃肝受损,为发病内因。内外因相合致水液经久不化,聚为痰饮,痰郁化热,痰热阻肺,热壅血瘀,蓄结痈脓而出现反复咳嗽、咳大量脓痰甚至咯血等支气管扩张病症。

2 治疗经验

2.1 重视宣降肺气 薛教授认为支气管扩张患者无论是急性期还是缓解期,痰瘀互结于气道是其主要病理表现。肺主宣发肃降,若痰瘀阻肺,肺失宣发肃降,肺气上逆,致咳嗽、咳黄脓或黄白稠痰、胸闷、气憋、气喘等症。肺与大肠相表里,腹气不降,致腹胀、大便秘结。故治疗支气管扩张的关键在于减少痰液的产生和促进痰液的排出,从而减少其反复发作。“气行则血行”,“治痰治瘀以治气为先”,气顺则痰消,气行则血活。无论是支气管扩张缓解期还是发作期治疗上重宣降肺气。《灵枢·痈疽》云:“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肺气可宣发卫气于腠理,抵御外邪,可散邪于外。薛教授喜用麻黄以宣发肺气。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能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本草正义》言其:“专疏肺邪,宣泄气机……虽曰解表,实为开肺。”《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苦杏仁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本草求真》曰:“杏仁,既有发散风寒之能,复有下气降喘之力,辛则散邪,苦则下气,温则宣滞行痰。”故薛教授用味苦辛而性温之杏仁来宣降肺气。

2.2 重视补虚,标本兼治 薛教授认为肺脾虚为其发病之本,即使临床上急性发作期表现为咳大量黄脓或黄白相兼脓痰、甚至咯血、胸闷气憋、口唇紫绀、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等标实症状,临床经验证实单纯治以清热化痰,痰量非但不减,而易出现气阴两虚症状。急性发作期多以痰瘀热标实为主,而“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脾虚(气阳虚),使机体宣降、健运、温化痰液功能失常,痰郁化热,热壅血瘀。故治疗上主张:补虚为治疗之根本,在其基础上予宣降肺气,清肺热,化痰热兼凉血、活血化瘀。活血化瘀贯彻整个治疗。清补需与辨证相结合,急性发作期热盛者以清热化痰为主,痰盛者兼以健脾益肺化痰;缓解期以补为主兼以清,以增强患者抗邪之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经脉别论》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气散精于肺,充养于肺,脾虚多先影响到肺,使得肺气不足。子盗母气,支气管扩张日久肺虚及脾,可导致脾气虚,土不生金,又可导致肺气不足,最终形成肺脾两虚。肺脾相互影响致病情迁延难愈,反复发作。“治痰先治脾”,以杜绝生痰之源。故通过补脾益肺,不仅可使肺脾之气充盛,气虚症状改善,痰饮得化,还可杜绝生痰之源,使痰量减少。《高注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合四饮而言,以诸饮俱由痰饮传变,故以痰饮统之耳。夫饮之由来,大概起于肾脾肺之脏阳衰冷,成于三焦之腑化虚寒。温药和之,则阳回气化而饮自去矣。”国医大师洪广祥认为支气管扩张黄痰的基础是湿痰,湿痰为阴邪,由脾气虚或阳气虚所致,临床治疗湿痰要强调温化[5]。薛教授基于以上理论临床上运用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辨证论治:①急性发作期,痰热明显,治标为主,用清气化痰汤、麻杏石甘汤加鱼腥草、金荞麦;若痰热伤阴者用清金化痰汤、麻杏石甘汤加鱼腥草、金荞麦;兼咯血者加凉血止血、化瘀止血药,如丹皮、赤芍、生地、三七、大黄、桃仁、紫草、茜草、蒲黄;本虚标实、痰湿明显者予麻杏参苓白术散合用苓桂术甘汤以温阳化饮,合用黄芩、鱼腥草、金荞麦、败酱草清肺排脓。②缓解期,本虚为主者,以麻杏参苓白术散合用清肺热、化痰热之药,如黄芩、桑白皮、栀子、瓜蒌皮、鱼腥草等;兼阴虚者合用沙参麦冬汤。

此外,薛教授根据支气管扩张病程长、迁延缠绵、反复发作的特点及肝主疏泄、主藏血生理功能,临床治疗上重视清肝疏肝。其认为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促进精血精液运行输布及情志舒畅的作用,肝具有贮藏血液和防止出血的机能。临床上支气管扩张患者常因久病缠身,而出现肝气郁结、情志不舒症状,如: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憋闷、胸胁胀痛等。若不及时疏肝解郁,肝郁日久化热,可出现肝火旺盛、肝火犯肺证。临床见症:咳时面赤,情绪急躁易怒,痰黄粘稠,或者痰中带血、色鲜红,舌质红暗,苔黄或腻,脉弦数等。故薛教授在治疗支气管扩张时无论有无咯血症状,主张运用清肝疏肝药来治疗或预防临床常见支气管扩张伴肝郁证,常用药有郁金、青黛、海蛤壳、秦皮、沉香等。

3 病案举例

帅某,男,58岁,于2015年6月27日来我院门诊就诊。幼时因患百日咳未经正规治疗,后反复出现咳嗽咳脓痰症状,20岁左右因大咯血入院治疗,诊断为“左肺下叶支气管扩张并咯血”,当时医生建议行左肺下叶切除术,患者拒绝,经抗感染、止血治疗病情好转,但之后咳嗽咳脓痰症状反复发作,并呈加重趋势,伴间断咯血,胸部CT:左上、下肺、右下肺可见支气管扩张改变。10年前患者为求诊治,经朋友介绍来薛教授门诊就诊,经治疗病情稳定之后仍间断口服中药治疗。近10年患者咳嗽咳痰急性加重次数明显减少,未出现咯血症状,缓解期基本无咳嗽咳痰,胸部CT未见支气管扩张范围扩大。此次就诊缘于半月前受凉及劳累后出现咳嗽、晨起咳黄脓痰,之后咳黄白相兼痰,白痰为主,日咳痰10余次,无痰中带血,咽痒即咳,无咽干,稍感胸闷,无气喘,平素怕冷,无发热,无鼻塞流涕,无头痛头晕,无心慌心悸,纳食可,大小便通畅。查体:舌质淡,苔白厚腻,脉弦滑。左肺及右下肺可闻及湿性啰音。西医诊断:支气管扩张。中医诊断:肺络张;中医辨证:痰湿蕴肺证。拟方麻杏参苓白术散合苓桂术甘汤加味,药用:麻黄5g,杏仁10g,党参20g,茯苓15g,白术10g,白扁豆15g,陈皮10g,莲子肉10g,炙甘草6g,山药15g,砂仁3g,薏苡仁30g,桔梗10g,桂枝10g,黄芩10g,鱼腥草15g,金荞麦15g,郁金10g,蝉蜕10g,僵蚕10g。服7剂后,患者咳黄白痰量减少2/3,无明显胸闷,咽痒好转。效不更方,再服7剂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

按 该患者幼时开始反复咳嗽咳脓痰,支气管扩张病史数十年,平素一贯怕冷明显,为阳性体质。现晨起咳黄脓痰,其它时间咳黄白相兼痰,以白痰为主,咽痒,舌质淡,苔白厚腻,脉弦滑。辨证为痰湿蕴肺证,有化热之趋势。晨起黄痰源于湿痰储于气道时间过长化热而成。痰阻于肺,肺失宣降,故有胸闷。痒自风来,风盛则痒,风痰上扰咽部故有咽痒。舌质淡,苔白厚腻,脉弦滑为痰湿蕴肺之象。此乃肺脾虚为其本,痰热瘀为其标。故治以益肺健脾渗湿、温阳化痰、清肺祛风止痒为法,拟方麻杏参苓白术散合苓桂术甘汤加味。麻杏参苓白术散由参苓白术散加麻黄、杏仁组成。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可益气健脾、渗湿止泻,是治疗脾虚湿盛证及体现培土生金法的常用方剂。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山药益气补脾肺肾、平补三焦,莲子肉健脾开胃,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砂仁为佐药,化湿醒脾,行气和胃;炙甘草为佐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6]。诸药配伍,补脾之虚,助脾之运,化停聚之湿,以杜绝生痰之源。加麻杏宣降肺气,促进已生之痰排出;桂枝温通阳气,温化痰饮;黄芩、鱼腥草、金荞麦清肺排痰;郁金活血行气解郁;蝉蜕、僵蚕疏风止痒。

[1]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9.

[2]薛汉荣.常见肺系疾病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216.

[3]许 坚,庚 慧.支气管扩张的病机特点及证治探讨[J].浙江中医药杂志,2006,41(5):269.

[4]夏洪涛,李卫青,马全庆.从“治肺不远温”辨治支气管扩张的理论探讨[J].山西中医,2013,29(10):1-2.

[5]刘良徛.补中益气汤治肺系疾病探析[J].中医药通报,2007,6(2):38.

[6]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53.

医 论

胃为生化之源记

经云:胃者,五脏六腑之大源也。人自有生之后,惟赖五谷以滋养。谷入于胃,流行于脏腑,化津化液,薰肤、充身、泽毛,莫不以胃气为本。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仲景《伤寒论》阳明症最多。阳明者,胃也。变化五谷滋生之大源,七情六淫皆以胃气强弱为转移,推而至于温热、暑湿、疟痢、咳嗽、呕泻、肿胀、胸闷、气痛等症,均出于胃也。夫胃为水谷之海,生化之源,内而脏腑、气血,外而筋骨、皮肉,无不赖以灌溉,万物所归者也。经以胃为多气多血,一身之关键。人身七情之感,怒盛伤肝,肝动则气逆上冲,怒息则肝自平,而所病者,乃被冲之胃耳。假使邪入五脏,其人立死,虽轻邪亦为痼疾矣。

市医不知生化之理,谬称风伏于肺,又云脾为生痰之本、肺为贮痰之器,或谓痰迷心窍,殊觉喷饭,不思之甚。盖肺为娇脏,何能留风、贮痰?试问其风、其痰,从何道入内耶?至于心为一身之主,其窍更何能容痰?况心、肺居至高之位,不能入痰,即脾亦为洁净之脏,亦不能容痰。每见痰由食管吐出,即知痰生于胃矣。余临症研究,历验心得而阐明之,以启后进而免再误也。大抵人身以胃为总司,其用烦杂,其位冲要,凡内外诸病无不归之于胃。余每用治胃方法以疗诸病,功效捷应。今特揭明,以备采择,不致为古书所惑。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一语,推而至于《内》、《难》经文,其中谬误,不可枚举。余为活人计,不得不直言之欤。

澜按:万物莫不归于胃,故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也。今先生阐发胃之功用,博考治胃诸方,以疗温热、湿温危疴;又扩充肝、肺诸病,亦因于胃病者,于是专以治胃,功效昭著。藉以启后进之智识,不致仍惑于阴阳五行、八味六味汤丸可治一切病患之遗害,挽回温补之颓风,先生之济世苦心,昭然若揭矣。

(摘自明·袁班·《证治心传》)

江西中医药大学(330006)

▲通讯作者 薛汉荣,男,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肺病学带头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肺系病学术委员会常委。E-mail:xuehanrong99@163.com

猜你喜欢

参苓白术散肺气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参苓白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处暑
——保养肺气 春捂秋冻
响应面法优化七味白术散总苷提取工艺
浅谈喉咳肺气虚证
人到中年补肺气
调畅气机在咳嗽病中的应用
历代医家对参苓白术散的论述
历代医家对参苓白术散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