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2015-01-23王留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8期
关键词:心内膜炎主动脉瓣外科手术

王留江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王留江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本组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经治疗, 本组出现死亡、肾功能衰竭、低心排综合征以及术后感染各1例;随访调查期间未出现复发, 心功能恢复至Ⅰ级25例, Ⅱ级11例。结论外科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效果显著, 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把握手术时机、遵照手术原则以及完善的术后处理, 可有效提升手术的成功率。

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手术;临床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细菌、真菌等直接感染, 导致心瓣膜、心室壁内膜发生炎症而引起, 临床表现以发热、贫血、皮肤损害以及血培养阳性为主, 多见于需要长期接受静脉治疗或者静脉注射麻醉药物成瘾者[1]。单纯的药物治疗难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由此,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3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应用外科手术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3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2例, 年龄19~76岁, 平均年龄(35.63±10.78)岁;术前心功能分级:Ⅱ级5例, Ⅲ级20例, Ⅳ级11例。血培养阳性者共10例, 其中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表皮葡萄球菌,4例草绿色链球菌、2例枯草芽胞杆菌。资料选取患者的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均不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 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1.2 方法 本组患者均于术前采用抗生素治疗, 待感染控制后再行手术治疗, 提示手术需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①主动脉瓣感染患者, 行升主动脉切开, 以显露主动脉瓣, 在炎性赘生物、毁损瓣膜直至正常瓣环两处均行仔细清除处理;其后, 瓣环邻近坏死组织予以切除, 并清除瓣周脓肿。②二尖瓣感染者, 待炎性赘生物清除后予以二尖瓣前叶切除, 且需保留后瓣叶及附属腱索;其后, 予以碘伏溶液擦拭以及生理盐水冲洗处理。③肺动脉瓣感染者, 待炎性赘生物以及瓣叶感染组织清除后, 行穿孔直接缝合、修补;其后在生理盐水加入抗生素, 浸泡心腔, 将大量的生理盐水行反复冲洗处理, 注意心内吸引在清洗过程中需停止。人工瓣植入前均在抗生素溶液中浸泡湿透瓣环缝线;采用带垫片间断褥式缝合固定人工瓣。④均于术后行抗生素治疗, 注意药物经药敏感试验, 用药治疗4~6周。⑤本组患者中7例行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10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2例行二尖瓣置换术,5例行肺动脉瓣修补成形+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房间隔缺损修补+主动脉瓣置换术。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并统计本组患者的死亡率、肾功能衰竭率、感染率情况。对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调查, 观察并统计其复发率以及心功能分级情况, 其中心功能分级以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方案为标准, 将其分为Ⅰ级(活动量不受限, 一般活动不会引起心悸、疲乏、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Ⅱ级(体力活动受轻微限制, 休息时无自觉症状, 一般活动可出现疲乏等症)、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 低于一般活动便可出现疲乏等症)、Ⅳ级(不能从事体力活动, 休息时出现心力衰竭症状, 且在体力活动后加重)[2]。

2 结果

2.1 本组相关指标情况 经治疗, 本组患者死亡率2.78% (1/36), 肾功能衰竭率2.78%(1/36), 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2.78% (1/36), 术后感染率2.78%(1/36)。

2.2 本组随访调查情况 随访调查期间本组患者均未复发,心功能恢复至Ⅰ级25例(69.44%), Ⅱ级11例(30.56%)。

3 讨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以及体征主要可分为两种:①发热, 且热型多变, 其中以不规则患者居多, 可表现为间歇型、弛张型发热, 患者常伴有出汗、怕冷, 其体温维持在37.5~39℃, 少部分患者会出现>40℃体温;②贫血,多表现为进展性贫血, 有时会出现严重性贫血, 甚至可成为本病征的突出临床症状[3]。伴随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外科手术、围术期处理的进步,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行外科手术的成功率不断提高, 故本研究针对3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行外科手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有学者认为, 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治疗需采取积极态度, 以患者病情特点为依据, 采取及时、果断的手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4]。本研究发现经治疗本组死亡、肾功能衰竭、低心排综合征以及术后感染发生率均较低, 均仅为2.78%;另外, 分析术后随访调查结果发现复发率为0,心功能恢复至Ⅰ级25例, Ⅱ级11例, 心功能恢复效果较好。上述研究结果可证实:以患者的病情为手术方案选择的依据,果断且及时地实施外科手术治疗, 严格遵照手术原则以及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 具有临床意义。

本研究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实施心内直视手术治疗, 且手术治疗需要在患者炎性静止期, 即患者的炎性得到控制期间, 可保障手术的时效性。若患者采取内科治疗方式无效时, 经检测以及医师的临床经验可知患者心功能处于可承受手术状态下, 便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 以充分掌握手术时机。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 医师应注意仔细清除炎性赘生物、毁损瓣膜直至正常瓣环处病灶, 不仅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 还可有效预防术后复发。此外, 对患者进行术后处理具有重要价值, 其可达到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提高治愈率的目的。提示医师在进行手术时动作应轻柔, 切勿损伤患者正常心肌组织。本研究尚未对本组患者外科手术治疗后的住院时间情况进行分析, 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综上所述, 感染性心内膜炎若已符合手术指征可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心内直视手术, 外科手术治疗的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较低, 因此外科手术可以作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常规治疗方法。

[1]韩冬. 外科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45例临床分析.当代医学,2012,18(14):35-36.

[2]张伟, 赵雄飞, 罗昭全, 等.4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四川医学,2012,33(2):274-275.

[3]李洪利.外科手术治疗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疗效观察.疑难病杂志,2014,13(3):236-237.

[4]杨岷.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手术治疗34例临床观察.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14):59-6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8.065

2015-01-09]

467000 解放军第152中心医院

猜你喜欢

心内膜炎主动脉瓣外科手术
自行设计的可调式抬手架在手外科手术消毒中的应用效果
对比分析二叶式主动脉瓣与退行性三叶式主动脉瓣的超声及临床特点
22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主动脉瓣下狭窄的再次手术
12例二叶式主动脉瓣超声心动图的回顾性分析
超高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围术期护理分析
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与腔镜外科手术切除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对比研究
超声心动图诊断Loffler心内膜炎1例
本刊2019年下半年各期重点内容安排
护理干预对骨外科手术患者焦虑心理的影响
感染性心内膜炎血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