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水泡病的危害性与防制对策
2015-01-23雷木丁蒋帆杨国平杨雨梅
雷木丁蒋帆杨国平杨雨梅
(1,云南省瑞丽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678600;2,云南省瑞丽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678600;3,云南省瑞丽市畜牧站 678600)
猪水泡病的危害性与防制对策
雷木丁1蒋帆1杨国平2杨雨梅3
(1,云南省瑞丽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678600;2,云南省瑞丽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678600;3,云南省瑞丽市畜牧站 678600)
猪水泡病是由猪水泡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在高度集中或调运频繁的情况下,极易造成本病的流行。水泡病发生后,约有5%的猪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紊乱,表现为向前冲、转圈运动,用鼻摩擦、咬啮猪舍用具,眼球转动,有时出现强直性痉挛,脑灰质和白质有软化病灶,造成猪仔发育不良,育肥猪显著掉膘,给养猪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1 危害性与致病性
1.1 危害性
1.1.1 传染性强
猪只不分年龄、性别、品种均可感染。在猪只高度集中或调运频繁的单位或地区,易于造成本病的流行和传播。实验证明隐性感染的猪只也有很强的传染性。
1.1.2 侵害中枢神经
约有5%的猪只发生病后,其中枢神经系统会受到侵害。脑灰质和白质有软化病灶出现强直性痉挛,造成仔猪发育不良而成为僵猪。
1.1.3 育肥猪显著掉膘
发病后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呈犬坐式,用膝部爬行,或卧地不起,育肥猪显著掉膘。
1.2 致病性
1.2.1 原发性感染
病毒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侵入体内经2~4d在入侵部位形成水泡,以后发展为病毒血症,发生非化脓性脑膜炎和脑脊髓炎病理变化。
1.2.2 继发性感染
病毒达到口腔黏膜和其他部位的皮肤后形成继发性水泡。特征性病理变化为在蹄部、鼻盘、唇、舌面、乳房出现水泡。水泡破裂,暴露出的创面有出血和溃疡。
1.3 致病因素
本病对舌、鼻盘、唇、蹄的上皮,心、肠、扁桃体的淋巴组织和脑干有很强的亲和力。被病毒污染的饲料、垫草、运动场和用具以及饲养员等是造成本病发生的间接传播者。机体抵抗力减弱和病原体毒力增强等都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如果病猪所处环境卫生条件差,则继发细菌性感染而形成化脓性溃疡。
2 鉴别诊断
2.1 生物学诊断
用病料接种1~2日龄乳鼠死亡者为猪水泡病,反之则为口蹄疫。或用可靠的猪水泡病免疫或病愈猪与发病猪混群饲养,如果两种猪都发病者为口蹄疫。
2.2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可在2~7h内快速鉴别诊断猪水泡病和口蹄疫。
2.3 其它
如荧光抗体试验、放射免疫、中和试验等都可用于诊断猪水泡病。
3 防制对策
3.1 加强疫病监测
加强猪水泡病的监测工作,一旦发现疫情立即向主管部门报告,并按“早、快、严、小”的原则,实施隔离封锁,消毒灭源,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猪只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3.2 严把引入关
引种猪之前,应了解当地是否发生过疫病,运输猪只前应对交通工具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病原带入。
3.3 加强饲养管理
对环境及猪舍要进行定期消毒,对病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控制疫情、减少发病率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3.4 加强检疫
在收购和调运时,应逐头进行检疫,一旦检出病猪,立即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对环境及猪舍进行消毒灭源。
3.5 药物预防
由于动物疫病常易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仅靠单一的疫苗注射已难于控制疫病的发生,应用群体药物防制也是一项重要措施和一条有效途径。
总之,控制该病的发生很重要的措施是防止将病原带入非疫区,应特别注意监督牲畜交易和转运的畜产品,运输时对交通工具应彻底消毒。别外,采用群体药物预防和加强饲养管理及消毒灭源等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制该病发生和流行,减少养殖场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