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缺硒症的诊断与治疗
2015-01-23张传碧
张传碧
(重庆市长寿区八颗畜牧兽医站401225)
羊缺硒症的诊断与治疗
张传碧
(重庆市长寿区八颗畜牧兽医站401225)
羊缺硒症也称之为白肌病是羔羊较常发生的一种地方性营养代谢疾病,是由饲草、饲料长期缺乏硒等所导致的,临床上以运动失调和循环衰竭为特征,该病地理分布较广,发病率较高的1~5周龄羔羊有较高的死亡率,常造成严重的经济的损失。本文介绍该病的诊断和防治。
白肌病;缺硒症;诊断;治疗
硒在动物生长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羊白肌病由饲草、饲料长期缺乏硒(Se)所导致的疾病,畜禽在正常生长需要量0.15~0.3mg/kg,如缺硒会导致羊只生长发育不良,营养性肌肉萎缩,步履僵直、行走不便,严重者会发生全身麻痹症状,给养羊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在饲养管理全程中要定期、定量补给,严防该病的发生。
1 致病因素分析
1.1 饲料变质影响营养物质吸收利用
在养殖过程中,缺硒地区的饲料配制好后,其中的重要物质“VE”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包括其它动物必需的维生素等,常因“高温、高湿、污染”等而导致饲料变质,其中的VE等维生素超过一定期限(5~7d)就会受影响而发生降效或失效,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羔羊机体对“硒”等必需矿微元素的吸收利用,于是诱发本病。
1.2 妊娠母羊饲料营养失调
典型的缺硒地区,当饲草料内硒的含量低于1%时,就容易发生缺硒综合症。由于天然食物源中或补充饲料中“硒、VE”长期缺失或不足,包括各种营养物质搭配不当等,直接导致妊娠母羊产后母乳中营养不全价,这对成年母羊影响相对较小,但对新生羔羊影响极大,是导致本病呈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地区土壤缺硒
动物白肌病流行区,土壤硒含量低于正常值,其生长的植物、饲草硒含量亦偏低或缺乏酸性土壤中硒与铁形成硒酸铁,难溶于水,使植物或饲草可利用硒的水平降低。土壤中含硫过高时,它能与硒争夺吸收部位,影响植物或饲草对硒的吸收。砂荒地、沼泽地硒易流失。体内多种元素可拮抗、降低硒生物学作用。
2 临床症状
羊的白肌病的症状根据缺硒、VE的程度不同,其症状,发病率,发病羊的日龄都有所不同,造成的危害也不一样。缺乏硒、VE的程度越厉害,发病的时间越早,一般是出生后的3~7内,发病率超过百分之五十,一旦出现症状,迅速恶化,一两天之内死亡,出现明显症状的羔羊,死亡率在50~100%。缺硒、VE相对不少羊,2~6个月龄发病,症状相同,只是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一般可以拖到10~15d。更大日龄的羊缺硒白肌病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是生长缓慢,母羊繁殖率低,反复发情,怀孕母羊易流产,早产,弱羔。
3 诊断
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包括:视诊病羔羊表现精神欠佳、运动失调,运动肌群僵直或痉挛,呼吸、脉搏频数,常呈地方性、同群小批量至大批量发病;有少数急性病例倒地猝死。剖解病理见到典型性的骨骼肌和心肌变性呈鱼肉样、熟化状外观,且病变部位较对称。小批量或大批量发病羔羊使用其它药物治疗无效,但使用硒-VE合剂治疗效果明显。综合这3大特点即可确诊为本病。
4 治疗
(1)本病的防治原则是“母、子同治”,对于典型缺硒地区和本病病史场,应早期实行主动补充硒,并且要硒、VE同补,同时要全面协调铜、钴、锰、其它维生素等在母羊妊娠期日粮中、早期羔羊开食料中的比例,以能达到最佳预防效果。笔者推荐:采用“亚硒酸钠VE预混剂(主要含亚硒酸钠、VE等,规格:1000g:亚硒酸钠0.4g+VE5g)”,按 0.5~1g/kg 拌料投喂,治疗量酌情增加、预防量减半,分早、晚各1次投喂,连喂3~4d,效果颇佳。
(2)本病防治用药应注意不能单纯以“补硒”为主,同时要结合多种维生素(主要是VE、VC)、矿微等同补,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笔者推荐:在肌注或口服硒-VE合剂的同时,宜采用氯化钴3mg、硫酸铜8mg、氯化锰4mg、碘盐3mg,加水适量内服,连服用2~3d,则实际效果更佳。
5 讨论
(1)由于饲料中缺硒及VE造成羔羊异食现象发生,进而伴发毛球症,毛球完全或不完全阻塞消化道也影响硒及VE的吸收;怀孕的母羊补饲不足,营养缺乏、体质较弱,母乳中硒缺乏是造成羔羊发病的直接原因。
(2)为保证羔羊良好发育和母羊有较高的生产力,每千克日粮的硒含量建议为0.12mg。补硒的同时要监测其他微量元素的适宜含量。冬春应供给充足的蛋白质饲料(尤其是苜蓿干草)和富硒饲料,不到缺硒地区购进饲料或利用时补硒和VE。
(3)对所有患羔肌肉注射0.1%亚硒酸钠VE注射液 1.5~2.0ml/只。严重的可重复注射1次,但要严格掌握剂量,以防中毒。肌肉注射VB1100mg,1日2次,10%安钠咖 2ml/只,1日2次。经过1周的治疗,羊群再未出现羔羊死亡。在羔羊出生后1周内肌肉注射0.1%亚硒酸钠VE注射液1ml/只。
张传碧(1969.2-),女,重庆市长寿人,大专,中级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