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兽医角度论动物的发病原理
2015-01-23张宏陶辽宁省凌海市动物卫生监督所121200
张宏陶(辽宁省凌海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121200)
从中兽医角度论动物的发病原理
张宏陶(辽宁省凌海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121200)
中兽医理论认为,动物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动物机体,而机体内各个脏腑,经络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阴阳平衡协调,是机体得以维持生存的基础。疾病的发生就是使机体内外阴阳相对平衡协调关系遭到破坏的结果。文中阐述中兽医的主要理论要点,结合实际说明动物几种常见症状的病因病机。
中兽医;动物;发病原理
发病原理指的是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机制。中兽医理论认为,动物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动物机体,而机体内各个脏腑,经络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机体与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和机体内在环境的阴阳平衡协调,是机体得以维持生存的基础。疾病的发生就是在某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使机体内外阴阳相对平衡协调关系遭到破坏的结果。
因此疾病的发生关系到致病因素(邪气)和机体本身抗病能力(正气)两个方面,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与正气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1 正邪消长
“正气”,是指动物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及其抵抗力;“邪气”,指一切致病因素。
正气充盛的动物,卫外功能固密,外邪不易侵犯;只有在动物体正气虚弱,卫外不固,正不胜邪的情况下,外邪才能乘虚侵害机体而发病。在一般情况下,脏腑功能正常,气血充盈,卫外固密,常足以抗御邪气的侵袭,病邪便难以侵入,即使邪气侵入,亦能驱邪外出。因此,一般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较轻浅易愈。当正气不足时,或邪气的致病能力超过正气的抗病能力的限度时,邪正之间的力量对比表现为邪盛正衰,正气无力抗邪,感邪后又不能及时驱邪外出,更无力尽快修复病邪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及时调节紊乱的机能活动,于是发生疾病。
如《元亨疗马集·八邪论》有:“真气守于内,精神固于外,其病患安得而有之。”《素问·刺法论》和《素问·评热病论》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的就是上面的道理。
正气旺盛,虽有邪气侵袭,也不至于患病。如伴随着正气的虚衰,则可发生疾病。因此正气是发生疾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邪气可以起到主导作用,如高温、强毒感染或强烈的理化因素所致的伤害等。但即使如此,邪气还是要通过损伤机体的正气而发生作用。即正气为根据,邪气为条件。发生传染病时,不仅要保持机体正气的旺盛,还要避其毒气,《齐民要术》指出:“羊有病,辄相污”,提出了“过便别之”的隔离方法,也就是远离邪气[1]。
一般来讲,寒邪客于肌表,则肢体疼痛,四肢厥冷;寒邪犯肺,则咳嗽,气喘,痰液清稀;寒伤脾肾,表现畏寒肢冷,腰膝冷痛,尿清粪稀等。
正邪斗争,构成了各种不同的病理过程,如表、里、寒、热。都可以用虚实概括,邪盛正不衰多属实证,正衰邪不盛多属虚证。体健强者多实证,体虚者多虚证。另外,新病多实证,久病多虚证。疾病发生后,由于正邪消长的不同,若正气旺盛,邪气被抑,则病情逐渐好转;反之病情日趋加剧。
2 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指畜体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由于阴阳盛衰而出现的病理变化。阳盛耗阴则出现热证;阴盛伤阳出现寒证;阳虚则阴盛外见虚寒;阴虚则阳亢,内生虚热。
在不同的病症中,阴阳失调各有具体所指。如以营卫气血而言,则卫、气属阳,营、血属阴。故气滞而致血瘀,血瘀而致气滞;气虚引起血脱;感冒中的阴不内导而汗出,阳不卫外而恶风等,都属于阴阳失调的病理表现。再以脏腑而言,肝藏血主疏泄;肺主宣发,又主肃降;肾主水液,又藏真火;脾主升,胃主降;肺主呼气,肾主纳气等,也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3 升降失常
升降出入是畜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脏腑气化过程各有其升降、上下的动势,升与降、上与下又相互调济,反之则会致病。如脾的清阳上升,胃的浊阴下降,维持机体的营养代谢。如打破这一平衡,就会出现腹胀、呕吐、厌食等脾胃功能失调的病变。如脾之清气不升,反而下降,则出现泄泻或脱肛;胃之浊阴不降,则上逆为呕吐、反胃[2]。
4 环境与发病
这里主要指外环境,如气候变化,地理特点,环境卫生等等。中兽医认为动物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动物机体在长期与自然斗争中逐渐适应自然环境,但是,环境的变化,饲养管理不良等又常常使得动物致病。如夏季的高热、潮湿多雨,冬季的寒冷,以及季节交替导致的巨大温差,都会妨碍机体的调节和适应能力。饲养管理较差时,影响了脏腑功能的活动与正气。若饲养管理较好,正气旺盛,外邪难以侵犯致病;反之,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正气衰弱,邪气易于侵犯动物机体而致病。
5 几种常见症状的病因病机
症状是病理变化的客观反映,同一症状,可见于多种病证,但是,同一病证,却可见于多种症状。因此抓住疾病的主要症状,分析其发病机理尤为重要。
5.1 感冒
多因气候变化,畜体虚弱,邪气侵犯肺卫,或感染时疫病毒而得病。外邪之中,以风为主,并常挟寒、挟热同时侵入。致使毛窍闭塞,腠理不通,营卫不调。
5.2 肺热喘咳
热邪蕴肺引起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多为正气虚弱,外感温热之邪,或风寒郁而化热。初成肺卫表证,继而邪热入里,痰热郁阻,肺气不利。
5.3 便血
多由热天使役过重,喂料过多又饮水不足,胃肠热毒蕴积,下移大肠,灼伤阴络所致,可分为实热与脾虚两证。一般血色鲜红,脉洪大者,多属实热;血色紫黯,脉细弱者,多属脾虚。
5.4 黄疸
多因湿热蕴伏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或肝气郁结,疏泄功能异常;以及湿热之邪外侵,或疫病感染等,致使胆汁失其常道发病。
5.5 结症
风寒暑湿伤于外,饥饱劳役扰于内,冷热相干,精气被夺,影响胃肠,肠道干涩;或阴含凝结气滞不行;或气虚传送无力,导致结症。
5.6 泄泻
脾胃功能障碍,如寒湿内侵,由表入里,传于脾经引起。食之过饱,影响脾胃运化。饲养失节或使役过重,脾胃虚弱,运化不足。肾阳不足,虚衰,脾运不健。
5.7 口疮
舌为心之苗,脾气通于口,故心脾积热、胃火熏蒸上攻于口舌而发病。此外,虚火上炎或外伤也可引起。
5.8 贫血
饲养失节,失血过多,内有虫积,病后体虚使脾肾亏虚,气血生化不足。
5.9 产后瘫痪
多因妊娠期饮喂失调,劳役,分娩后失血过多,经脉空虚,气血双亏,肝血不足,或因血不养筋,出现筋脉拘急等症[3]。
综上,中兽医的理论似乎很复杂,比较难懂。而西医的理论则不尽相同,以传染病为例,西医认为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3个环节,即传染源(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传染其他畜禽的途径)及易感动物(对该种传染病无免疫力)。其中任一环节的缺失,传染病都不会发生。中兽医称之为疫疠,是一种外感致病因素,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所谓“疠”,是指天地之间的一种不正之气;“疫”,是指瘟疫,有传染的意思。疫疠流行有的有明显的季节性,称为“时疫”。如动物的流感多发生于秋末,猪乙型脑炎多发生于夏季蚊虫肆虐的季节。上述两种理论均可以解释动物的发病情况。然而我国中兽医医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和临床实践中,已由前人积累了大量经验,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料,并发扬光大,将其应用到临床实际中解决问题。
[1]赵海沄,刘学,等.中兽医基础理论[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戴永海,王自然,等.中兽医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河北中兽医学校.中兽医手册(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