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 祛风通络类中药配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
2015-01-23于洪洋通讯作者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北京100022北京市劲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内科北京10000
脱 缰 于洪洋(通讯作者)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 北京 100022 北京市劲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内科 北京 10000
活血化瘀 祛风通络类中药配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
脱 缰1)于洪洋2)(通讯作者)
1)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 北京 100022 2)北京市劲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内科 北京 10000
目的 探讨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类中药相互配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 方法 将2014-01来我院就诊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98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8例,用卡马西平治疗,实验组50例,用自拟加减牵正散(全蝎、僵蚕、白附子、天麻、蝉蜕、桂枝、丹参、红花、丹皮、川芎)治疗。 结果 对照组有效39例(81.3%),实验组有效48例(96%),2组治疗后痛疼积分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在疗效方面存在差异(χ2=5.437,P=0.021)。 结论 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类的自拟方加减牵正散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良好疗效,值得推广。
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患[1],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该病的特点是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都会导致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西医到现在仍无定论。本文应用活血化淤、祛风通络类中药配伍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用2014-01来我院神经外科就诊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98例,男43例,年龄45~75岁,平均(58±9.5)岁,女55例,年龄40~79岁,平均(55±10.2)岁。对照组48例,男23例,女25例,第一支(眼支)23例,第二支(上颌支)15例,第三支(下颌支)10例。实验组50例,男20例,女30例,第一支(眼支)为28例,第二支(上颌支)为19例,第三支(下颌支)为13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三叉神经痛(TN)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国际头面痛学会(IHS)确定的第2版《头痛的分类和诊断标准》(ICHD-2)原发性TN的诊断标准:(1)疼痛多由一侧开始,位于三叉神经一侧或多侧分布,突然发作,呈阵发样、闪电样,发作频繁,痛疼剧烈。(2)头痛如钻刺、刀割,表情痛苦,极为难忍。(3)每次发作时间,最短数秒钟或数分钟,最长可达30min。(4)痛疼常自发产生,也由某些日常活动触发。(5)没有神经系统的任何症状[2]。中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面疼病是以脸、面颊部出现放射样、烧灼样抽挚痛疼为主症的疾病。
1.3 纳入标准 患者临床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无重大脑血栓、脑水肿的颅腔病变;无药物过敏反应;积极配合治疗,且在1a内随时追踪观察。
1.4 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评定
1.4.1 三叉神经痛疗效积分比较:积分评定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①发作次数:发作10次及以上为6分,2次及以上次为4分,2次以下为2分;②疼痛程度:发作时剧痛难以忍受为6分,发作时尚可忍受为4分,发作时轻微疼痛为2分;③持续时间:持续5min及以上为6分,持续1min及以上为4分,<1min为2分;④伴随症状:有面部发红、结膜充血、流泪、唾液分泌增多、鼻黏膜充血等3项或以上为3分,2项为2分,1项为1分。
1.4.2 临床疗效诊断标准:痊愈或基本痊愈:头痛及兼症完全消失,停药半年至1a无复发者;好转:头痛及兼症基本消失,停药半年至1a有复发;但发作次数减少,疼痛程度减轻者;无效:治疗后疼痛症[4]。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服用卡马西平片(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0449)开始一次0.1g(1片),2次/d;第2天后每隔1d增加0.1~0.2g(2~4片),直到疼痛缓解,持续服药4周。实验组自拟加减牵正散治疗,以牵正散为基础方(全蝎5g,僵蚕5g,白附子5g),再加上祛风通络的天麻、蝉蜕5g,桂枝10g,活血化瘀的丹参10g,红花10 g,丹皮6g,川芎10g。患者偏寒的加细辛(<3g)、白芷,素体偏热者加黄芩、石膏,痰湿胜者加苍术、陈皮,阴虚者加麦冬、玄参、生地。100mL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服用28剂,持续治疗4周,禁食辛辣刺激性和发物[5]。
1.6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痛疼评分比较 对照组疼痛积分:治疗前(16.25± 2.99)分,治疗后(5.44±1.72)分;实验组:治疗前(16.11± 2.84)分,治疗后(5.51±1.68)分。2组痛疼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疗效比较 对照组:痊愈30例(62.5%),有效9例(18.75%),无效9例(18.75%);实验组:痊愈38例(76%),有效10例(20%),无效2例(4%)。显效=痊愈+有效。实验组显效率为96%,对照组为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中,三叉神经痛在西医临床上发病机制并不清楚,医学专家们提出很多假说[6],中医自古就有对于三叉神经痛“面痛、头痛”的描述。叶天士指出“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瘀塞经络,与气相搏,脉满而痛”说明不通则痛[7]。笔者认为三叉神经痛患者大多是由于风邪入络,淤血阻滞所致,“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因此在牵正散基础上加上天麻、蝉蜕、桂枝、丹参、红花、丹皮、川芎等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的药物来治疗。白附子祛风化痰,善于驱头面之风,全蝎、僵蚕均能祛风止痉、搜风通络[8],再加上祛风止痛比较和缓的天麻、蝉蜕和活血化瘀的丹参、红花、丹皮、川芎,桂枝温阳通脉,诸药合用,共奏化血化瘀、祛风止痛之功,临床上具有良好的疗效。与西药卡马西平相比较,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类的自拟方加减牵正散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更显著,值得推广。
[1]Gu W,Zhao W.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recurrent trigeminalneuralgia[J].J Clin Neurosci,2014,21(9):1 549-1 553.
[2]Kaufmann AM.Letter to the Editor.Trigeminalneuralgia and the absence of 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J].J Neuropathol Exp Neurol,2002,61(10):926-93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5:203.
[4]李廉臣.桃红四物汤合止痉散治疗三叉神经痛27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7):1 872-1 873.
[5]李乐愚,熄风定痛散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2009,29(1):60-61.
[6]建寰,虎成,王国军.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60例[J].河北中医,2006,28(3):209.
[7]白敦耀,伟杰.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57例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1,4(8):35.
[8]张琼.从“瘀”论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浅探[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7):70.
(收稿2014-05-10)
R745.1+1
B
1673-5110(2015)02-01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