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岁以上前循环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手术疗效
2015-01-23苘辉斌毕伟平山东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威海264400
苘辉斌 毕伟平山东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威海 264400
60 岁以上前循环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手术疗效
苘辉斌 毕伟平
山东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威海 264400
目的 观察60岁以上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手术治疗情况,为提高患者手术疗效和可行性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60岁进行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的2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显微开颅夹闭术组113例,血管介入栓塞术组113例。分别观察2组手术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显微开颅夹闭术组手术时间(79.45±16.43)min,血管介入栓塞术组手术时间为(83.12±14.61)min,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开颅夹闭术组术后住院时间(35.35±8.24)d,血管介入栓塞术组术后住院时间(27.16±9.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随访结果,显微开颅夹闭术组动脉瘤消失者占78.8%,残余稳定15.0%,复发/扩增6.2%。血管介入栓塞术组动脉瘤消失者占75.2%,残余稳定16.8%,复发/扩增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显微开颅夹闭术组预后评分中5分占65.5%,3~4占23.0%,1~2分占11.5%。血管介入栓塞术组预后评分5分占76.1%,3~4分占16.8%,1~2分占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行显微开颅夹闭术和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均取得确切疗效,可有效控制病情。但血管介入栓塞术住院时间较短,在患者恢复和预后方面略优于显微开颅夹闭术,较适合高龄患者。
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治疗;评价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内腔异常增大导致动脉壁形成瘤状突出,通常与先天性缺陷、感染、创伤或动脉硬化等因素有关。文献[1]报道指出,女性颅内动脉瘤患者多于男性,高发年龄55~74岁。颅内动脉瘤一般包括梭形、囊性和壁间动脉瘤三种。研究表明,约15%的动脉瘤出现于脑动脉分支,5%则位于颅底动脉环的后端,而发生在前循环的颅内动脉瘤约占所有动脉瘤的80%以上[2]。一旦前循环的颅内动脉瘤破裂,致死率和病残率均很高。一次破裂后,前循环的颅内动脉瘤可能会发生再次破裂,引起血管痉挛和再出血,导致蛛网膜下腔严重出血和并发症。前循环颅内的动脉瘤破裂后,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烦躁、呕吐,甚至丧失意识。若压迫神经还可导致偏头痛、视野损失、眼球突出等症状[3]。目前,治疗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主要包括显微镜下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介入动脉瘤栓塞术两种手术方法[4]。本实验对226例≥60岁的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患者分别应用显微开颅夹闭术和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手术效果和预后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01—2013-11进行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且60岁以上的2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磁共振血管成像、螺旋CT血管成像或数字血管造影等确诊为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且无其他肝、肾、心脏或神经等方面的严重疾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显微开颅夹闭术组113例,血管介入栓塞术组113例。显微开颅夹闭术组男55例,女58例;年龄60~79岁,平均(64.71.1)岁。血管介入栓塞术组男46例,女67例;年龄61~87岁,平均(63.3±0.9)岁。2组在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显微开颅夹闭术组:术前持续应用尼莫地平,改善血管痉挛,后静脉复合麻醉后,经翼点小骨孔进行开颅显微手术治疗[5]。固定头部,显微镜下开颅后充分暴露载瘤动脉,分离,选择准确的角度和动脉瘤夹。夹闭后确认细小的穿支动脉未被夹闭和蛛网膜下腔积血及时清除。术后给予尼莫地平,进行3H疗法和抗感染及降颅压等治疗[6]。血管介入栓塞术组:术前静脉复合全身麻醉,经股动脉插管,于脑血管造影,明确动脉瘤形态、位置、大小,以便选择操作角度。塑形微导丝,将微导管送至瘤体处,选择合适的弹簧圈,填入弹簧圈直至栓塞动脉瘤[7]。术后给予肝素,扩充血容量,引流脑脊液[8]。
1.3 疗效标准 分别观察2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1~2a内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根据影像学结果统计不同手术治疗后2组患者动脉瘤情况。根据2组患者随访的结果,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预后效果:5分为恢复较好,能够正常工作或生活。3~4分为残疾,能独立生活和按要求动作,但不能恢复工作或学习。1~2分为与外界不能互动,植物状态或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为SPSS 15.0,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手术情况比较 显微开颅夹闭术组,手术时间(79.45±16.43)min,血管介入栓塞术组113例患者,手术时间(83.12±14.61)min,无显著差异(P>0.05)。显微开颅夹闭术组术后住院时间(35.35±8.24)d,血管介入栓塞术组术后住院时间(27.16±9.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患者动脉瘤情况比较 显微开颅夹闭术组动脉瘤消失89例(78.8%),残余稳定17例(15.0%),复发/扩增7例(6.2%)。血管介入栓塞术组中动脉瘤消失85例(75.2%),残余稳定19例(16.8%),复发/扩增9例(8.0%)。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预后情况比较 显微开颅夹闭术组5分74例(65.5%),3~4分26例(23.0%),1~2分13例(11.5%)。血管介入栓塞术组5分86例(76.1%),3~4分19例(16.8%),1~2分8例(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上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越来越高。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作为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也与年龄有密切关系。文献[9]报道,随着年龄增加,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良好率降低。≥60岁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增加约40%。此外,老年人可能存在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其他疾病,身体素质低,抗手术风险能力弱,术后病死率也较高[10]。因此,老年患者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更关键,风险性更大。本文结果显示,显微开颅夹闭术组手术时间和血管介入栓塞术组手术时间基本相同(P>0.05)。显微开颅夹闭术组术后住院时间高于血管介入栓塞术组(P<0.05)。血管介入栓塞术较显微开颅夹闭术后住院恢复时间较短,手术创伤相对较小。两种手术方法 对于患者均有确定疗效,动脉瘤情况均有所恢复。血管介入栓塞术比显微开颅夹闭术预后效果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综上所述,年龄与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效果密切相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行显微开颅夹闭术和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均有一定疗效,可以迅速控制症状。但血管介入栓塞术后住院恢复时间较短,在患者恢复和预后方面略有优势,利于高龄患者的恢复。
[1]于金录,许侃,丁小博,等.多发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5):440-443.
[2]廖兴胜,肖绍文,张超元,等.脑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早期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0,9(10):978-980.
[3]时忠华,时飞,王玉海,等.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急诊手术处理[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9):875-878.
[4]王治瑜,唐振刚,赵斌杰,等.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临床探讨(附126例报道)[J].现代肿瘤医学,2013,21(10):2215-2217.
[5]王云臻.翼点入路显微镜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2013,26(5):312-313.
[6]闫凯旋,赵少坤,张恒柱,等.前循环动脉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影响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6 (10):671-675.
[7]武银刚,孙晓川,邵雪非,等.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2,39(2):146-150.
[8]黄理金,文军,黄伟佳,等.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9(7):347-351.
[9]冀勇,孟庆虎,张庆林,等.前循环破裂动脉瘤老年病人的手术治疗[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35):2 823-2 825.
[10]林梦茹.高龄患者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2013,7(11):140;141.
(收稿2014-04-09)
R739.41
A
1673-5110(2015)02-00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