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外国文学中英雄形象的演变

2015-01-22李晓凡

关键词:外国文学演变

李晓凡

摘 要:众所周知,英雄是一个作家在写作的时候经常会书写的人物。从对英雄的景仰崇拜再到景仰崇拜的消解,是作家主观意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这个变化主要反映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认知,同时也表达了作家内心的一种美学向度,也是作家的写作诉求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外国文学;英雄形象;演变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146-02

外国文学人物描写有一个亘古不变的传统,那就是塑造一个英雄的形象[1]。西方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描写英雄的历史,最开始的英雄形象出自于古希腊史诗,从那以后,英雄形象就是西方文学史的一部分。例如,中世纪出现的骑士英雄、文艺复兴时期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不懈努力的奋斗者,文艺复兴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中的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超人或者是高贵的巨人等,都是一个时代的特征和表现。在西方文学界,文学家将人类社会大致的划分为三个时代,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和人的时代。首先是神的时代,这个时代的英雄都具有非常强的宗教色彩,同时也极富神性,代表着这个时代的人类心目中的超自然力量。在神的时代出现的英雄形象是神亲自选择的,他的身份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其次是英雄的时代,在英雄的时代,英雄身上的神性以及身上的宗教色彩逐渐褪去,英雄代表的不再是超自然力量而是普通的人类[2]。人类开始渴望展示自身的巨大力量,渴望得到人们的崇拜,这时候一个英雄就开始作为独立的个人展示在人类的视野之内,将人类的激情以及人类的理想表露无遗。

一、古典英雄

1.古典英雄形象的产生

具有非常宏大的道德理想或者是救世理想的英雄就是古典英雄,古典英雄将人类对正义的向往以及内心的赞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西方文学发展的基础是史诗以及希腊古典神话。古代史诗塑造了非常多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大多数是神和人结合的后代,所以他们都具有一定的神性。在希腊古典神话中,就有非常多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身上具有超人的力量,例如西绪福斯、赫拉克拉斯或者阿基琉斯等。这些英雄的主要职责就是保护全人类的安全,为他们争取合法的利益而奋斗。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英雄身上仅有的神性消失,不再具有神一样的本事和力量,而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2.在古代史诗中的古典英雄形象

古典英雄形象是集恢宏的拯救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于一身的特殊英雄形象,如哈姆莱特和奥德修斯,他们身上具有很明显的人类对英雄正义精神的向往以及赞美因素。在希腊古典神话中的英雄形象一般具有超人的力量,主要的代表是西绪福斯、赫拉克勒斯、伊阿宋等。站在整个作品的角度而言,英雄形象是组成行动的最基本的力量,他们既是行动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这个行动的最终结果。但是在荷马史诗中,英雄的重要性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亚里士多德说过:“英雄形象是组成文学结构的一个非常的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史诗中的行为的因素。”例如阿基琉斯,他是希腊的第一英雄,但他却不管希腊联军的胜负,毅然罢战,因为他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及荣誉,这表明了阿基琉斯有很强烈的个人意识和英雄主义的一面[3]。但是,另一个英雄形象却表现出很强的集体主义精神,如特洛伊英雄赫克托尔,他就是一个富有集体主义精神英雄形象的代表,他这类英雄通常具有一定的悲剧色彩。还有一个跨越时空的英雄形象,那就是奥德修斯这类型的英雄形象。在文艺复兴的时代,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是西方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英雄形象。

二、个人主义英雄

1.个人主义英雄的产生

个人主义英雄富有个人自由精神以及理想,都有对个人意志、个人体验、个人情感以及个人价值的强烈追求。个人主义英雄不同于不同于古典英雄之处在于,他们有对社会的反抗以及个人主义强烈倾向,如曼弗雷德、康拉德、恰尔德等。这些性格叛逆的人物形象出自于拜伦拜伦笔下,他们出身出身富贵,具有忧郁、性格傲慢、孤独的性格特征,通过他们折射出强烈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色彩以及人道主义特性,作者借他们将对自身价值和尊严的维护和追求展现出来。总而言之,个人主义英雄形象不仅有人道主义的色彩,也有个人主义的强烈追求。

2.个人主义英雄的英雄形象

在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跟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是一个命运不幸的失败英雄形象,作品所要表达的是一个人物在面临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的态度。桑提亚哥在出海48天仍然没有任何收获的时候还是决定出海,他对死亡和困难一直保持一个藐视的态度,在面临危险的时候没有任何的恐惧和退却[4]。经过奋战,桑提亚哥捕获了大鱼,在返航的时候遇上了大鲨鱼,明知道自己抵御不了鲨鱼的袭击,但还是尽自己的全部力量跟鲨鱼搏斗,桑提亚哥遭遇失败,遭遇了一个比死亡更加严重的问题。海明威塑造了一个具有非凡意志和崇高人格的形象,作者借此表达自己个人意志以及对解决自身矛盾的思考。

在另一个作品《红与黑》中,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笔下的于连·索黑尔则是个个人主义英雄的代表形象。于连·索黑尔有着崇高的理想,想通过个人奋斗去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他跟那些毫无上进心、只求温饱的普通青年不一样,同时他也不想跟上流社会同流合污。于连·索黑尔雄心勃勃,敢于向上流社会挑战,他希望通过个人奋斗而不是趋炎附势改变自己的人生。司汤达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于连?索黑尔跟权贵的斗争过程,并表现了他在奋斗过程的快乐。于连?索黑尔冒犯的是上流社会,所以他的死亡是一个必然的结局,他的死亡是个人对抗等级秩序必然付出的代价。作者给于连·索黑尔的死亡披上了一层崇高的色彩,于是他成为一个孤军奋斗的悲剧英雄,表达了作者对于连?索黑尔不幸命运的同情。

三、“反英雄”的英雄

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对非理性人本意识充分的表达出来。“人”不再具有之前的崇高美,变成反英雄或者是非英雄。尤利西斯和乔伊斯一直想创作一部巨大的、优秀的现代史诗,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肮脏、乏味、庸俗、平凡的都市生活形象,不再是之前的远古神话。同样,英雄的形象也发生了很明显的改变,变成了精神畸形、猥亵、平庸的人物。例如广告推销员布鲁姆,虽然不能说他不善良,但是给我们留下的记忆深刻的记忆却是他的无能及庸俗。20世纪的西方现代人,受工业文明的极端物质化所影响,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人们不再追求崇高的信念,善良也离人们愈来愈远。作家们也开始厌倦古典英雄,开始将自己的目光转向平凡、庸俗的现代凡人,这样能将社会最真实的一面表达出来,让人们感受生命的存在[5]。endprint

1.反英雄形象的产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文明走向了另外一个阶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发展而孕育的新的思想时刻挑战着人类的传统价值观。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将非理性的人本意识吸纳进文学作品。于是,英雄们的形象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传统文学富含崇高美感的英雄形象,英雄形象逐渐变成非英雄或者反英雄。这个时期的大多数文学作品中都有为个体而存在的“英雄”,这些英雄形象开始从群体意志和理想的符号的升华并抽离出来,变成具有主体性和个体性的“人”。这些“人”的身体上或者思想上大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他们存在的社会已不具代表性。但是,他们还是向自己所处的社会发出挑战,最后走向失败,被制度所压制、吞噬。

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普通人和英雄两者之间的联系开始进行新的探索和诠释,这就是反英雄形象的英雄出现的原因。反英雄形象的英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社会不断追求变化的过程。人类的伸缩能力以及活动的空间随着英雄魄力的失去变得越来越小,同时人们对社会的满足程度也在下降。同时价值观念的变化还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状态。在这个大背景下,他们开始利用反英雄形象把社会价值观念的高度贬值和沦丧表现出来[6],同时利用反英雄形象将人们内心对理想的渴望以及追求表现出来。

2.外国文学中的反英雄的英雄形象

在尤利西斯作品中,乔伊斯将一幅乏味、平凡、肮脏、庸俗的都市生活的景象表现出来,传统的英雄形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精神畸形、平庸的小人物。广告推销员布鲁姆,内心也有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但是布鲁姆非常庸俗和无能,面对别人的暴力袭击以及侮辱只是一味的退让,面对妻子的出轨,没做任何的反抗,有的只是委屈求全。这是个渺小、卑微、平庸的现代西方人。《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部严肃的、讽刺性极强的小说。约瑟夫·海勒刻画了一位为自由和信念而不懈追求的角色——尤索林。尤索林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反叛者、逃避者和清醒者。他虽然很明白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详细规定,但他不想为那些战争的受益者去牺牲自己的利益。所以,所以他选择了反抗——逃离。作品的最后,尤索林逃离军营和,前往瑞典。但是,在最后也没有完全摆脱《第二十二条军规》。

综上所述,外国文学中的英雄形象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首先是古典英雄,古典英雄是一种背负社会责任以及社会理想的形象;其次是个人主义英雄;最后是一种反英雄式的形象。经过古典英雄到个人主义英雄再到反英雄式英雄的转变,折射出社会环境、历史文化背景、文学作品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站在这个角度去分析外国文学作品中英雄形象的演变,可知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反应的其实是作家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呐喊[7]。

参考文献:

〔1〕强云,许俊农.美国电影中“反英雄”形象的解构与重构[J].电影文学,2012,10(2):998-999.

〔2〕张玲玲.后现代语境下动画电影中英雄形象的嬗变[J].当代电影,2012,5(6):984-985.

〔3〕唐廷碧.试论外国文学中英雄形象的嬗变[J].当代文坛,2012,9(1):564-565.

〔4〕刘丽琼.外国文学教学中如何体现艺术特色[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2010,11(2):654-655.

〔5〕孙秀昌.反形式·反英雄·反传统——略论西方荒诞派艺术的审美趣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5):412-413.

〔6〕许明.荷马史诗中英雄形象的人本主义解读[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5):245-246.

〔7〕陈建.《老人与海》人物形象塑造及其象征意义[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102-103.

(责任编辑 姜黎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演变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The Land They Lived on: Reading The Bluest Eye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浅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谈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进程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