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和“经过”的语义表达功能辨析

2015-01-22李冰冰

李冰冰

摘 要:现代汉语虚词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近义介词的教学更应该加强。“通过”和“经过”是身兼数性的两个近义词,“经过”可以作名词、动词和介词,“通过”可以作动词和介词。本文主要讨论两者在作介词时语义表达功能上的异同,分析留学生的习得现状,通过语义表达功能的辨析来降低留学生在习得过程中的偏误率。

关键词:通过;经过;凭借;介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H0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253-03

关于“通过”和“经过”的释义问题,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解释“通过”作介词时是“引进动作的媒介或手段”,没有把“经过”作介词处理。陈昌来(2002)从动词虚化的角度入手,认为“通过”和“经过”是单音介词后附“过”构成的双音节介词,也有学者认为“通过”和“经过”应该是联合式合成词。石毓智(1995)根据语义范畴把“通过”和“经过”划分到“引进方式”的介词类,同时认为“通过”还兼“引出工具”的作用。侯学超主编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中,也收录了“通过”和“经过”作介词的用法。“通过”和“经过”构成的介词短语都具有“凭借”义,它们有时候可以互换。例如:

(1)通过约翰的介绍,我认识了马丁。

经过约翰的介绍,我认识了马丁。

(2)通过调查,我们了解了事实的真相。

经过调查,我们了解了事实的真相。

有的工具书的释义也反映出“通过”和“经过”的相同之处。如2005年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

通过: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

经过:通过(处所、时间、动作等)。

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汉语教师也经常采用这种“以词释词”的教学方式,在讲授“经过”这一生词的介词用法时一般都用“通过”来释义。留学生在习得前者之后再学习后者,便很快就能用替换的方式进行造句。这种教学方式似乎可以提高留学生的习得效率,但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能用“通过”的地方用“经过”代替会产生一些偏误,例如:

(3)妻子经过“安乐死”解脱了痛苦,她选择了离开人世。

(4)我到中国来一方面是为了学习中文,另一方面希望经过工作了解中国的情况。

一、“通过”和“经过”的联系

(一)“通过”和“经过”的介引成分

两者介引成分包括方式、手段或过程,构成的介词短语可以放在句首,也可以放在句中。具体表现形式是:

1.“通过/经过”介词短语+NP+VP

(5)通过/经过调查,警方掌握了相关的犯罪证据。

(6)通过/经过认真地考虑,他最终同意了小王的请求。

2.N(NP)+“通过/经过”+VP

(7)双方通过/经过谈判达成了共识。

(8)那个新兵通过/经过艰苦训练,磨练出了坚强的意志。

(二)“通过”和“经过”的表意共同点

“通过”和“经过”都能构成具有“凭借”义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通过介引方式、手段或经历的一个过程来达到某种结果或发生某种变化,例如:

(9)通过/经过谈话,我们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

(10)通过/经过大家的帮助,他的汉语水平进步很快。

上两例中主要动词是“增进”和“进步”,两句中的主语“我们”和“他”做出这些动作都需要凭借“谈话”和“帮助”这些方式、过程来完成。因此,“通过”和“经过”都可以表示依靠主语的某事而达到某种结果或实现某种变化,两者在这一表意上是相同的。

(三)“通过”和“经过”介引宾语可以互换的条件

“通过”和“经过”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互换,互换之后依然符合语法结构,表意是相近的,但只有当“通过”后是某种活动时,才可以用“经过”来代替。这时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它们后边的词或短语具有“过程”义,即在时间上有一定的持续性;二是后面的动词表达的是一个结果。例如:

(11)前女友叫赵梅,长得就像“嫦娥”,但没“嫦娥”那么漂亮,我们是通过别人介绍认识的。

(12)随后他竟话锋一转道:“说实在的,通过半年多的相处,我对你很欣赏……”说着,他边……

例(11)中可以把“别人的介绍”看成是一次活动,它既可以作为方式,又是一个过程,而“认识”是结果。例(12)中可以把“半年多的相处”看做是手段,也可以看做是一个过程,而“欣赏”则是结果。上述两例中的“通过”都可以用“经过”来代替,表达相同的意思。

二、“通过”和“经过”的区别

有时候,在一个句子中用“通过”和“经过”都可以,两者在构成介宾短语时可以互换,意思也差不多,但是也有明显的区别,下面就从语义角度进行辨析:

(一)介引成分的区别

“通过”和“经过”介引的成分我们可以表示如下:

1.通过+方式/手段→结果/目的

例如:

(13)通过“夏令营”的活动,留学生了解了更多的风土人情。

(14)通过报纸,约翰了解了更多新闻时事。

(15)凡是想通过做群众演员走上明星之路的人,都想到他这儿碰碰运气。

以上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介引的成分可以是活动,如“夏令营”;可以是表示东西或人的简单名词成分,如“报纸”;可以是短语,如“做群众演员”。这些成分都是主语凭借的一种方式或手段,通过这种方式或手段最终达成目的。

2.经过+过程→结果/变化

例如:

(16)经过火车十多小时的一路呼啸,我终于抵达了心中向往已久的北京。

(17)经过多次激烈的战斗,朱德因勇敢善战,战功突出而闻名于军中。

(18)让我开个价,我告诉他卖价是3000美金,经过讨价还价,最后以每幅2800美元成交了5幅。

从上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经过介引的是具有“过程”义的成分,也就是在时间上必须有可持续性,而不能仅仅是简单的名词或代词。例(16)中的“火车十多个小时的一路呼啸”,例(17)中的“多次激烈的战斗”,例(18)中的“讨价还价”都有明显的过程义,最终是达到了某个结果或者引起了某种变化。

根据在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中的相关检索,“经过”在作介词使用时,其介引成分没有简单名词或代词的使用例句。对于这一点,我们认为郑超(2008)在其论文《“通过”和“经过”的辨析》中论述“通过”和“经过”在作介词用法时举到的例子“要见我就打电话吗,何必经过他来找我呢”是不准确的,这里的“经过”应换为“通过”。

(二)已然和未然

“通过”既可以用于未然也可以用于已然,而“经过”只用于已然的事,既已经完成的事实,“通过”用于未然的情况不能用“经过”来代替。

(19)……新的大发展创造条件,就必须用一个较长时间,即用几年的时间,通过综合平衡,全面安排,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

(20)通过上下折射和全反射,墙上便可出现一个正立的映像。

“通过”是利用某种方式手段来达到某个目的或某个结果的,因此可以是没有实现的事实;“经过”是说明一个已经完成的过程,事情发生变化或产生某个结果,只能是实现的事实。因此,在使用“经过”时,句中会有表完成义的时态标志“了”或者其它语法形式表示句子的完成义。例(20)中的“通过”如果换成“经过”便可以是“经过上下折射和全反射,墙上出现了一个正立的映像。”

(三)语义重点的区别

当一个句子既可以用“通过”也可以用“经过”时,它们的语义重点不同,“通过”强调方法、手段,“经过”强调事情的过程。如前文的例(1)、例(2),句中的“我认识了马丁”和“我们了解了事实的真相”是结果。那么是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一结果的呢?是“通过约翰的介绍”和“通过调查”,这里“约翰的介绍”“调查”既是方法手段,同时也都是一个过程。当用“通过”时重点强调的是方法、手段,而用“经过”时则重点强调过程。

1.当只强调媒介手段的时候用“通过”不用“经过”

例如:

(21)他常常通过上网、看电视来了解社会时事。

(22)通过电视,我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例(21)中“上网”“看电视”是他了解社会时事的方式、手段,而不是了解社会时事的过程,例(22)中的“电视”是我们看到外面世界的一个媒介,也不是过程。所以,当句子语义只强调媒介手段的时候应该用介词“通过”而不能用“经过”。

2.当只强调过程的时候,不能用“通过”

例如:

(23)志愿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经过八十五天的奋战,取得了歼敌七万八千人的重大胜利。

(24)时光飞逝,经过数十载的苦练之后,他终于成了全国第一流的名画家之一。

上两例中的“八十五天的奋战”和“数十载的苦练”都是一种具有持续性意义的过程,经过一定的时间或过程才实现的“取得胜利”和“成为一流画家”的结果。这里“经过”介引的成分是对一个过程的强调,而不是手段方式,所以不能用“通过”来代替。

三、留学生习得现状分析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发现留学生对“通过”和“经过”做介词使用时产生偏误较多,下面做简要分析:

(一)“通过”的误用

例如:

(25)他通过三年的篮球训练,最终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26)通过再三思考,同学们的答案是“不知道”。

以上两例中本该用“经过”的地方用了“通过”,是因为不了解语义,“三年的篮球训练”和“再三思考”重在强调这一过程。上文讲到,当只强调过程的时候用“经过”而不用“通过”。

(二)“经过”的误用

例如:

(27)妻子经过“安乐死”解脱了痛苦,她选择了离开人世。

(28)我到中国来一方面是为了学习中文,另一方面经过工作了解中国。

(29)坐飞机去伊朗的时候,认识在贸易公司上班的人,经过他,我知道了很多日本企业在海外做买卖。

(30)经过以上的经历,我认为安乐死是可取的。

(31)我经过这个报告我认识到,吸烟除了对自己有害外,对第三者的健康也有很大影响。

例(27)、(28)中的“安乐死”、“工作”是主语实现后面动作所依靠的手段;例(29)中“经过”介引的成分不可以是代词;例(30)、(31)中的名词性短语不具备“过程”义,只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事实根据,一个凭借的媒介手段,所以,上述例句中的“经过”都应该改为“通过”。

根据对HSK动态语料库中的检索结果分析可知,留学生习得“经过”的介词用法时比“通过”的偏误率要高。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通过”本身的使用范围比“经过”更广泛;二是留学生的习惯性替换造成的偏误;三是对句子语义表达重点的把握不够准确。这三点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因为“通过”的使用范围更广,当留学生用替换的方法造句时,不可避免地会在必须使用“通过”的地方用“经过”来代替,根本原因还是留学生对汉语语义表达重点和介词选用的方法把握不准确造成的。因此,在对外汉语介词教学中,尤其是对像“通过”和“经过”这一类近义介词教学时,教师应该重点强调两者之间的差异,而不是单纯地依靠词典中解释的意义进行教学。只有把近义介词之间的差异解释清楚,才能使留学生准确把握两者各自使用的场合,根据句子语义表达的重点来选用合适的介词。

现代汉语虚词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近义介词更是难点中的难点。在对“通过”和“经过”教学时,应向学生讲清楚以下几点:(1)“经过”只能用于已经发生的事情,“通过”既可以用于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可以用于未发生的事情;(2)用“通过”时强调的是方法、手段,用“经过”时事强调的是事情的过程。这两点讲清楚了,学生的偏误就会减少很多。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修订本)[M].商务印书馆,2000.312-313.533-534.

〔2〕陈昌来.汉语介词的发展历程和虚化机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

〔4〕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郑超.“通过”和“经过”的辨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

〔6〕金昌吉.谈动词向介词的虚化[J].汉语学习,1996,(4).

〔7〕周小兵.介词的语法性质和介词研究的系统方法[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8〕陈昌来.现代汉语介词的内部差异及其影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9〕李瑞.近年来介词研究综论[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10〕史冬青.汉语介词研究评述[J].东岳论丛,2007,(6).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