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语境下城镇化建设探讨
2015-01-22王清敏
王清敏
摘 要:城镇化建设不仅要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也要重视城市精神文化的建设。建筑在城镇化建设中有着构成城市意象的功能:其外形是城市建设物质层面的要素,其历史及其所唤起的情感是城市建设精神层面的要素。在城镇化建设中,要把握城市建筑精神层面的价值,才能在建设中把握城市文化的构成。遵义的城镇化建设遵循这个规律,才能建设有个性的城市。
关键词:建筑;意象;红色文化;城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112-02
一座城市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有一个大致相同的印象,这种城市印象是由城市各个要素构成的,包括街道、广场、建筑物等,但这还只是物质层面的要素,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要素。一座城市总是有自己的历史,在自己的历史积淀中烙上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印记,产生精神层面的深远影响。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建筑特征决定因素中尤为重要的是那种由真实的或虚设的构筑所表达的‘力的作用。”[1]建筑不仅仅是客观物体,也能蕴含历史、表达情感。
人类悠久的文明历史、多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为我们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建筑人文思想。在数千年的延续发展中,人类建筑一个鲜明的艺术特点就是其清晰的理性精神。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在他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观念地存在着。”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建筑风格区别很大,因为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习俗、社会伦理、传统哲学各不相同,这些思想文化又与建筑的形态、颜色、质地等物质要素紧密联系。在整个建筑发展过程中,人们所关注的建筑的要素就始终包含着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两个层面。
对中国古代城市整体形象的描述,更多的来自于诗人。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描述了人们心目中对洛阳城的印象,“笛声”和“折柳”这种绵绵的情意引发人们对洛阳古城的眷恋,绘画、文学、音乐之类艺术形式则使这座城市文化形象大为增强。
在陆游笔下,杭州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石子路面的小巷,一夜雨后清晨的阳光,卖花人的轻声叫卖,曲径通幽的小巷代表了杭州的形象。柳永的《望海潮》却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不同的视角,展现的是不同杭州。
到了当代,城市固然在发展,但历史的积淀仍然展现在城市面貌中。北京,一方面具有皇的威严,另一方面,四合院住宅、一条条胡同又充满生活气息。这些形象的物质意义源自于生活,源自于城市文化。北京人喜欢掌故,喜欢谈论北京的历史,元朝的大都,明清的北京,上至宫廷,下到家长里短、奇闻轶事,这一切都会投影到这座城市的诸多建筑上了,从而塑造城市形象,并赋予北京历史文化式的情感。
上海,不乏顶级、时尚、高科技含量的建筑,但那些带有历史印记城市构成:南京路、上海外滩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它们与时尚建筑一起构成了上海的风貌。如上海的里弄房子的价值,不是因为这是当今人的理想的居住建筑;而是因为它是历史原物,是文物性的保护对象。它记录了众多从江浙一带来到上海打拼的人省吃俭用、力图早日衣锦还乡的过去,它已成了一种情感符号,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展示着上海。
西方古代城市罗马的城徽源于母狼哺婴的故事,这个故事,为罗马城增加许多感情色彩,使罗马这座城市就更具鲜明的城市特征。罗马城的古建筑经过2000年的风雨战乱,残缺破败了,但罗马人依然让以原物留存至今。罗马的那些断垣残壁,记载着许多罗马故事,它是罗马历史的一部分。
巴黎的城市形象又怎么呢?是巴黎圣母院,雄狮凯旋门,艾菲尔铁塔,香榭丽舍大街?其实是这许多建筑的综合,是它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凯旋门不仅能使人联想起拿破仑及奥斯特里茨战役,而且更能使人联想起法兰西继承了古罗马的传统,从罗马的铁达时凯旋门到这座雄狮凯旋门。法国人至今仍以他们有这一段历史而自豪,所以1989年建造的台方斯巨门,仍然有凯旋门的内涵。
纽约是一座新兴的城市,有“水泥森林”之称,凡是初到纽约的人大都有两个心愿:一是到世界贸易中心顶上去观光,看一看这个“水泥森林”的全貌;二是去亲眼目睹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像。前者是时代的、商业的精髓,后者是美利坚自由精神象征,这两者构成了这个城市的整体形象。
无论是北京还是纽约,也无论多么精美的建筑,历经风雨后,渐渐演变为一种形式美的物质形态,一种精神文化的载体,能寄托和唤起人们某些固定的情感。因此,可以把这些使人产生固定情感的建筑作为极其重要的城市意象。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应当是众人的符号,而不是只有某个人单独感受到的(对象)。那么,一座城市的形象应该是众多居民和参观者能解读的,应当能让大家产生共同的类似的印象,能够感受到有别于其他城市韵味。凯文·林奇提出了著名的城市意象理论,并有专著《城市意象》充分阐释自己的观点。实则,一个有着完整、完美规划的城市,原本就是一个艺术品,借用艺术中的术语“意象”展现城市的魅力。当然,林奇的意象理论是建立在建筑学基础上的,本文是立足于美学概念的,二者的共同点在于人们对城市形象的要求总是基于物质层面上的精神诉求。
这种精神诉求让建筑具备了意象功能,这种城市意象形成后就是这个城市的独特的城市文化。它是这座城市的传统,也是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但是,在时代的发展中,它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特定的文化总是产生于特定的经济结构之上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再向信息社会的跃进,必将伴随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地方城市文化也将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大量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而拥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城市建筑被挤占,使这些城市的历史、文化韵味被大量的现代建筑取代,使城市逐渐丢失了自己的特色。
根据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城市意象包含三个要素:个性、结构、意蕴,其中,最重要的是个性。一个可加工的意象首先必备的是事物的个性,且具有独立存在的唯一意义。一座城市要与其它城市区别开来,就要保持自己的个性。事实上,一座城市的物质存在,应该是这个城镇历史、文化、精神和情感的体现,也因此它才能保持自己的个性。
当前,遵义的城镇化化建设如火如荼。该如何吸取其他地区城镇化建设的经验,把遵义建设为有特色的“三宜”城市,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失败的个例已经警示:遵义的城镇化建设不能一味照搬照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使自己在发展中失去特色和个性,而应该结合自身历史和文化特点,在充分发掘传统的、有“红色文化”价值建筑的作用的基础上推进城镇化进程。
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关激战……,红色文化是遵义这座城市最鲜明的特征。因为它们见证了了那个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见证了那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红色文化是遵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殊文化,也是遵义的城市标签。在全球化背景下,要建设有个性的遵义,就要抓住这段特殊的历史,充分发挥遵义红色文化的优势,塑造遵义地区“城市精神”。红色文化是遵义文化的核心,抓住这个核心,才能打造有特色的遵义。
红色建筑是红色文化最直接的物质表现形态。红色建筑是指自1840年以来与中国近现代革命运动、重大历史事件或者英烈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建筑物,如会址遗址、旧址、革命者旧居、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纪念馆等。遵义的红色建筑主要是指红军长征途经遵义时使用过的某些建筑物,由于活动的重大意义而使得其具有重要纪念价值的建筑。遵义的红色建筑很多,分布于遵义的各个角落,它是中国革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遵义红色建筑的主要包括会址旧址、遗址,住址、纪念碑、烈士陵园烈士墓等。在注重国家文化软实力、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今天,对包括红色建筑物在内的一系列红色文化资源,已不能用简单的经济价值衡量,其价值不仅在于它给人以建筑形态的美感,更在于它能从灵魂深处给人以震撼,让和平年代的人们、让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物质生活有较大改善的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从革命精神中汲取营养,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因此,遵义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保护,最重要的是对这“精神层”文化的保护。发挥遵义地区的传统文化优势,并使其在城镇化建设中体现出来,有利于遵义的城镇化建设。保护和继承遵义文化,要吸收其精华,深刻理解其精髓,这样才能使其得到传承和发展。因此,遵义城镇化建设首先是要从总体上提高对遵义红色文化尤其是红色建筑保护的重视。规划者要树立对地方优秀文化保护的意识,在进行城镇规划时,除了考虑自然环境、经济、人口等方面的因素之外,还要结合遵义在社会历史和文化方面上的实际,正确认识红色文化及载体红色建筑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在进行城镇化规划时,要给予特别保护,因为它是遵义的城市标签。当然,打造遵义的城市形象,光靠红色文化还是不够的,还要用本土特有的浓郁风情和文化特色来塑造城市的外形,来铸造城市的物质躯壳,来充实城市的内涵。
当前,城镇化建设在居住条件方面倾注了很大力量,但在文化建设方面却鲜有建树。或许地方文化建设与保护应遵循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缺少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是根本原因。我们应该明白,建筑一座大厦是容易的,而建设优秀文化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如果说建筑物是城市的外壳,那么文化就是城市的灵魂,没有文化的城市会死气沉沉,毫无生机;一个有特色的、高品位的城市一定是文化发达的城市。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在城市建设中才能少走弯路,才能使我们的家园成为身心的家园。
参考文献:
〔1〕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7.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