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湛然“无情有性”思想研究

2015-01-22连悦

关键词:佛性

连悦

摘 要:从中国佛教发展史来看,各派对佛性的普遍性问题存在很大分歧,“无情有性”说即是随着此问题而产生的。这虽不是湛然的独家说法,但经过他系统阐发之后得到广泛流传。无情有性思想在天台史上并没有标志性的价值,但湛然这一思想的提出及产生的影响,使衰落的天台宗一度又进入复兴阶段。

关键词:天台宗;湛然;佛性;无情有性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014-02

湛然所处的唐朝中后期,由于佛教宗派之间竞争激烈,天台宗的地位在当时受到了来自华严宗、法相宗等宗派的挑战,显得不太景气。湛然从宗派的立场出发对华严宗的一系列佛性思想进行了批判,他提出的“无情有性”说对振兴天台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无情有性”说的提出

佛教的“无情有性”是随着“佛性”概念而产生的重要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关于佛性的普遍性问题存在很大分歧,最早的争论焦点落在一阐提能否成佛。当《大般涅槃经》只翻译前部分时,佛教界和唯识宗观点一样,认为一阐提断绝了善根,即一阐提人没有佛性,不能成佛。竺道生根据佛教众生平等的理论,提出一阐提人悉有佛性的说法,在当时受到各方排挤,待《大般涅槃经》全部被传译后,才证明了竺道生的观点。随着佛性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天台宗湛然为代表的提出了无情有性说,此思想认为,不仅有情的众生,无情的草木瓦石等都具有佛性。

方立天先生说:“在中国佛教史上,竺道生首次提出的‘一阐提即断了善根的众生也有佛性说,可看作是佛性说的第一次开展。湛然的‘无情有性说突破了唯有众生才有佛性的传统说法,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佛性的存在和成佛的范围,这可说是佛性说的第二次大开展。”①在佛性普遍性问题的研究中,可以说以竺道生为代表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和以湛然为代表的“无情有性”说,把佛性问题的探讨推到了极致,对于中国佛性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关于无情有性说,在湛然之前已有人提出,对这一思想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三论宗的祖师吉藏和禅宗的牛头宗,而湛然是集大成者。

吉藏最早提出无情有性说,他认为:“此明理内一切诸法依正不二。以依正不二故,众生有佛性,则草木有佛性。以是义故,不但众生有佛性, 草木亦有佛性也。若悟诸法平等,不见依正二相故,理实无有成不成相,假言成佛。以此义故,若众生成佛时,一切草木亦得成佛。”(《大乘玄论》卷3)他从依报、正报不二的角度,论证了不但一切众生有佛性,草木也具有佛性。这里所谓的依报是我们一切外在的物质世界;所谓的正报是指我们自身、人心。所有一切外在的依报,是从正报中生出的,而所有一切外在的依报,也跟随着正报的变化而变化。如果能够体悟到世界上众生平等,便能理解依报和正报并没有根本性的区别,二者统一。因此,众生如有佛性,草木便有佛性;众生成佛之时,草木也能成佛。吉藏的无情有性继承了龙树不落两边的中观思想,强调要在“中道”的基础上看待佛性,单纯讨论佛性有无问题过于片面。无情有性思想不是吉藏学说的重点,因此他并没有对此进行详尽阐述。

许多禅宗流派反对无情有性说,但在江左润州牛头山一带有着一支名叫牛头宗的禅宗派系,他们从“道无所不遍”的角度出发,提出“草木无情,本来合道”的说法。牛头宗初祖法融受到吉藏的影响,在他的《绝观论》中提道:“缘门复起问曰:道者独在于形器之中耶?亦在草木之中耶?人理曰:道无所不遍也。”②这种草木合道的说法,也是草木有性的一种变通的说法。在后来的禅宗史书中也有提及:“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③这句话也成为了牛头宗的重要思想特色。“道无所不遍”在中国哲学史上也是有来源的。先秦时期,庄子与东郭子的对话中说道:“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知北游》)庄子用这种道在蝼蚁、在稊稗、在屎溺来说明道无所不在。吉藏和牛头宗这些思想表明,湛然的无情有性说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强调了佛性的普遍性问题是中国佛教中一个重要特质。

二、湛然对无情有性的论证

湛然处在禅宗盛行、华严宗也颇具势力,相比之下天台宗却不太景气的时代。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湛然明白如果守成,将难以扩大天台宗的影响,便在其理论之上进行了创造性发挥,提出“无情有性”的说法。这虽不是湛然独家说法,但通过他系统阐述之后,流传甚广,故其被尊称为“天台九祖”。

湛然的“无情有性”说基于天台创始人智顗的“性具善恶”说。智顗观点中佛与众生相即,一切众生与佛一样本性同其恶,他提出这种观点是为了说明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湛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佛性与世间法相即,并系统地论证了“无情有性”说。湛然主张一切无情的草木瓦石、山河大地皆具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

湛然提出“无情有性”说是针对华严宗的“无情无性”的。华严宗人只承认有情之物具有佛性,对此湛然的《金刚錍》等文都对华严宗学说进行了批判。俞学明《湛然研究》:“华严宗虽然提倡众生本来是佛,但他们区分‘法佛和‘性佛,以法性为无情之性、佛性仅就有情而言,以及以清净心为佛性的思想,对当时天台宗的思想冲击非常大。作为湛然系统阐发‘无情有性思想的主要著作《金刚錍》,其思想旨趣也是以华严宗为批评目标的。”④湛然从多个方面对无情有性说进行论证。

第一,湛然认为有情有佛性、瓦石无佛性等这些说法,都只是经文的方便之词。他举《涅槃经》为例,说出了经文中关于佛性的多种说法。《迦叶品》:“古佛性者,所谓十力、无畏、不共、大悲、三念、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众生佛性,犹如虚空,非内非外。若内外者,云何得名,一切处有?”(《大正藏》卷12)他举这些例子说明佛性的多种说法,强调对佛性的思考要经过分析,理清楚不同的地方经文所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含义,如果一概而论,非但瓦石没有佛性,连众生也未必有佛性。以此论证这些都只不过是经文的方便之说。

第二,湛然运用了真如佛性的思想,以《大乘起信论》中的真如随缘不变和水波关系的比喻为依据,论证了无情有性。湛然《金刚錍》:“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缘起故。子信无情无性者, 岂非万法无真如耶?故万法之称,宁隔于纤尘?真如之体,何专于彼我?”(《大正藏》卷46)这里通过解释《大乘起信论》中的真如随缘不变说,强调真如佛性永恒不变,世界上一切都是真如佛性的表现,即真如随缘而起的万法与不变的真如也一致。既然世界上哪怕一粒微尘都是真如的体现,又怎么能说真如只是有情之物才有。因此,真如随缘,遍于万物,无情与有情一样,都具有真如。《金刚錍》:“是则无有无波之水,未有不湿之波,在湿讵间于混澄,为波自分于清浊。虽有清有浊,而一性无殊。纵造正造依,依理终无异辙。”(《大正藏》卷46)以水和波比喻真如与万法,世界上没有无波之水,也没有不湿之波。用波水无论清浊都不会改变水的湿性,引出无论有情之物还是无情之物都不能改变真如本体,即一切无情之物也是真如佛性的表现。以真如佛性思想论证无情有性,可以说是湛然“无情有性”说中最有力的理论根据。

第三,湛然在论证中还吸取了《大乘起信论》中的色心不二说,在他的著作《十不二门》的第一门中对色心不二思想进行论证。从色法心法都是一念而又各具三千论证了色心不二说。文中说:“色心不二门者……总在一起别分色心……一切诸法无非心性。一性无性,三千宛然。”(《大正藏》卷46)湛然认为般若智慧所关照的境,总的来说是一念,分别来说则是色法和心法。色法和心法各具三千法,而“三千法”即宇宙万法,所以色心不二,万法如一。在此搬出天台的“一念三千”作论证,强调心与万物的互具关系,二者圆融而不可分离。由于色心不二,那么色法的存在也可以归结于心法,这样有情有佛性,无情就不能没有佛性。

第四,湛然还把佛性和中道等同起来,对无情有性说加以论证。智顗说:“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大正藏》卷46)这里“一色一香”泛指世界上一切平凡事物,即世界上再微小的事物都具有中道实相之理。这种用空、假、中三观去关照一切事物之后所显现的境界,便是天台宗所追求的境界。湛然依据智顗这句话继续论证,既然佛性是中道之理与心的合一,而一色一香这些无情之物又是中道,因此无情之物也具有佛性。湛然借助上述这些对他的无情有性说加以论证。强调了真如佛性的普遍性和永恒性,强调了色心不二、万法如一,把中道同佛性等同起来,证明了山河大地、微尘细沙都具有佛性。由于湛然对“无情有性”说的提出和他详尽的论证,使得这一学说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三、湛然“无情有性”说的影响

“湛然的‘无情有性论在天台宗史上并没有标志性的价值,从历史上看,也并不构成湛然中兴天台的核心命题”,⑤但无情有性经过湛然的系统阐发之后获得广泛的流传,使得“无情有性”最后成为天台宗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当代学者对其也有较高评价,如开始提到的方立天先生把湛然的“无情有性”说与竺道生的“众生悉有佛性”放在相等同的佛性论位置;冯友兰先生评价湛然的无情有性,说他将佛性理论推向了极致。

湛然的无情有性说,突破了有情与无情之物之间的界限,渗透着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等中国传统思想,改变和发展了印度佛教的成佛范围。但是由于佛教界对佛性的思考方式发生的改变,“从佛性论历史看,有关佛性与心的关系问题以及修行的顿渐问题成为大家瞩目的焦点”,⑥因此,湛然无情有性说之后并没有受到特别的重视。他在后学中地位虽然没有“性具善恶”这些思想位置高,但他完善天台佛性思想的作用不容忽视。无情有性思想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自然界重要性的认识,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无情的花草树木也具有佛性启发了我们要尊重自然界,不要盲目地改造自然,破坏大自然本身的法则。

总之,无情有性思想是湛然对天台佛性论的发展。虽然没有标志性的价值,但这一思想产生的影响,使衰落的天台宗一度又进入复兴阶段。并且湛然的“无情有性”说充分表明了天台人懂得吸收其他宗派的思想精华,使得本宗理论在空间上得以拓展。

注 释:

①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史要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61.

②③印顺.中国禅宗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98, 100.

④⑤⑥俞学明.湛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82,205,197.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佛性
金城寺
“佛性”的兔子
焦山碑林吴佩孚碑石刻文化背景考察
简析《童心说》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不在此岸,不在彼岸
佛性青年不拂性
论谢灵运与《涅槃经》的关系
论《涅槃经》对梁武帝诗文创作的影响
《坛经》佛性顿悟之悟
王维诗歌的佛性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