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山文化中的蛙面神人像看人类早期的蛙崇拜
2015-01-22辛学飞
辛学飞
摘 要:每个民族的宗教活动都与该民族的主要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渔猎民族的一系列宗教活动多与渔猎生产有关,游牧民族的一系列宗教活动多与畜牧生产有关,农耕民族的一系列宗教活动多与农业生产有关。而红山文化中的蛙被赋予了生殖和农业崇拜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红山文化;蛙面神人像;蛙崇拜
中图分类号:K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001-03
传说商朝的祖先契,因“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玄鸟》)。意思是说商朝的始祖——契,是接受上天的旨意,吞下玄鸟(燕子)蛋而降生的。传说周人的祖先后谡,名弃,她的母亲姜源外出时,因踏一个巨人的脚印而生下弃。这两个传说显然是对商周时期对生殖崇拜的记载,认为契并不是与某个男人发生性关系而生,而是与其他因素发生关系而生的,所以商朝以玄鸟为氏族图腾。这两个例子说明,人们对生育不理解,认为它是神的安排,由此产生了生殖崇拜。
原始人类不能像现代人一样对自然界有科学的认识,加上自然灾害的不可抗拒性,由此便对自然界产生敬畏心理,并逐渐演化为崇拜心理。像契是吞玄鸟蛋而生的,是因为他们认为玄鸟是有灵的,巨人的脚印也是有灵的,如此就逐渐产生了灵魂观念和万物有灵观念,进而在母系氏族社会有了图腾崇拜、自然崇拜。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又产生了祖先崇拜。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便自发产生了原始的宗教观念,以及一些与这种观念相匹配的祭祀、祭拜仪式。与这些信仰伴生的各种巫术、禁忌、神话传说也就随之产生。
在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部落中,最早出现的分工大概就是男女间的分工了。妇女不必出去狩猎打鱼,在家种植植物和饲养驯化的动物,完全有余暇举行一些信仰方面的活动,或乞求男人们的平安,或者乞求子孙健康,只要需要祈请,她们就可以举行祭告神灵的活动,因此演化出所谓的“家为巫史”。最早从事降神和祈告的是女性,所以最早从事宗教活动的巫,应该就是从群体中分工出来的女性。
从很多红山文化遗存下来的神像以及神面像中不难看出,生殖崇拜在红山文化中是有着很重要地位的。为了繁衍子孙的需要,他们把生殖看作是一件十分神圣的事情。当时由于人们不懂得人类生殖的原因,见到从妇女腹中能生出一个新的生命,总认为其中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而人就是生产力的全部,人口的多少、体质的强弱决定氏族或部落的兴衰,所以人们对妇女分娩十分重视。每当有妇女分娩时都要举行隆重的祝祷仪式。如果妇女因分娩而死,还要对死者举行隆重的葬礼。
在红山先民眼中,一切自然存在都有着神秘的含义。从红山文化很多资料中,包括官方的馆藏、考古报告以及民间藏品中,我们发现神像的数量是最为稀少的,从这点也可以看出,红山人对神是十分重视的,也是非常严肃的。
图2这个神像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它的双眼,大得不成比例,而且位置突出。从许多的神面像中可以看出,红山人对眼睛的刻画是最为重视的,因为从眼睛中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亲切、威严、神秘、恐惧。五官和肢体的造型也很有特色,外形极似青蛙,在这里权且称之为蛙神。蛙神端肩而立,双手捧腹,半蹲状,雕像通体琢磨光滑,线条圆润流畅,雕刻手法简练明快,尽显红山文化早期古朴的雕琢风格。虽然神像并不强调动感,但是在平稳沉静的造型里却自然散发出一股慑人的力量。
说它是蛙神,是因为原始社会对蛙的崇拜并非在红山文化里面才有,在同一时期內蒙古阴山岩画、广西花山岩画都有“蛙形人”的图案,北美、阿尔及利亚以及南美的澳大利亚等地也有大量的“蛙形人”岩画。这些都足以证明,古人崇拜蛙是具有广泛性的。
蛙是两栖动物,既能在水里游动,又能在陆地上自由跳跃行走,这种超人的本领是不是先民们崇拜的原因呢?另外,由于当时生存环境恶劣,人类的存活率很低,人口数量就成为决定各部落兴衰的大问题。而蛙却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这种极强繁殖能力是不是红山人崇拜的第二个原因呢?还有,青蛙不仅能预告晴雨,而且是稻田生产的益虫。“青蛙乃益虫,其所以重视青蛙,盖亦缘重视农业之故,或解为图腾”。青蛙能为人们捕捉害虫,保护禾苗,使农田获得丰收,这也是以青蛙为图腾的一个缘由。
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被视为人类的始祖母,据说这个称谓就是从蛙图腾演变而来的。“女娲”的名称,就是蛙图腾的名称。有人认为“娲”与“蛙”同音,女娲是蛙图腾氏族的女氏族长。也有人认为“女”与“雌”义同,“女娲”即“雌蛙”之意。这些都说明女娲可能就是雌蛙图腾神,后来其名演变为“女娲”。《说文》中说:“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从女娲声,古蛙切。”可见,传说中的女娲,可能就是从雌蛙图腾神演变而来的。中国的少数民族布朗族就认为他们的祖先形象即是半人半蛙,壮族、黎族的图腾中都有蛙。
世界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在他的《蛙》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人跟蛙是同一祖先。蝌蚪和人的精子形状相当,人的卵子与蛙的卵子也没有什么区别;你看没看过三个月内的婴儿标本?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与变态期的蛙类几乎一模一样啊。
为什么‘蛙与‘娃同音?为什么婴儿刚出母腹时的哭声与蛙的叫声相似?为什么我们东北的泥娃娃塑像中有许多怀里抱着一只蛙?为什么我们的始祖叫女娲?‘娲与‘娃同音,这说明人类的始祖是一只大母蛙,这说明人类就是由蛙进化而来的,那种人由猿类进化而来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而图中这个蛙面神人像很清晰并很明确地表达了红山文化早期人类对神的意向和最简单的表述。看来,红山人希望神能够满足他们多种多样的愿望,虽然有时候显得有些抽象,但是仍旧没有脱离与现实的直接联系。把人与自然的“合一”当作一种理想境界来追求,在生活实践上热爱自然、顺应自然、依附于自然,广泛接触自然并充分地利用自然,人自身所创造出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与自然合为一体,蛙面神人像也许正是“天人合一”、人与大自然合二为一的最好佐证。
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案中,蛙的图样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装饰纹样。在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中,出土多件非常精美的蛙纹彩陶壶,蛙纹形象近似于现代的蛙类,头部为圆形,圆心形状的腹体,上面点缀着黑色的网格,四条腿弯曲,好似正在爬行,逼真且非常富有生活气息。1956年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彩陶片上,也曾发现有蛙纹图案。同时在山西万泉荆村相当于庙底沟时期的残陶片上,也有蛙纹图案。在甘肃天水的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就有一件非常精致的蛙纹图案,蛙圆头大眼,四肢向外自然伸张,这样把阴部更加明显地突出出来——一个女性生殖器。这个彩陶完全可以证明,当时的蛙应该是生殖崇拜的图腾。彩陶所描绘的蛙纹十分形象,充满动感,写实性也比较强,非常接近于中原地区的半坡、庙底沟文化类型。
由此看来,中原地区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存在着以蛙为图腾的崇拜意识。这个地区的先民所描绘的蛙纹,都栩栩如生,形象逼真。从年代上看,应为公元前4770±u65297X35—4290±u65298X00年之间。而这尊蛙面神人像应该是红山文化早期的(大约7000年左右),比南方的蛙纹要早2000多年。可见,对蛙的图腾崇拜,红山先民应该是最早的(距今约7000年)。
普列汉诺夫说:“原始人不仅认为他们同某种动物之间的血缘关系是可能的,而且常常从这种动物引出自已的家谱,并把自己一些不太丰富的文化成就归于它。”在这种文化心理作用下,关于这种动物的神话传说也就广为流传了。古壮族人也不例外,他们依照自己的目的和愿望去幻想,赋予青蛙种种超超自然能力,表现出了对青蛙的极大崇拜。
在南宁博物馆陈列的壮族铜鼓,工艺之精,器型之大令人震惊。铜鼓是岭南古代最有名的文物之一,鼓体铸有太阳、云雷、翔鹭、羽人船、园涡等纹饰,其型式典雅庄重。最引人注目的是兀立于鼓面周边的青蛙立体浮雕,数量1只、4只到6只不等,分有单蛙、群蛙、累蹲蛙等数种类型,造型别致,栩栩如生(图5)。对用青蛙装饰铜鼓,有许多人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猜测。有人认为青蛙是益虫,使用铜鼓的民族之所以重视青蛙,是因为他们是农耕民族,特别重视农业;也有人认为铜鼓上装饰青蛙与古人求雨有关,因为在神话中,青蛙是老天爷的儿子,或者把青蛙看作是雨的”使者”了。
学者吴伟峰认为,饰有青蛙的粤系和滇系的铜鼓是古代壮族的西瓯、骆越部族所创制。“蛙饰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一种装饰美,对原始人来说则是图腾符号,其中蕴含着神秘可畏的宗教观念,立体蛙饰无疑是图腾的遗迹”。广西铜鼓上的蛙饰是壮族圈腾的反映。
丽江纳西族妇女传统服饰里的披肩,有人认为其形状和装饰图案是纳西族崇拜青蛙的遗风。首先,羊皮披肩以纯黑色为主,要摹拟青蛙的形状来剪裁。其次,纳西人称披肩上的圆圈图案为“巴妙”,意为“青蛙的眼睛”。还有,民间流行的神话故事,也把青蛙视为纳西族的祖先。
每个民族的宗教活动都与该民族的主要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渔猎民族的一系列宗教活动多与渔猎生产有关,游牧民族的一系列宗教活动多与畜牧生产有关,农耕民族的一系列宗教活动多与农业生产有关,而红山文化中的蛙被赋予了生殖和农业崇拜的双重意义。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74页)
(责任编辑 孙国军)
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案中,蛙的图样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装饰纹样。在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中,出土多件非常精美的蛙纹彩陶壶,蛙纹形象近似于现代的蛙类,头部为圆形,圆心形状的腹体,上面点缀着黑色的网格,四条腿弯曲,好似正在爬行,逼真且非常富有生活气息。1956年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彩陶片上,也曾发现有蛙纹图案。同时在山西万泉荆村相当于庙底沟时期的残陶片上,也有蛙纹图案。在甘肃天水的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就有一件非常精致的蛙纹图案,蛙圆头大眼,四肢向外自然伸张,这样把阴部更加明显地突出出来——一个女性生殖器。这个彩陶完全可以证明,当时的蛙应该是生殖崇拜的图腾。彩陶所描绘的蛙纹十分形象,充满动感,写实性也比较强,非常接近于中原地区的半坡、庙底沟文化类型。
由此看来,中原地区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存在着以蛙为图腾的崇拜意识。这个地区的先民所描绘的蛙纹,都栩栩如生,形象逼真。从年代上看,应为公元前4770±u65297X35—4290±u65298X00年之间。而这尊蛙面神人像应该是红山文化早期的(大约7000年左右),比南方的蛙纹要早2000多年。可见,对蛙的图腾崇拜,红山先民应该是最早的(距今约7000年)。
普列汉诺夫说:“原始人不仅认为他们同某种动物之间的血缘关系是可能的,而且常常从这种动物引出自已的家谱,并把自己一些不太丰富的文化成就归于它。”在这种文化心理作用下,关于这种动物的神话传说也就广为流传了。古壮族人也不例外,他们依照自己的目的和愿望去幻想,赋予青蛙种种超超自然能力,表现出了对青蛙的极大崇拜。
在南宁博物馆陈列的壮族铜鼓,工艺之精,器型之大令人震惊。铜鼓是岭南古代最有名的文物之一,鼓体铸有太阳、云雷、翔鹭、羽人船、园涡等纹饰,其型式典雅庄重。最引人注目的是兀立于鼓面周边的青蛙立体浮雕,数量1只、4只到6只不等,分有单蛙、群蛙、累蹲蛙等数种类型,造型别致,栩栩如生(图5)。对用青蛙装饰铜鼓,有许多人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猜测。有人认为青蛙是益虫,使用铜鼓的民族之所以重视青蛙,是因为他们是农耕民族,特别重视农业;也有人认为铜鼓上装饰青蛙与古人求雨有关,因为在神话中,青蛙是老天爷的儿子,或者把青蛙看作是雨的”使者”了。
学者吴伟峰认为,饰有青蛙的粤系和滇系的铜鼓是古代壮族的西瓯、骆越部族所创制。“蛙饰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一种装饰美,对原始人来说则是图腾符号,其中蕴含着神秘可畏的宗教观念,立体蛙饰无疑是图腾的遗迹”。广西铜鼓上的蛙饰是壮族圈腾的反映。
丽江纳西族妇女传统服饰里的披肩,有人认为其形状和装饰图案是纳西族崇拜青蛙的遗风。首先,羊皮披肩以纯黑色为主,要摹拟青蛙的形状来剪裁。其次,纳西人称披肩上的圆圈图案为“巴妙”,意为“青蛙的眼睛”。还有,民间流行的神话故事,也把青蛙视为纳西族的祖先。
每个民族的宗教活动都与该民族的主要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渔猎民族的一系列宗教活动多与渔猎生产有关,游牧民族的一系列宗教活动多与畜牧生产有关,农耕民族的一系列宗教活动多与农业生产有关,而红山文化中的蛙被赋予了生殖和农业崇拜的双重意义。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74页)
(责任编辑 孙国军)
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案中,蛙的图样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装饰纹样。在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中,出土多件非常精美的蛙纹彩陶壶,蛙纹形象近似于现代的蛙类,头部为圆形,圆心形状的腹体,上面点缀着黑色的网格,四条腿弯曲,好似正在爬行,逼真且非常富有生活气息。1956年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彩陶片上,也曾发现有蛙纹图案。同时在山西万泉荆村相当于庙底沟时期的残陶片上,也有蛙纹图案。在甘肃天水的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就有一件非常精致的蛙纹图案,蛙圆头大眼,四肢向外自然伸张,这样把阴部更加明显地突出出来——一个女性生殖器。这个彩陶完全可以证明,当时的蛙应该是生殖崇拜的图腾。彩陶所描绘的蛙纹十分形象,充满动感,写实性也比较强,非常接近于中原地区的半坡、庙底沟文化类型。
由此看来,中原地区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存在着以蛙为图腾的崇拜意识。这个地区的先民所描绘的蛙纹,都栩栩如生,形象逼真。从年代上看,应为公元前4770±u65297X35—4290±u65298X00年之间。而这尊蛙面神人像应该是红山文化早期的(大约7000年左右),比南方的蛙纹要早2000多年。可见,对蛙的图腾崇拜,红山先民应该是最早的(距今约7000年)。
普列汉诺夫说:“原始人不仅认为他们同某种动物之间的血缘关系是可能的,而且常常从这种动物引出自已的家谱,并把自己一些不太丰富的文化成就归于它。”在这种文化心理作用下,关于这种动物的神话传说也就广为流传了。古壮族人也不例外,他们依照自己的目的和愿望去幻想,赋予青蛙种种超超自然能力,表现出了对青蛙的极大崇拜。
在南宁博物馆陈列的壮族铜鼓,工艺之精,器型之大令人震惊。铜鼓是岭南古代最有名的文物之一,鼓体铸有太阳、云雷、翔鹭、羽人船、园涡等纹饰,其型式典雅庄重。最引人注目的是兀立于鼓面周边的青蛙立体浮雕,数量1只、4只到6只不等,分有单蛙、群蛙、累蹲蛙等数种类型,造型别致,栩栩如生(图5)。对用青蛙装饰铜鼓,有许多人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猜测。有人认为青蛙是益虫,使用铜鼓的民族之所以重视青蛙,是因为他们是农耕民族,特别重视农业;也有人认为铜鼓上装饰青蛙与古人求雨有关,因为在神话中,青蛙是老天爷的儿子,或者把青蛙看作是雨的”使者”了。
学者吴伟峰认为,饰有青蛙的粤系和滇系的铜鼓是古代壮族的西瓯、骆越部族所创制。“蛙饰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一种装饰美,对原始人来说则是图腾符号,其中蕴含着神秘可畏的宗教观念,立体蛙饰无疑是图腾的遗迹”。广西铜鼓上的蛙饰是壮族圈腾的反映。
丽江纳西族妇女传统服饰里的披肩,有人认为其形状和装饰图案是纳西族崇拜青蛙的遗风。首先,羊皮披肩以纯黑色为主,要摹拟青蛙的形状来剪裁。其次,纳西人称披肩上的圆圈图案为“巴妙”,意为“青蛙的眼睛”。还有,民间流行的神话故事,也把青蛙视为纳西族的祖先。
每个民族的宗教活动都与该民族的主要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渔猎民族的一系列宗教活动多与渔猎生产有关,游牧民族的一系列宗教活动多与畜牧生产有关,农耕民族的一系列宗教活动多与农业生产有关,而红山文化中的蛙被赋予了生殖和农业崇拜的双重意义。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74页)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