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化疗期间进行眼科手术患者预防感染及眼内炎的护理
2015-01-22王亚楠王静平
王亚楠,王静平
(中日友好医院 眼科,北京 100029)
2013年11月我科收治1例因乳腺癌术后8年、骨转移5年行希罗达维持化疗已2年余的患者,因右眼黄斑前膜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行眼科手术,手术时为本周期化疗d3。对长期服用化疗药的肿瘤患者,重点应加强对化疗药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我们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感染及眼内炎,未因反复高热导致并发症及意外事件,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46岁。因双眼视物不清1年,右眼视力下降伴眼前固定黑影遮挡1月余且近期加重,为进一步手术治疗收入院。既往史:高血压6年,入院Bp 150/90mmHg;,乳腺癌术后8年,骨转移5年;无过敏史及家族史。患者入院时意识清楚,有视力障碍,无听力障碍,生活部分依赖,肢体活动自如,无压疮。食欲正常,吞咽咀嚼正常。患者入院时情绪低落,部分了解自身疾病状况。专科检查:视力:右眼眼前/手动,左眼:0.6;眼压:右眼 14mmHg;左眼16mmHg。 实验室检查:血钾 3.1mmol/L,WBC 2.78×109/L,Neut 1.38×109/L,中性粒细胞 1.38×109/L,RBC 3.47×1012/L。诊断:右眼黄斑前膜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老年性白内障。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患者担心预后不良会影响工作和生活,因而对治疗缺乏信心,出现焦虑情绪致思想负担沉重。此时应耐心、细致地向患者介绍手术目的、方式及注意事项,缓解其悲观低落情绪,以配合手术的顺利完成。同时列举成功病例让患者树立信心,消除其紧张、畏惧心理,使其积极配合完成检查和治疗。
(2)健康教育和体位的护理:嘱患者进食易消化、清淡、营养丰富的饮食。适时增减衣被,如有感冒症状应暂停手术。根据视网膜脱离及裂孔的位置采用不同体位,术前训练眼球向正前方固视,利于术中医师顺利完成操作。嘱患者术中勿打喷嚏、咳嗽等,或提前告知手术医生使其暂停手术操作,待咳嗽完毕再继续手术。若术中感觉咽喉痒,可用舌头顶上腭,用鼻呼吸。体位练习:手术前一天责任护士演示常用体位(头低位、俯卧位等)并嘱患者练习以适应术后生活。术前3d左氧氟沙星眼液或妥布霉素眼液滴眼,预防感染,4次/d;术日复方托吡卡胺短效快速充分散瞳;术前生理盐水冲洗泪道、结膜囊,无菌辅料覆盖。患者应排空大小便入手术室。
2.2 术后护理
(1)眼部护理:术后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渗湿或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每天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清洁眼部及周围分泌物,及时清除结膜囊分泌物。术后d2术眼滴消炎、营养角膜、降眼压3类眼药水,滴眼药时动作要轻柔,不能按压眼球,以免引起切口裂开、出血等。注意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2)体位:指导患者采取面朝下体位,并说明其保持体位的重要性。夜间查房注意观察患者体位,防止因熟睡而变为仰卧位。每天热敷、按摩颈椎部,以减轻不适感。
2.3 术后护理
患者术后d2~d20出现反复高热,体温高达37℃~39℃;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低于正常值,我们针对患者病情制定出护理计划:
(1)退热:每30min测量1次体温,注意防止体温突然下降而造成虚脱或休克且应注意保暖。密切观察患者精神状态,定时巡视并进行皮肤护理,及时更换湿衣服和被褥,注意皮肤清洁卫生和保持床单干燥、平整舒适。应防止皮肤受压与破损,防止交叉感染。(2)饮食护理:以清淡饮食为宜,给细软、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以防大量出汗后引起虚脱;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3)药物观察及使用:严密观察患者脉搏、呼吸、血压及其神志变化。考虑本患者的发热与使用化疗药物导致白细胞降低有关,遵医嘱给予升白药益血升胶囊1g口服,3次/d;停止服用希罗达[1];利复星0.5g静脉输注,2次/d。输注利复星后注意观察有无用药不良反应,如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头晕、头痛等中枢神经症状或者皮疹、皮肤瘙痒等要立即停止输液,同时报告医生。(4)眼部护理:用棉签沾0.9%的生理盐水擦拭术眼眼角及眼周分泌物,4次/d。滴眼药水时用棉签轻轻下拉术眼下眼睑,充分暴露结膜囊,将3~4滴眼药水滴至结膜囊中,轻挤出眼药水以便将结膜囊分泌物内冲洗干净;再滴1滴眼药水至结膜囊中,轻提起上下眼睑让眼药水能够充分保留于眼内5min,嘱患者转动眼球让角巩膜缘切口与药水充分接触。无菌纱布以门帘式覆盖术眼防止灰尘异物落入眼内并每日更换无菌纱布[2]。患者应勤洗手修剪指甲,不用手揉搓眼睛,协助患者床上仰卧位洗头,防止感染。保持病室及床单位清洁,定期更换衣物,降低感染风险。
[1]何琼,江智霞,雷丹,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对优质护理服务影响的质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12):865-868.
[2]林婉意,苏丽金,刘雪花.10例Behcet病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3,31(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