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监测在射频消融治疗膈顶肝癌中的应用
2015-01-22张卫平陈根生刘伟曾群陈烨张鹏朝陈洪波姚红响丽水市人民医院浙江丽水323000
张卫平,陈根生,刘伟,曾群,陈烨,张鹏朝,陈洪波,姚红响(丽水市人民医院,浙江丽水323000)
能量监测在射频消融治疗膈顶肝癌中的应用
张卫平,陈根生,刘伟,曾群,陈烨,张鹏朝,陈洪波,姚红响
(丽水市人民医院,浙江丽水323000)
目的探讨能量监测在射频消融治疗膈顶肝癌中的应用。方法23例23处膈顶肝癌病灶应用韩国REF射频针在局麻下行射频消融治疗,能量监测指标由韩国star RF Electrode_Fixed射频系统实时显示予以记录。其中原发性肝癌21例,转移性肝癌2例,肿瘤长径(3.0±0.5)cm,热辐射损毁范围一般超过肿瘤长径0.5~1.0cm。结果23个病灶中,单个病灶射频消融时间6~14分钟,平均(8.6±2.5)分钟,消融能量7.1~15.8kcal,平均(8.9±2.2)kcal,消融温度77~91℃,平均(82.2±3.7)℃。术后未发生中等量以上的气胸、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术后6~8周、3个月、6个月行螺旋CT增强扫描证实,瘤体完全消融率达100%。结论能量监测在射频消融治疗膈顶肝癌时,对于减少辐射剂量、防止消融过度及减少并发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射频消融;肝癌;能量监测
经皮射频消融 (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癌已被认为是疗效肯定的治疗手段之一。针对于特殊部位(邻近膈肌、胆囊、胃肠、肾脏、心脏等)肝癌射频消融治疗仍很棘手[1-3]。本院开展在CT引导射频消融膈顶部肝癌过程中,实时监测能量参数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膈顶肝癌患者23例,男20例,女3例。年龄39~70岁,中位年龄54.9岁。23例共23个膈顶肿瘤,长径(3.0±0.5)cm。转移性肝癌2例,1例结肠癌伴左肝膈顶转移和右肝下段转移,1例胃癌伴右肝膈顶及右肝下段转移,原发性肝癌21例,均合并乙肝肝硬化,10例肝内多发肿瘤灶。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9例,B级4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进行了CT或MRI影像学检查,术前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4~6周。纳入标准:(1)病灶位于膈顶且长径2.5~3.5cm;(2)5mm层厚CT扫描,膈肌层面下一层为病灶或病灶与膈肌无法分清;(3)影像学检查病灶均未出现病理性强化,且体积进行性缩小。排除标准为肝内三处及以上病灶。
1.2仪器设备韩国star RF Electrode_Fixed射频系统,包括:射频发生仪、冷循环泵、中空冷循环射频电极、中性电极板。北京航卫和日本通用的Bright Speed 16排CT扫描机。深圳迈瑞生产的PM8000心电监护仪。
1.3方法本组经TACE治疗于术后4~6周时行增强CT明确病灶情况。拟行RFA术前常规禁食6小时,禁饮2小时,心电监护,肌肉注射杜冷丁75~100mg及血凝酶1KU。术前再次CT扫描确认肿瘤位置、穿刺方向、角度及进针深度。常规消毒铺巾后,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应用韩国star RF Electrode_Fixed 15-15s30F或 15-15V15-40X射频针穿刺入射频靶点部位,重复CT扫描证实射频电极针尖位于靶位置后(射频针距离膈顶1~1.5cm),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该射频系统根据限定的输出功率,随时间推移自动逐步增加输出能量,两者可在发生仪上明确观察到。本组患者消融时,先将限定功率调至150W,约5~10秒后予以调整,令1分钟内出现脉冲现象。监测输出能量达到8kcal后CT扫描(继续消融),观察病灶消融情况,之后酌情延长消融时间至消融彻底。治疗完毕行针道射频止血,再次CT扫描查看治疗效果,并确定有无肝包膜下出血及气胸等并发症。针对肝内多发病灶者,另行穿刺用同一射频针进行常规消融治疗。
1.4观察指标术中监测射频输出能量,CT扫描确认病灶消融彻底时,详细记录射频发生器输出能量数值及持续时间。术后24小时内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8周首次行螺旋CT增强扫描,之后分别于3个月、6个月行增强CT或MRI影像学检查明确病灶大小及有无活动。
2 结果
23例均安全完成消融治疗。能量输出7.1~15.8kcal,平均(8.9±2.2)kcal。消融时间6~14分钟,平均(8.6±2.5)分钟。消融温度77~91℃,平均(82.2± 3.7)℃。术中发生右肩疼痛不适11例,双肩疼痛不适4例 (呈间歇性疼痛,NRS疼痛评分小于7分),消融结束CT扫描发现少量气胸3例。术后咳嗽伴发热8例,最高体温38.9℃,经对症处理3~7天均恢复正常。术后23例ALT和AST均异常,ALT升高29~104U/L,AST升高36~173U/L,1~2周内恢复正常;7例肩部疼痛于术后3~5天自行缓解,4例肩部疼痛于术后10~14天自行缓解;术后均未出现大出血、膈肌损伤、胆漏、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23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6~8周复查,血清AFP有不同程度下降;术后分别于6~8周、3个月、6个月行螺旋CT增强扫描或MRI增强扫描证实,膈顶瘤体完全消融率达100%。6例于术后8~12个月肝内出现新发病灶,行再次TACE及消融治疗。本组未发生肝功能衰竭和死亡。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单纯TACE治疗后常会出现肿瘤的局部复发及进展,射频消融提供了良好的方法,消融是否彻底与患者的预后有直接关系。扩大消融区域与并发症的发生是把双刃剑。但肝癌膈顶部病灶,属于特殊部位病灶,容易造成膈肌损伤等并发症。经翔等[3]对328例肝脏恶性肿瘤行微波消融治疗,结果有2例出现膈疝。王能等[4]对939例肝脏恶性肿瘤行RFA治疗,结果有2例发生血气胸,肺压缩>50%,另有1例膈肌表面中央静脉损伤。Liang等[5]对1136例肝脏恶性肿瘤行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结果有12例须行胸腔穿刺抽吸胸腔积液,膈肌损伤发生率0.17%~1.00%。因此,膈顶病灶的消融治疗仍是RFA中的难点之一。有学者建议腹腔镜、剖腹直视下消融,以及多种方法联合运用处理这一部位肝癌[6],但增加了麻醉等措施的风险。韩国star RF Electrode_Fixed射频系统,实时提供输出能量,提供了良好的观察指标。众所周知,多次CT扫描可以清楚发现病灶是否彻底消融与是否过度消融,但CT扫描所产生的射线量较大,单次腹部扫描的辐射剂量约为8mSv[7],为年平均本底照射的2.5倍左右。作者通过观察术中的输出能量参数,实时监测能量变化,能量输出达到8kcal以上再考虑行CT扫描,从而有效地减少CT扫描次数,而不增加消融过度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本文结果显示,23处病灶采用能量监测下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后,安全可靠,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1]Chang IS,Rhim H,Kim SH,et al.Biloma formation after radiofrequencyablationofhepatocellularcarcinoma: incidence,imaging features,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AJR,2010,195(6):1292
[2]Livraghi T,Goldberg SN,Lazzaroni S,et al.Hepatocellular carcinoma: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medium and large lesions.Radiology,2000,214(3):761
[3]经翔,丁建民,王彦冬,等.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328例并发症分析.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2011,8(11):2307
[4]王能,钱国军,沈强,等.经皮肝穿刺射频治疗肝恶性肿瘤的严重并发症分析.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1,17(3):186
[5]Liang P,Wang Y,Yu XL,et al.Malignant liver tumors:treatmentwithpercutaneousmicrowaveablation-complications amongcohortof1136 patients.Radiology,2009,251(3):933
[6]何勇,钟跃思,凌云彪,等.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特殊部位肝癌.新医学,2010,41(10):655
[7]Trinavarat P,Kritsaneepaiboon S,Rongviriyapanich C,et al. Radiation dose from CT scanning:can it be reduced.Asian Biomed,2011,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