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盲部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并发肠套叠1例报告
2015-01-22王志发席亚鸣
王志发,席亚鸣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二科,广东广州510630)
·短篇报道·
回盲部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并发肠套叠1例报告
王志发,席亚鸣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二科,广东广州510630)
淋巴瘤;肠套叠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6岁.因腹痛1月余,加重伴呕吐、腹胀1 d就诊.患者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中上腹部阵发性隐痛,症状可自行缓解.入院前1 d患者右下腹出现疼痛,呈阵发性绞痛,持续时间较前延长,伴有呕吐、腹胀,呕吐为胃内容物,无胆汁及血性液体,伴有乏力、纳差等,无寒战发热、无便血黑便,大便稀烂,次数减少,小便正常.患者既往有乙肝病史20余年.查体:体温36.9℃,脉搏82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10/80 mmHg.腹部平坦,未见腹壁曲张静脉,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肌稍紧,右下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墨菲征阴性,麦氏点压痛阳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肝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6次/min.入院检查血常规、生化、CAE、AFP、CA125、CA199等均未见异常;粪便常规提示潜血:阳性(+)、红细胞:+++/HP;腹部彩超见右下腹见条索状扩张肠管,大小约85 mm×26 mm,考虑肿大阑尾可能性大.入院后考虑为腹痛查因:阑尾炎?肠炎?积极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抑酸、抗炎等相关治疗,患者腹痛症状并无明显缓解,随后行腹部CT检查见右下腹见同心圆形结肠影,回肠末端套入结肠之内,长约10.7 cm.肠壁间脂肪间隙尚清楚,增强扫描各肠壁强化明显,其前端的肠壁不规则增厚形成软组织块影,考虑右下腹肠套叠(回结肠型),其套叠前端肠壁改变考虑有占位病变存在.随即在全麻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回肠套入盲肠和升结肠,套入部分长约15 cm,套入的回肠末端部可触及肿瘤样物直径约4 cm,遂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解剖标本见:小肠近回盲瓣3 cm处有一隆起型肿物,大小4 cm× 3.5 cm,切面灰白,浸润至肌层,结肠长12 cm,周径8 cm,回肠与结肠套叠.术后病理提示:(回盲部)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免疫组化:CD20弥漫阳性,ucHL1背景,中有较多阳性细胞,CD79(+),CD3(-),CyclinD1(-),P53约80%(+),CK8(-),ki-67约70%(+),CD30(-),Bcl2(-),EMA(-),ALK(-).最后临床诊断:①回盲部弥漫性大B细胞瘤;②肠套叠(回-结肠型).术后病情好转后转入血液内科化疗.现随访一年余,恢复良好,复查CT、PET-CT等检查未见肿瘤转移迹象.
2 讨论
成人肠套叠在临床上不多见,且多为继发性.肠道的良恶性肿瘤、梅克尔憩室、炎性病变等均可为其病因,这当中由肿瘤引起的病例可高达40%[1].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作为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原发性淋巴瘤,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是其最主要的临床表现,胃肠道病变作为其最主要的淋巴结外病变,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多为腹痛、腹泻、血便、贫血等,由其引起的肠套叠较为罕见.临床上常需要和肠癌(回盲部)、肠结核、克罗恩病、胃肠道间质瘤等相鉴别.
CT及核磁共振检查仍是目前诊断最有效的方法,它不仅可以显示肠套叠的位置、肿块的特征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还可初步判断引起肠套叠的原因是良性还是恶性病变.肠套叠在影像学图像上常表现为特征性的层状结构即“靶征”,是由三层肠壁(外鞘、中筒、内筒)构成[2].如果病人肠管没有完全梗阻,消化道钡餐造影、肠镜等检查对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还是很有帮助的,而腹部立卧片及腹部彩超常用于和其他急腹症的鉴别诊断.其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免疫检查,典型的免疫组化表达为CD20(+)、CD45(+)、CD3(-)[3],此外患者往往还需要做一些分期检查如PET-CT来进一步明确诊断以决定具体治疗方案.
本例以肠套叠为主要症状,术前诊断较为困难,容易误诊,入院时该患者的病史、症状及体征使人容易误以为是阑尾炎,而入院后的腹部彩超也提示阑尾炎可能性大,临床上如果怀疑为肿瘤引起的肠套叠,应考虑到淋巴瘤的可能性.
[1]钱 礼,张启瑜.钱礼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3-354.
[2]陈子华,冯 超,陈能志.成人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附58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3,12(4):262-264.
[3]鞠 娅,岳 妍.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5,8(2):161-162.
R445.1
B
2095-6894(2015)12-92-01
2015-10-18;接受日期:2015-11-06
王志发.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胃肠道肿瘤诊治.E-mail:383639212@qq.com
席亚鸣.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E-mail:txiyam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