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寒邪”与硬皮病

2015-01-22刘邦民坚哲高天文

关键词:硬皮病肾阳虚温阳

刘邦民,坚哲,高天文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西安710032)

系统性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和各系统胶原纤维硬化为特征的全身结缔组织疾病。目前有关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认为其发生发展与遗传、感染、结缔组织代谢异常、血管异常、免疫异常、细胞因子的作用等有关。硬皮病的名称在中医学虽无明确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痹证”的“皮痹”范畴。目前现代医学无特效药物,主要以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疗效亦不够理想,且存在较多不良反应。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无论内服和外用均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随着中医对硬皮病研究的深入,发现“寒邪”与硬皮病有密切关系。本文就“寒邪”与硬皮病的关系浅述如下。

1 硬皮病病因病机与寒邪关系

中医古代医学典籍中无“硬皮病”的病名,但根据硬皮病的临床证候特点,将其归为“皮痹”、“肌痹”、“痹证”等范畴。“皮痹”一名最早见于《素问·痹论》。《黄帝内经·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医部全录》皮门针灸中亦记载:“秋感风寒湿者,为皮痹……”。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由营卫不固或肾阳衰微,以致风寒、阴寒之邪凝滞于肌腠,滞于经络,内舍于脏腑所致。寒邪凝结于腠理是硬皮病的主要病机。《诸病源候论·风湿痹候》曰:“风不仁者,由荣气虚,卫气实,风寒入于肌肉,使血气行不宣疏,其状,搔之如隔衣是也。”说明硬皮病的发生与营卫不和,气血不足,风寒之气乘隙外侵,导致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肌肤失养而成,且对皮损描述“搔之如隔衣”。《类经》亦云:“痹者,闭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则壅闭经络,气血不行而为痹。”《圣济总录》曰:“感于三气则为皮痹。”进一步说明外感风寒湿邪是硬皮病发生的主要外因。《素问·痹论》有云:“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

痹”、“所谓痹者,各以其实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说明风寒湿邪在硬皮病发病中的重要性。临床上,硬皮病早期出现血管病变累及微动脉和毛细血管,致管腔狭窄、血流瘀滞,血管数量减少。因此,患者表现肢端怕冷,遇寒加重,雷诺氏征等,无不与感受风寒之邪有关。虽然,外感风寒湿之邪是硬皮病发生的主要外因,但是,《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痹论》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诸痹不已,亦益内也”。说明痹证日久由五体痹发展为五脏痹甚至六腑痹,即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这与局限性硬皮病逐渐发展为系统性硬皮病的病变过程相一致。硬皮病本虚主要是脾肾阳虚,卫外不固,腠理不密,使风寒之邪乘隙外侵。有研究表明,硬皮病患者皮肤硬化、肤冷肢寒、腰膝酸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硬皮病患者血浆中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较正常组低,提示肾阳虚是硬皮病的致病之本[1]。总之,硬皮病的发生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本虚为脾肾阳虚,卫外不固,腠理不密,分肉失却温煦,而致风寒湿邪乘隙侵入,客于肌肤之间,致营卫不和,气血凝滞,发为皮痹;久之寒湿合风邪内侵,累及多个脏腑,发为脏腑之痹。

2 寒邪致病特点与硬皮病

2.1 寒邪属阴,易伤阳气 寒性属阴,是阴气旺盛的表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阴盛则寒”。若寒邪过盛,则易损伤阳气。《灵枢·口问》云:“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振寒寒栗。”意为寒气伤阳,导致阴盛而致阳虚。《太平圣惠方》中云:“风寒之气客于肌肤。初始为痹。复经伤阳。随其虚处而停滞。与气血相搏”。指出了风寒之邪客于肌肤,伤于阳气,气血运行迟缓,则可发为痹。因此,寒邪伤人,则机体阴阳之气的平衡被打破,可致寒遏卫阳的实寒证,或阳气衰退的虚寒证。硬皮病初期,皮肤呈非凹陷性水肿,皮纹消失,紧张变厚,肤色苍白,皮温偏低,畏寒肢冷,关节疼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等表现,与寒邪伤阳密切相关。

2.2 寒邪凝滞,主痛 寒邪具有凝结、阻滞的特点,寒邪伤人,可使气血凝结、经脉阻滞。《素问·离合真邪论》曰:“寒则血凝泣”。《素问·举痛论》记载:“寒气入经而稽迟,泣(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说明寒邪袭于经脉,不仅使血脉流行不畅,而且阻滞气机运行,不通则痛。如《素问·痹论》中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硬皮病症见皮肤变硬,表面蜡样光泽,不能用手捏起,麻木不仁,肢端色紫,骨节肿痛,甚则胸部紧束感,伴有面色晦暗、张口受限等表现,无不与寒邪阻络、气血凝滞、痹塞不通有关。

2.3 寒性收引 寒邪侵袭机体后,因寒性收引,常会出现腠理收缩,汗孔紧闭,筋脉收缩而拘紧、挛急、疼痛。如《素问·举痛论》曰:“寒则气收”,“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说明寒邪侵袭人体,则筋脉收缩拘急,以致拘挛作痛、屈伸不利。《医灯续焰》亦记载:“脉紧而痛者属寒,寒性收敛紧实也。”硬皮病症见皮肤萎缩变薄,甚至皮下组织及肌肉亦发生萎缩及硬化、筋脉拘挛、关节冷痛、屈伸不利等表现,与寒性收引、络虚不荣、肌肤失养有关。

3 从寒论治硬皮病

硬皮病是以皮肤和组织器官纤维化、硬化为特征的胶原性疾病,胶原合成过多,分解减少,大量胶原纤维在皮肤、肺、肾、消化道等组织器官的沉积是其主要病理过程。同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硬皮病另一重要病理过程,硬皮病患者血管管腔狭窄,管壁玻璃样变及类纤维蛋白样变性,血中循环复合物水平增高,血管内皮细胞代偿性增生。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脾肾阳虚,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乘隙侵入,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阻隔,痹塞不通所致,所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瘀是治疗硬皮病的基本治则。《临证指南·痹门》云:“有风寒湿入下焦经遂而为痹者,用以辛温以宣通经气为主。”《太平圣惠方》中云:“风寒之气客于肌肤,初始为痹,复伤阳经,随其虚处而停滞,与血气相搏。”指出风寒之邪客于肌表,伤于阳经,气血运行迟缓,则可发为痹。并提出治用独活散、川乌头散等方。李兴[2]以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寒湿阳虚型硬皮病30 例,总有效率为87.5%,高于对照组。王振亮等[3]研究发现当归四逆汤高、中、低剂量均能减轻BALB/c 硬皮病小鼠的真皮厚度;高、中剂量能降低硬皮病小鼠皮肤纤维化指数;同时降低皮肤组织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 含量。

硬皮病后期,随着病情进展,脏腑功能失调,则会出现一系列“虚损”的临床表现。《六经辨证医案选》中说:“寒之为病,肾先受之,其客于五脏之间,脉引而痛……”指出寒邪与肾及其相关的五行生化关系密切。治法上主张寒邪伤阳,治宜辛温以扶其阳。如《本草害利》中云:“伤寒者,伤于寒邪,是为阴伤阳,当助其阳,治以辛温。”且寒喜中肾,元阳不足则寒邪直中。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夫寒者,乃天地杀厉之气,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脏为肾,故寒喜中肾……”。进一步指出寒邪与脾肾阳虚的关系,寒邪伤肾,导致脾肾阳虚,病情加重。脾肾阳虚是硬皮病发病根本,患者多出现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清长,皮肤板硬萎缩,关节僵硬等临床表现,治宜温补脾肾,活血化瘀。靳情等[4]采用加味阳和汤治疗系统性硬皮病,治疗后患者肿胀硬化、雷诺征等明显好转,且治疗后血管内皮细胞水平降低,皮质醇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说明加味阳和汤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疗效确切,能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有研究发现,部分温阳补肾中药对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5]。闫小宁等[6-7]研究发现温阳除痹汤可改善硬皮病模型小鼠皮肤硬化,降低皮肤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蛋白表达及Ⅰ型胶原蛋白(COL-1)含量。卞华等[8]研究发现温阳化浊通络方通过抑制系统性硬皮病皮损成纤维细胞进入细胞分裂周期,对细胞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动物实验表明,温阳化浊通络方能降低硬皮病模型小鼠皮肤羟脯氨酸、GTCF mRNA 及蛋白表达,并能改善小鼠皮肤硬化[9]。从实验角度进一步佐证了“温阳补肾”在硬皮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4 小结

寒邪是引起硬皮病的重要病因,也是贯穿疾病始终之病机。硬皮病实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肾阳虚,标实为风寒湿痹阻肌肤,由于脾肾阳虚,卫外不固,腠理不密,风寒湿邪乘虚侵入,流注肤腠脉络,致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不通发为皮痹;久之外邪内侵,累及脏腑,发为脏腑之痹。疾病初期通常以温经散寒为主,中、后期以温阳补肾为主,同时兼以活血化瘀。本文仅从“寒邪”角度对硬皮病进行了论述,临床上根据病变累及不同脏腑,应灵活辨证施治,如肺肾两虚、脾肾阳虚、心阴阳两虚、肺脾亏虚等。

[1] 蔡茂庆,郭敏骅,陆群,等.系统性硬化症与肾阳虚的关系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2,1(1):24-26.

[2] 李兴.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寒湿阳虚型硬皮病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3,28(3):488-490.

[3] 王振亮,宋建平,张晓艳,等.当归四逆汤对BALA/c 硬皮病小鼠皮肤组织中GTCF,TGF-β 含量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23(18):179-182.

[4] 靳情,胡东流,王洪斌.加味阳和汤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的临床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5,30(1):64-66.

[5] 李明,王强,胡东艳,等.温阳补肾中药对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0,16(2):106-107.

[6] 闫小宁,冯捷,李文彬,等.温阳除痹汤对硬皮病模型小鼠皮肤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5(5):527-530.

[7] 闫小宁,张建荣,李文彬,等.温阳除痹汤对硬皮病模型小鼠CTGF 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12(1):13-16.

[8] 卞华,范永升,楼兰花,等.温阳化浊通络方对系统性硬皮病成纤维细胞周期和增殖的影响[J].中药材,2009,32(6):936-939.

[9] 卞华,吕芹,毛秉豫,等.温阳化浊通络方对硬皮病小鼠CTGF 表达的影响[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1(1):82-84.

猜你喜欢

硬皮病肾阳虚温阳
硬皮病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两种剂型龟鹿二仙胶对于腺嘌呤诱导肾阳虚型少弱精子症大鼠的干预作用
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及模型评价
参附仙桂汤直肠用药联合穴位贴敷及隔姜灸治疗肝硬化腹水(脾肾阳虚型)疗效观察
露已冷 草木在喊固本温阳
我国硬皮病患者肺部已发生病变
再见初恋
硬皮病该如何治疗
探讨温肾化瘀利水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肾阳虚、瘀水互结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遗失在岁月深处的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