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务人员治疗埃博拉出血热患者时的自我防护

2015-01-22张瑜,谢黎,王莉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治疗埃博拉出血热患者时的自我防护

张瑜谢黎王莉向家梅

作者单位: 400037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普通外科

【关键词】埃博拉出血热;埃博拉病毒;防护措施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是由一种丝状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出血性、动物源性传染病,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埃博拉病毒最初于1976年在刚果、苏丹首次发现,目前主要流行于西非、刚果、塞内加尔等国家,我国暂未发现此病毒。随着埃博拉病毒走出西非后,世界卫生组织已宣布埃博拉出血热进入全球警戒状态,世界各国也加强了出入境管理,严防埃博拉病毒的侵入。由于目前尚未研制出有效的抗击埃博拉病毒的药物和疫苗,我们应加深对埃博拉出血热的科学认识,提高防护意识,积极应对埃博拉病毒的输入风险。

一、流行病学特点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室温4 ℃可存活1个月,60 ℃灭活病毒仅需要1 h。自然宿主是狐蝠科的果蝠[1]。在自然界,健康人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直接接触埃博拉病毒感染者或是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而感染,或是接触被埃博拉患者体液污染的物品如衣物、床单或用过的针头而感染[2]。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据外媒报道,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3月12日公布最新埃博拉疫情统计,累计至3月10日为止,全球因为埃博拉疫情丧生的人数突破1万人; 确诊、可能与疑似病例则高达24 350例。

西非国家的葬礼和安葬仪式也会导致病毒传播。男性患者在疾病康复后7周内仍能通过精液将病毒传播[3]。目前尚未发现患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该病不通过空气、食物和水传播,比2008年所发物SASS容易控制。医务人员、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或在葬礼过程中直接接触死者尸体的人员属于易感人群[4],应注意防护。

二、临床表现

埃博拉病毒的潜伏期为2~21 d,一般为5~12 d,发病初期出现发热(体温超过38.6 ℃)、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病后4~5 d可出现嗜睡、谵妄等神志改变,重症患者发病数日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肝肾严重受损,并因出血导致多器官衰竭而死亡[5-7]。

三、疾病的治疗

目前对埃博拉出血热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重症病例可考虑使用恢复期患者的血清和免疫球蛋白作为应急的治疗手段[8-11]。

四、防护措施

对未出现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的国家和地区,控制传染源是防控该病的有效措施,而控制传染源的关键是及时发现和隔离输入性病例[12-13]。对疑似和确诊的埃博拉出血热患者要单独隔离,疑似和确诊的病例要分开放置,隔离区域要限制人员出入,最好停止探视。救治疑似和确诊病例的设备、诊疗物品应专用,隔离区域内工作的医护人员和其他人员是专职人员,进入隔离区域的工作人员要戴帽子、口罩、穿防护服、戴防护眼镜、穿鞋套和胶鞋、戴手套,并将手套套在防护服袖口外面。在为任何埃博拉出血热患者提供诊疗护理时,应认真执行标准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避免对任何血液、体液进行无防护的直接接触[14-15]。尽可能限制针头和其他锐器的使用,使用过的针头、锐器放置于防穿刺的锐器盒中。常规进行严格的环境清洁,要对设备和物体表面以及脏的床单和废弃物进行消毒,并放置在防泄漏的塑料袋和桶内,在使用地设置明确的标识。在离开隔离病房之前,小心地脱掉个人防护用品并妥善处理,扔进医疗废物桶内,并执行手卫生。采集疑似或确诊病例标本,处理尸体或尸检后残骸,以及进行殡葬均要确保全过程的安全,任何医务人员或其他专业人员在涉及上述疑似或确诊病例相关操作的过程中,都要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并遵守WHO推荐的预防控制措施。

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严重且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西非多国的埃博拉疫情正在恶化,虽然我国暂未发现,但我们在工作中要注重手部卫生,加强洗手和消毒,有症状立即就医,阻止埃博拉病毒的传播。作为医务人员,我们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家人,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Martinez O, Leung LW, Basler CF. The role of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in filoviral hemorrhagic fever: Gaps in current knowledge[J]. Antiviral Res, 2012, 93(3): 416-428.

2任成山, 赵晓晏. 理性和科学的态度认识埃博拉[J/CD].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 电子版, 2014, 7(4): 459-462.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Ebola virus disease[EB/OL]. (2014-04-1) [2014-08-14].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103/en/.

4MacNeil A, Rollin PE. Ebola and Marburg hemorrhagic fever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J]. PLoS Negl Trop Dis, 2012, 6(6): e1546.

5许黎黎, 张连峰. 埃博拉出血热及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进展[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1, 21(1): 70-74.

6刘沛. 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状况[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3, 23(12): 717-717.

7李成忠, 周飞虎, 陈志辉, 等. 埃博拉病毒病死亡病例2例临床分析[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5, 36(6): 594-597.

8刘阳, 马志永, 史子学, 等. 埃博拉出血热[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1, 27(11): 1028-1030.

9徐庆强, 唐海琳, 戚中田. 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进展[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5, 36(2): 188-192.

10丁玥, 曹泽彧, 柯志鹏, 等. 埃博拉病毒及其药物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15, 46(6): 912-922.

11陈化新, 唐浏英. 埃博拉出血热的研究进展[J]. 临床内科杂志, 2000, 17(4): 201-203.

12陈英虎, 尚世强, 俞蕙. 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进展[J].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4, 9(4): 241-245.

13张景熙, 李成忠, 白冲. 埃博拉病毒与天然免疫[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5, 36(6): 607-611.

14陈志辉, 李福祥, 郝春秋, 等. 口服补液为主治疗利比里亚埃博拉病毒病(附4例报告)[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5, 36(6): 590-593.

15李福祥, 李成忠, 周飞虎, 等. 5例确诊埃博拉病毒病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5, 36(6): 584-589.

(本文编辑:王亚南)

张瑜,谢黎,王莉,等. 医务人员治疗埃博拉出血热患者时的自我防护[J/CD].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 电子版, 2015, 8(4): 537-538.

·护理园地·

收稿日期:(2014-12-09)

文献标识码:中图法分类号: R563 B

通讯作者:向家梅,Email: 758693756@qq.com

DOI:10.3877/cma.j.issn.1674-6902.2015.04.041

猜你喜欢

防护措施
校园网安全隐患及其防护措施研究
压力容器的疲劳损伤与防护措施
介入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
新栽绿化苗木越冬防护措施探索
电力系统二次安全防护措施分析
刍议短波发射机维护中的安全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