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应关注课堂有效生成

2015-01-21赵伶俐于永娟

基础教育参考 2014年22期
关键词:鲁四潘金莲祥林嫂

赵伶俐 于永娟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往往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我们只满足于课堂预设任务的完成,却忽视了对课堂生成资源的重视,更没有主动地促成课堂的有效生成。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也应发生质的变化。实施有效教学,不仅要关注课堂效率,更应关注教学效果,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多样性、丰富性和随机性。

一、让学生在多元思考中生成自己的正确判断

语文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遵从教师当初的教学预设,特别是当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学生的灵感与多元思考会成为生成的重要资源,它或瞬间即逝充满着鲜活与灵性,或含蓄潜在尚需教师去发掘。学生在与教师、同学的交往互动中不断出现多元化的感悟和知识的个性化理解,不同的见解在课堂中时有闪现,这一切都是新的教学生长点。教师要从中进行选择和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把潜在的或显现灵动的课程资源激活,让它爆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学习《祝福》一课时,有学生不同意鲁四老爷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之一的观点。他认为鲁四老爷是一位敦厚的长者,他不嫌弃祥林嫂是个寡妇,两次收留她做事。尤其是第二次,祥林嫂嫁过两个男人再次成为寡妇之后,仍然收留她,让她有居身之所、饱腹之食。祥林嫂在鲁家并没有受到虐待,她在第一次到鲁家后,面色红润、常带笑容,说明他在鲁家是快乐的。因此,鲁四老爷不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这是课堂预设中没有准备的,学生的观点正确与否?我们应怎样去把握这个教育时机?

还有学生对《水浒传》中潘金莲的人物形象有这样的观点:潘金莲作为—个美貌能干的女子,不屈从权势富贵,嫁给全城最丑陋、最无能的武大郎。他们夫妻十分不般配,所以潘金莲去寻找自己的婚姻自由和幸福又何尝不可呢?其实,从潘金莲的身上也反映出在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潘金莲在遭受耻辱之后,反抗封建社会的压迫,追求自己幸福的反抗精神。对于这样的观点是尊重还是否定?是批评还是表扬?该如何评价引导?

实际上这两个案例反映了学生的价值判断,正由世俗水平向道德判断水平发展的一种茫然。教师要做的不是简单的批评与表扬、肯定与否定,而是正确引导学生价值判断的发展与提升。教师可以从鲁四老爷不让祥林嫂摆供品给她造成的心理压力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祥林嫂的沦落与鲁四老爷的关系。对于潘金莲的人物形象,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潘金莲追求一种畸形、变态的自由,为了自己所谓的自由而毒杀亲夫的犯罪中引发学生的思考,避免学生发生认识上的偏差和价值判断的失当。生成正确的判断力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要引导学生看到社会的主流和发展趋势,要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提升学生的人格与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课程参与中生成自己的独特体验

伽达默尔指出:“阅读的理解并不是重复某些以往的东西,而是参与了—个当前的意义。”这说明,语文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对所有的人来说并不是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引导学生凭着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去实实在在地参与、领悟、发现,才会生成自己独特的体验。

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隋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对于这首诗有人以为是爱国之篇,有人以为是悼念追怀亡妻之作,有人以为是自伤身世、自比文才之论,有人以为是抒写思念待儿之笔。该诗抒发了作者爱情、理想破灭后的极度哀伤,潜蕴着哀伤之后的禅学顿悟。每—个人结合自身的经历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这首诗也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呈现独特的面目。

三、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生成自己的创新思维

学生一味地接受,不可能有创新思维的生成,只有学生凭着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去实实在在地探究、体验、发现,才会真正有创新思维的生成。而且要由教师的提问向学生的质疑转变,由学生主动引发的问题和矛盾,比来自于教师的设问更有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折射出其知识经验储备与新学习材料之间的距离,由学生互动引发的问题对学生思维所产生的冲击力,远比教师人为地设问要强烈得多,也弥补了教师对学情与研究教材的不足,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学习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个性阅读的问题:你最喜欢的意象是什么?你认为这个意象是怎样表达作者感情的?这个问题我事先也预设了学生可能的回答。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远远超出了我的预设。学生交流的时候争先恐后,都有充足的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及时肯定学生生成的智慧火花,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问题探究活动中并不强求结论的统一,但要求结论的合理性与自圆其说。一味地追求答案的统一与标准,会抹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泯灭了他们求知的天性。

四、让学生在对话互动中生成自己的人生智慧

语文课堂中的对话互动教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启发和讨论,领会学习;二是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汲取他人营养,生成自己的智慧。

《论语》是孔子与其学生在对话中生成的人生智慧。孔子的教学不是“独白”而是“对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成就“门徒三千,贤者七十二”的美名。对话互动中,师生间、生生间有了充分的交往,在这样的情境与氛围下学生心态开放,个性张扬,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补充,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倡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对话”,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走进作品中人物的灵魂深处,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这一媒介和桥梁,与课文这一“文本”对话,实际上就是与大师对话,与经典对话,分享他们的人生睿智和精神成果。通过对话,学生走进了经典,走近甚至走进了大师的心灵世界;而大师也携带着经典进驻学生的内心,成为打造坚实的“精神的底子”的“原料”,生成自己独特的人生智慧。

三维教学目标要求语文课堂教学由灌输方式发展为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更高的教育智慧。教师研究教材和研究学情是进行高效率教学、促进学生有效生成的前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生成的基础,赏识性评价是有效生成的“助动器”。教师通过及时有效的对话,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抓住教育时机使潜在的生成变得鲜活而生动。

语文教学中关注课堂有效生成是对学生生命的关注,是对学生生命独特的尊重。有效生成的课堂是—个生态、和谐、自由的课堂,更是一个激情燃烧、充满着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课堂。只有让语文课堂充满有效生成,才能使它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责任编辑 罗登廉)endprint

猜你喜欢

鲁四潘金莲祥林嫂
潘金莲人物形象的深层解读
《祝福》续写2
论祥林嫂悲剧人生中的笑与哭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砒霜与酒
《祝福》的女性视角解读
悍妇
当喜儿遇到鲁四
也谈鲁四老爷
《祝福》中祥林嫂的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