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生态美育初探

2015-01-21牛伟肖立新

关键词:农民

牛伟 肖立新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我国的重要战略部署,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升人民生态环保意识。农民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这就使农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提升农民生态环保意识尤为重要。做好农民生态美育,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需要各级政府不断增加投入,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增强高效服务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农民  生态美育  生态保护意识

1 重要意义

1.1 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需要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京津冀三地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1]河北省要顺利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大生态环保力度,优化环首都生态圈建设布局,走好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路子。这需要在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执法监督同时,做好生态美育,不断培养人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提升人民的生态环保素质和能力。而河北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拥有众多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自然村,农民数量占全省人口数量的大部分,因此,做好农民生态美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创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良好生态环境条件的重要任务。

1.2 是继续做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需要

河北省自从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以来,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显著成效。但正如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所说:“巩固和发展现有成果,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这主要是由于,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是系统工程,包含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两大范畴。既要完善农村相关配套设施和措施,更要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生态美育活动的开展,用发展现代农业的眼光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提升农民生态审美品位,强化农民生态环保意识。这是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推动力,也是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建立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

1.3 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是我们党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得出的正确结论。这就指明,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事业,是和国计民生密不可分的头等大事,不仅关涉到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中国梦”,也关涉到实现好维护好每位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说,进行污染治理,保持天蓝、山青、水绿,“让孩子们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这也是中国梦中很重要的内容”。[2]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幸福指数。家园美不美,留住留不住乡愁,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高低和幸福感的强弱。当前,开展农民生态美育,让人民“诗意的栖居”,改善生态环境,着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体现出党和国家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治国理念。

2 现状与问题

2.1 理论研究阙失,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生态美育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相关理论研究处于不断深入阶段,许多层面还有待于充实完善。一方面,已经公开出版发行的研究生态美育的专著、专论较少,相关研究散见于一部分专家学者撰写的生态美学主题论著和论文中,但这些专家学者大多把关注点放在在校大学生身上,而没有专门讨论农民生态美育问题,更没有专家学者编写针对农民群体实施生态美育的教材;另一方面,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节。生态美学研究的最终归宿是生态美育的有效实施,通过生态美育的开展提升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从而指导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正确地对待生态环境。而当前的生态美学的研究仍然侧重基础理论研究。

2.2 农民生态意识淡薄,环境破坏严重

农民的生态意识仍然淡薄是当前农民生态美育的重要问题。这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是农民缺乏足够的生态认知,“生态审美”概念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还很陌生,更不懂得生态审美的重要意义,甚至少数人认为自己与“生态”没有关系。二是农民传统的生活习惯难以改变,大多数农民仍然燃烧秸秆做饭、分户取暖,随意倾倒脏水、垃圾等生活陋习依然存在。三是高污染低传统农业依旧是农民的主要生产方式,滥施滥用农药化肥等。四是粗放型管理企业越来越多。近年来,农民开办企业的越来越多,由于采用粗放型管理,进一步增加了环境治理的难度。五是过度开采与乱垦乱伐、私拆私建现象依然存在,不注重保护野生动植物,林地、耕地、矿产、水资源等资源枯竭的压力持续增加,农村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这些现象都说明,农民的生态观念仍然非常落后。

2.3 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商业文化碰撞导致的矛盾心理

在多代人长期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农耕心理,他们大多保守怕变、容易满足、缺乏自律。这种心理表现在行为习惯上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和分散经营的自然经济模式,其最大特点是过分依赖外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流动性不断加强从而受到商品经济的观念影响,农民提升自身物质生活条件的心理诉求也日益深化,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也不断强化。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商业文化这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碰撞导致农民心理上的错位。但由于自身素质、能力、意识等因素的限制,使得许多农民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在降低生活生产成本、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候,时常以牺牲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

2.4 教育制度不够完善

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生態教育相关政策文件,例如《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国家环保总局、中宣部、国家教委联合发文,1996年)等。这些文件要求各级政府机关“开展全民环境教育行动”,但都只是“推动将环境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的进程”,而并没有将环境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大纲中,并没有把生态美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轨道中去。这说明,生态美育的机制尚不健全。生态美育最终只能依靠各级地方政府的宣传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停留在介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法规。而农民生态美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制定并实施完备的培育方案,这些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 对策与措施

3.1 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也是农民生态美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个人层面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总目标,实际上解决了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事实上,这一目标也是农民生态美育的目标。农民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自觉保护生态环境,这本身就是“爱国”的一种具体表现;农民讲“诚信”,知法、懂法、守法,不做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事情,也是农民应该具备的素质;农民以“友善”的态度对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农民讲文明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和培育,面向的是全体公民,受益的是全体公民。同时也需要社会生活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参与其中,农民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象,同时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因此,农民生态美育过程中,要始终贯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武装农民的头脑,并将其转化为农民的精神境界和强大动力,引领农民求真、求善、求美,在农民群体中形成积极关注生态环境、主动爱护生态环境、拒绝破坏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3.2 进一步加大地方政府的投入力度

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实施农民生态美育的重要保障。农民生态美育的顺利开展,需要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一要深入到农村、农民中去,通过开展细致调研,掌握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并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充分把握当前河北省农村环境现状和农民生态意识的现状,为决策做好充足准备。二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将农民生态美育正式纳入各地政策体系中,建立合理的考核考评机制。根据不同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农民生态美育规划方案,建立狠抓落实的长效工作机制。三要各级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划拨专项资金,加强专款专用监管力度。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将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社会资源融为一体,凝结三者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形成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多方联动推进的格局。倡导各级政府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及个人捐助为辅的多元资金筹措机制。四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媒体广泛宣传动员,形成重视农民生态美育的社会共识。在运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特别要发挥网络平台等新媒体的吸引作用。五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农民生态美育教育机制,形成教育引导和管理并重的局面。要把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两个阶段合理布局,形成一整套衔接有序的完整课程体系。既要进一步增大农村生态环保相关课程所占比重,又要将农民生态美育纳入到各级各类农民培训中去。

3.3 進一步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一语道破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作为认识世界重要内容的理论研究,最终要落实到人们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去。因此,高校要进一步把理论研究和服务社会有机结合,进一步把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有机结合。一方面,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智力优势,不断强化农民生态美育理论研究,着重解决好制约农民生态美育的理论瓶颈,并提升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能力,服务好农民生态美育相关工作开展,让农民真正成为生态美育理论研究的受益者。另一方面,强化实践育人工作。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夯实大学生专业素质,不断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识。积极鼓励其扎根基层,扎根农村,自愿服务社会、服务“三农”,为做好农民生态美育增强活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 努力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http://cpc.people.com.cn/n/2014/0228/c64094-24488179.html

[2]习近平:下更大决心保护生态环境.http://cpc.people.com.cn/

n/2014/1113/c64094-26017747.html.

[3]李景隆.论生态美育及其现实意义[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课题项目: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视野下的农民生态美育研究》(课题批准号:201401305)、张家口科学技术与地震局2013年科学技术与研究发展计划自筹经费项目《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农民生态美育研究》(课题批准号:1321182I)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牛伟(1981-),男,河北辛集人,哲学硕士,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宣传部,讲师,研究方向:哲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肖立新(1969-),男,河北宣化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宣传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历史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农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农民合作社带农富农作用增强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农民丰收歌
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部门责无旁贷
农民这一年
农民进城
不要再折腾农民
农民需要什么就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