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趋势与特征分析
2015-01-21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张敏中
●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张敏中
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趋势与特征分析
●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张敏中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一体化带来国际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迫切要求建立起一套更为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为了实现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相关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和研究,找出了其一些比较明显的趋势和特征,得出资源性会计政策变更的总体趋势。同时通过新准则实施前后企业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情况对比分析,得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频次的作用。
自愿性会计政策 变更准则
一、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行业分布情况
按照证监会在2001年公布的有关上市公司的行业分类标准,对所有发生了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样本公司进行行业分类,统计结果见下表:
表1 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行业分布情况
可以发现,采取了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最多的行业是制造业,频次高达96次,占样本总数的43.24%,几乎接近一半的比例;交通运输仓储业则紧跟其后,达到22频次;综合类和房地产和批发零售也都分别达到了18次、16次和15次。
二、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总体趋势
从表2里的数据可以看出,我们发现从2004年到2009年这六年的时间内,累计共有222家企业发生了自愿性的会计政策变更,占上市公司样本总数的2.43%。其中,2004年占比2.47%,2005年为 1.90%,2006年为 1.95%,2007年为1.42%,2008年的发生频次达到69,占比4.25%,2009年又降为2.42%。而在发生了会计政策变更 (包括强制性和自愿性变更)的公司中,如果剔除掉新准则颁布的2007年的统计数据来看,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公司基本上维持了一个比较高的比例,甚至在2005年都和2006年都达到了60%以上,而2004年和2008也超过了30%。这说明在上市公司中,还是有一批企业会利用会计政策变更来进行有目的的调整的。
从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从2004年到2007年间,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整体上呈现出一个下降的走势,说明新公司法加强了对企业监管的力度,使得管理层在运用这一方法进行盈余管理的时候变得更加谨慎。
在2007年的新准则颁布前后各年的情况来看,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频次总体上来说比旧准则实施期间还要高。随着我国国力的日益强盛,经济也呈现出平稳较快的增长姿态,宏观环境也日趋稳健,我国上市公司间出现的这一现象与之极不匹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这些企业是由于外部宏观环境的不稳定性而造成的变更,而有极大可能来自于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所致。而在2007年最少,说明在新准则刚刚颁布之后,管理当局大都采取保守谨慎的态度。而且新准则涉及多个会计政策的变更,企业本来就需要面临相比较从前较大范围的一个调整,为了消除外界对企业经营能力、发展前景及信誉程度的疑虑,企业在自主选择权范围内减少自愿性政策的变更,来给社会传递企业经营稳定、发展成熟并且业绩突出的信号。而这个敏感期之后的一两年时间内,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绝对数就明显地呈一个上升的状态。
除此之外,这也说明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新准则对在旧会计制度内存在的漏洞进行了规范与修正。例如,在旧准则下,允许企业转回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导致很多企业大量计提减值准备以便在以后期间通过转回减值来扭转亏损;取消了存货的“后进先出法”,缩小了企业利用存货的发出方法之间的变换来调整成本,操作利润的空间。而另一方面,新的准则旨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其原则导向本就使得某些会计政策的选择存在一定的灵活性,依赖于大量的主观判断,必然会产生新的可操作空间。
表2 我国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年度分布及其比例
表3 会计政策变更中自愿性占比
图2 会计政策变更自愿性占比趋势分布
三、自愿会计政策变更的特征
(一)自愿会计政策变更中采用追溯调整法的比例偏高。追溯调整法和未来适用法是发生会计政策变更时可供选择的两个处理方法,据国家的相关统一规定,一般情况下是要求企业对发生的会计政策变更采用追溯调整法,但是如果对前期的影响数额不能确定或者追溯调整报表的前期影响数不可行时,应当采用未来使用法。而实际上企业也往往更愿意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政策变更,因为此法本身就是一种人为的行为,涉及到对不可改变的会计历史信息的变更,得到的利润不是对企业真实收益情况的反映,因涉及以往年度的调整,查证十分困难,企业对此法十分热衷。如表4所示,2004年到2009年间在采取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公司当中,大部分都是采取的追溯调整法,比例基本维持在60%以上,2006、2008、2009三年甚至达到了百分之八九十,采用追溯调整法的比例明显高于未来适用法,而且2006年之后还开始出现同时采用两种方法的情况。
虽然法律规章制度上本就比较倾向于追溯调整法,再加上其这一特性,使得我国上市公司有很大机会利用这一点来进行盈余操作。这些数据强烈提示我国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着利用自愿会计政策变更操纵会计信息的倾向。
表4 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方法趋势分布
(二)自愿性会计政策对当期利润的影响比较低。如表5所示,2004-2009年六年间,采用会计政策变更方式虽然不可避免地对当期利润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影响的比例是比较低的。特别是 2004、2008年和2009年表现得更为突出,不影响当期利润的比例分别为 70.59%、66.67%和79.07%。从披露的对利润影响的数据来看,6年中有2007和2009年两年总体趋势是调减利润,2005年和2008年总体趋势是调增利润,2004年和2006年两年则是调增和调减的比例基本相当。此外,部分企业进行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信息披露过程中,少数企业采用未来适用法对存货核算方法进行变更,却以无法计算累积影响数为由,拒不公布影响数,蓄意掩盖调节利润的嫌疑很大。较多采用追溯调整法的企业,也极少公布对当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是否存在刻意回避不得而知。企业披露会计信息内容各有差异,不够规范,存在缩头藏尾、拒绝提供或掩盖数据的情况,有待完善。
表5 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对当期利润的影响
(三)自愿性会计政策虽有侧重,但“并发症”严重。在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公告中显示,部分企业仅列示变更所影响的账户,不说明原因,或仅说明需要调整,不说明如何调整,表明会计准则执行规范性存在问题,值得关注。
会计账户是一个有机整体,在会计政策变更时,不同账户则相互影响,如果将其都列为引起变更的原因,则必将掩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导致主次不清。为了能反映其行为的经济实质,仅考虑了其最根本的因素和项目,不考虑其他因素,既简化分析,又易于理解。例如,当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政策发生变更后,同时还会引发相关的费用成本、所得税等变化,这时,我们就直接将该项变更归纳入固定资产项目,而不再考虑其他方面问题。根据这一原则并结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企业应该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主要会计政策类型,本文将这些引起变更的账户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具体见表6):
表6 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类型
在这18种自然性会计政策变更类型中,长短期投资是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问题中影响最多的,在222个资源变更的样本中涉及到长短期投资的频次就达到了63次,占所有自愿性政策变更总数的28.38%;其次变更的政策多表现在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项目中,分别占比18.47%、11.71%、11.71%。而且对于长短期投资、无形资产的政策变更多发生于新准则实施之后,发生存货的政策变更在2007年之前明显多于2007年之后,对固定资产的处理原则的变更则分布比较平均。
这一现象也与新准则的相关规定有着莫大的关系:新准则《无形资产》一改旧准则中无形资产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的原则,将其划分为研究与开发两个阶段,允许符合条件的开发支出资本化,并对研究与开发阶段的区分做出了界定。符合资本化的一部分费用可以在无形资产中进行定期摊销,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费用成本对当期利润的冲击。并且在实务中,无形资产的研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难准确地划分这两个阶段,企业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合法地来调节利润。
在长、短期投资方面包含的内容就比较丰富,除了有长期股权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外还将投资性房地产业归入此类。而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政策的改变,允许企业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对其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而不再计提折旧或摊销。当企业想要粉饰经营业绩时,改变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我们搜集的样本数据中也发现,采用了此项会计政策变更的企业大多是调增利润的。不过,当企业决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来计量时,必须有承担一定风险的心理准备,在市场景气时,此类上市公司的利润会出现较快增长,但是当房地产市场波动较大时,该变更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幅度则不得而知了。
因为对于存货的核算方法企业有很多种选择,在不同的方法记录下的成本必然会有所出入。我们知道一个企业的盈利多少主要就是取决于各项收入与成本费用的指标,在收益不好控制的条件下,如何在成本费用上做文章就成了很多管理者考虑的问题,再加上对于存货的核算方法对于企业来说,比较容易找到合适的理由去进行调整,简单来说就是简单易操作并且可以带来很强的杠杆效应。所以从总数上来看,此项会计政策的变更频次还是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数量水平。但是,从2004年到2009年每年的统计结果来看,企业在存货方面的政策变化明显地呈现出一个下降的趋势。笔者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会计准则取消了 “后进先出法”的存货发出方式,避免了企业利用时间价值等因素造成的存货成本差异来进行利润操作。
众所周知,收益和费用是企业利润的主要决定者,而收益不受企业政策左右,因此,费用则成了企业首选的政策调整目标。折旧便成了固定资产政策变更的主要焦点,其原因是固定资产原值、净残值、使用年限和折旧方法均是计提折旧时应考虑的因素,而这些又受经济环境、技术进步等条件左右,上市公司更易找到进行折旧变更的理由。加之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监管部门对安全生产费用进行了连续调整,更是为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折旧和费用调整来操控利润提供了理论上的机遇。此外,贷款费用、长期股权投资的所得税、无形资产处理也是新会计准则的政策变更处理的集中点,大量企业在这些方面进行调整。
从企业每次发生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所涉及的项目个数来看,在全部的222个样本中,仅仅一次只对一项会计政策进行调整的公司有120家,占总样本的54%。涉及两项的有57家,三项的有12家,四项的则有11家,超过一半的公司同时采取了多种会计政策的变更这一现象说明在进行会计政策变更时,企业不再只局限于一种方式,而是多种变化同时调整,这样相比于对某个单一的账户进行政策变更时调整力度大且数额多,更不易于为人所察,而且可以通过相互的结合更为隐蔽地进行盈余管理,会计政策变更的“并发症”严重。
四、新准则实施前后企业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情况对比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一体化带来国际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迫切要求建立起一套更为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为了实现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 (由基本准则以及38个具体准则所组成),对原基本准则进行了相关修改,重新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并要求上市公司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本文就在此基础上将整个研究区间划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2004年至2006年的旧准则实施期间与2007年至2009年的新准则实施期间。在旧准则实施的三年时间里,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发生的累计占比为2.11%,略小于新准则发布后的三年累计发生占比2.7%。具体情况见下表7:
表7 新准则实施前后企业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情况
可见,基于原则导向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一方面压缩了旧制度下存在的盈余管理空间,另一方面也为上市公司提供了新的利润操作点。例如,在统计各年度会计政策自愿性变更的类型时,发现借款费用项目方面的变更是从2007年新准则实施之后产生的,这很有可能是由于新的《借款费用》准则扩大了其允许资本化的范围。该准则规定除专项借款外,如果为购建或者生产某项资产占用了一般借款,只要符合资本化的条件,那么这一部分所产生的利息支出是准许计入资产的,那么上市公司就可能在符合资本化条件方面进行盈余管理。
新的体系还增加《政府补助》的相关准则,将其划分为与资产相关的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如果是前者,企业需将其首先计入递延资产以便在以后期间摊入当期损益,而后者则可以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项规定使得政府补助成为了企业非经常性损益的重要来源,金额巨大的甚至可以对其利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时企业扭亏为盈成为可能。还有如本文前面所提到的新准则对于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的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规定等等都是致使出现这一趋势特征的原因。与此同时,部分新企业准则也对传统的利润操作手段起到了遏制甚至严厉禁止的作用。包括对存货“后进先出法”发出方式的取消;禁止企业对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进行转回;明确规定了合并报表的范围,从而避免了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掩盖集团业绩时有意识地分离某些子公司的行为。总的来讲,我们认为企业会计准则的变迁可能只是改变了盈余管理的手段和形式,而并没使盈余管理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
五、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4-2009年的相关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的分析和研究,找出了其一些比较明显的趋势和特征,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总体趋势为:从2004年到2007年间,整体上呈现出一个下降的走势,2007年到2009年后变更频次总体上来说比旧准则实施期间更高;第二,自愿会计政策变更中采用追溯调整法的比例偏高;第三,自愿性会计政策对当期利润的影响比较低;第四,自愿性会计政策虽有侧重,但“并发症”严重;第五,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频次有一个抑制的作用。■
1.刘斌.2004.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契约动因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3。
2.刘斌、孙回回、李嘉明.2004.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与非标审计意见的相关性研究.[J].财贸研究,3。
3.刘斌、刘星、周轶强.2004.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市场反应研究.[J].经济科学,4。
4.刘斌、徐佳、刘刃.2005.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收益平滑动因.重庆大学学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