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治生态视阈下的明代谣谚研究
2015-01-21王运涛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郑州450044
王运涛(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郑州450044)
社会政治生态视阈下的明代谣谚研究
王运涛
(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郑州450044)
摘 要:将明代谣谚从内容上分为四类:国政大事类,吏治类,基层统治类,农民起义类。认为明代谣谚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题材,以谐音、双关、借代、比兴、排比和对偶等为创作手法,针砭时弊,涉及明代社会政治生态的各个层面,反映了当时的民众对国政大事的关注、对吏治的褒贬、对社会变化的预测,是以自下而上的视角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生态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政治生态;明代;谣谚
谣谚是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众之口,反映社会现实,间接抒发民意,具有通俗性和流行性的语句。《说文解字》中对“谣谚”的解释是:“谣,徒歌;谚,传言也。”虽然谣和谚所表达的内容和具有的特性不同,但因为其蕴含的形式和道理相似,故常合称。杜文澜在《古谣谚·凡例》指出:“二者皆系韵语,体格不甚悬殊,故对文则异,散文则通,可以彼此互训。”[1]谣谚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晚近以来已引起史学工作者的关注。本文试从社会政治生态的角度来审视明代谣谚,从中透视民众视角下的明代社会。
一、明代谣谚对国政大事的关注
1.关注宫廷之变
明朝立国后大行分封制,所封诸王中以燕王势力最大。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继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在大臣齐泰、黄子澄策划下开始削藩,引起了燕王朱棣的起兵反抗。当时童谚云:“烟烟(烟与燕谐音相近),北风吹上天,团团旋,窠里乱,北风来,吹便散。”[2]卷2暗示了靖难之役的结局。当时还流传着道士歌:“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此谣关涉明代初年帝位的变更,暗示了燕王将取代建文帝,成为明代的第三位天子。此外,土木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逃还,居于南宫。童谣有云:“雨帝雨帝,城隍土地。雨若再来,还我土地。”[1]卷6预示了英宗复辟的结局。雨指英宗,帝与弟谐音,弟指明景帝,亦即英宗弟絣王朱祁钰。末二句说如果英宗再来,景帝就得归还土地,归还江山社稷。此后南宫复辟,英宗重登帝位。当然,此类带有预测特征的谶纬之谣,常在国家动荡或帝位变更时出现,往往成为权谋者利用民心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
2.揭示改革之败
明代谣谚直接揭示了张居正改革的失败原因。明中叶的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社会危机空前严重,政治腐败,土地兼并,国库空虚,赋役沉重,流民增多,农民起义不断爆发。万历朝首辅张居正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若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3]卷33。说明当时南倭北虏一点也不容忽视,必须整饬边防,外示羁縻,内修战守,点明了张居正改革的外部环境。张居正力推考成之法,“姑口烦而妇耳顽”[3]卷38,说的是对当时“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上下务为姑息,百事悉从委徇”的腐败吏治进行整顿,强调“用人唯才”,官吏的“用舍进退以功实为准”。实施考成法时所遭遇的阻力,时谚称为“上之督者谆谆,下之听者藐藐”[3]卷52。也就是上面说的人口干舌燥,下面听的人则左耳进右耳出,都麻木了,这也就解释了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
3.记述倭患问题
明代正统以后,倭寇问题日益突出,到嘉靖时期,随着明朝边备的废弛,倭寇骚扰越来越严重,遍及沿海数省,尤其以浙江、江苏、福建遭祸惨烈。嘉靖前期抗倭斗争进展不大,到嘉靖后期,出现了两位抗倭名将:戚继光和俞大猷。戚继光在浙江招募士兵,组成新军,严格训练,针对倭寇的特点,发明了“鸳鸯阵法”,到嘉靖十四年时荡平了浙江倭寇。接着,他转战福建、广东等地,与俞大猷等将领合作抗倭。抗倭战争在嘉靖四十二年取得了胜利。有谣称赞戚继光和俞大猷:“俞龙戚虎,杀贼如土。”谣谚甚至对戚继光训练士卒的方法,都做了通俗的说明。“到厮打时,忘了拿法”,说的是平时严格训练的重要性;“军中立草为标”,说的是射箭练习的方法;“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讲的是作战经验;“艺高人胆大”,则强调了平时严格训练,增长真才实学的重要性。取得抗倭战争的胜利,是军民共同作战的结果,离开了老百姓的合作,想取得胜利不是那么容易的。如谚云:“强龙难压地头蛇。”[1]卷36强龙喻倭寇,地头蛇喻村民。说的是村民抗倭,他们利用自己对地形熟悉的有利条件,敌来我跑,敌跑我打,有力地打击了倭寇。抗倭将领不只戚俞,还有花瓦氏,时人有谚:“花瓦家,能杀倭,腊而啖之有如蛇。”[4]卷100说的是花瓦氏到苏州征倭时,命有司捕蛇为官兵改善生活,并且打败了倭寇。
二、明代谣谚对吏治的关注
1.抨击宦官乱政
明代宦官是明代政治群体中的特殊阶层,在经历了洪武朝的低迷后从永乐朝起,宦官逐渐在政治上执掌实权,司礼监秉笔太监成了皇帝的代言人。宦官插手司法和军事,掌握了东厂、西厂、内行厂和锦衣卫等特权机关,使得全国上下处于恐惧之中。宦官在政治上弄权,在经济上贪污受贿,搜刮民财,巧取豪夺。谣谚讽刺当时宦官当道、缙绅谄附:“都宪叩头如捣蒜,侍郎扯腿似砖瓦。”当时谣谚有:“韦英房,梁芳马,尚铭银子似砖瓦。滕太监房,麦太监房,高太监金银似砖瓦。”这充分反映了这些宦官的挥霍无度,骄奢淫逸。正德年间,北京童谣:“马倒不用喂,鼓破不用张。”指马士英、张永、谷用、魏彬四宦官,他们专权害政,民愤极大。万历末年,魏忠贤与客氏受宠为害天下,有道士歌:“委鬼当头坐,茄花遍地生。”委鬼为魏,中古音中茄、客同音。此谣是对魏忠贤专权的预谶,是明代谣谚中影射宦官专权最为典型、收录频次最多的一条,这也反映出明代宦官乱政的问题。
2.讽刺科举选官
明代以科举选官,三年一科,“卿相皆由此出”。丰城三洲谚:“三洲三连出状元。”漳州虎渡桥古谚:“虎渡通人行,渐渐出公卿。”类似谣谚还有:“潮通泖,出阁老。”科举选官由于地位特殊,故弊端丛生,是明代吏治腐败的多发区。
景泰年间,庐陵罗崇岳举乡试第一,以诡籍斥还。后三年,大学士陈循之子陈瑛,少保、吏部尚书兼大学士王文俱之义子伦入试,皆不得举,有旨特赐举人,时人曰:“榜有姓名,还是学生。榜无名氏,京闱贡士。”[1]卷100
万历丙辰二月会试,沈同和以赵明阳为枪手参加考试,结果中第一名,赵明阳中第六名。复试之日,沈同和露馅,主考官大怒,于是发刑部讯问,并且廷杖。有明一代,会试没有第一,尚属首次。谚称:“火龙无首。”另有谣称:“丙辰会录,断么绝六。”
万历庚辰三月,廷试赐张懋修等及第出身,张敬修与申征前列,有谣称:“首甲幸有三人,云胡仅此二子。”张敬修为张居正长子,张懋修为张居正三子。万历皇帝以此来给当朝重臣赠送礼物,报答他们尽忠、尽职、尽责之功。
成化年间,礼部姚夔奏请增秀才数限制,京师谣称:“和尚普度,秀才拘数,礼部姚夔,颠覆国祚。”说的是和尚出家为僧不受限制,反而考秀才有限制,奏请限制秀才数的姚夔,是颠覆国运的罪魁祸首。
有关选官制度还有:“选官不用选文章,只要生来胡胖长。”说的是成化年间,六科选官用体貌长大而言语精确者,对相貌要求为第一要义。“广西巡抚,京香京绢”[3]卷11,说的是广西巡抚空缺,左辖欲知广西还没出京时,吏部推荐了九人担任广西巡抚,其中八人都是左辖。类似的谣谚还有:“欲京堂,须弹章。”《明史》卷235《王汝训传》载,陈与郊因受到王汝训、王明的弹劾,非但没有丢官罢职,反而升任为太常少卿,这种非正常升迁颇受时人的诟病。
3.暴露军队乱象
明代中叶吏治黑暗,国库日亏,大量士兵已成为国家的负担。士兵为了维持生计,纷纷掠夺百姓,即使与被称为流寇的农民起义军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谚称:“贼如梳,军如篦,士兵如剃。”[5]429军,指官军;士兵,指地主武装。同类谣谚还有:“土贼犹可,士兵杀我。”[5]330“强贼放火,官军抢火,贼来梳我,军来篦我。”“贼是木梳,兵是竹篦。”“盗来讨火,军来饭我。”明末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腐朽黑暗的明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杨嗣昌任统帅时,左良玉、贺人龙两支主力持观望态度,尤其左部专肆虐百姓;塞外降人猛如虎,为了邀功请赏,尾追义军不放。明军中出现了这首歌谣:“想杀我左镇,跑杀我猛镇。”这是一些只顾自己,不管百姓死活的兵痞们的话,他们想的是昔日左良玉统辖时,可以安闲不战,欺辱百姓;如今跟着猛如虎,跑断了腿,累死了人。“不畏官军,但畏粮屯。”说的是苗人叛乱时,自侍有千万山洞,据险可守,与官军打游击,官军来他们走,官军走他们来,只是担心官粮充足,长期围困。
4.揭露吏治腐败
明朝灭亡后,福王朱由崧在马士英、刘泽清、史可法等大臣的扶植下在南京称帝,年号“弘光”,建立了南明政权。南明政治腐败,吏治混乱,南明时谣“监纪多如羊,职方贱如狗”,此谣在不同典籍中形式稍有变化,如“职方贱如狗,都督满街走”,但反映的都是南明时期马士英专权卖官鬻爵导致朝政黑暗,预示着整个明代政权的终结。马士英因拥立福王有功,任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不久又加少傅兼太子太师,建极殿大学士,遂掌国政。当时赏罚颠倒,只要出得起贿赂钱,就可以买到官职。
三、明代谣谚对基层统治的关注
1.对“好官”的歌功颂德
受到歌功颂德的官吏,往往是因为他们在社会治安、断狱、治政、发展地方经济、为官廉洁等方面表现突出,为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才得到广大百姓的歌颂。具体来讲,大致可以划分为八类官员。
一是敢于忠言直谏者。在我国古代,言官往往对皇帝忠言直谏,明代亦是如此。“永乐纪纲,宣德李芳”,说的是宣德时刑科给事中李芳执法不挠,与权幸常抵牾,遭贬谪。当宣宗问左右大臣“李芳在‘哪里’”时,他们都沮丧不肯言。这则时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李芳这位忠言直谏者。正直的官员,虽然自己不是言官御史,却仗义执言,时人云:“御史在刑曹,黄门出后府。”[5]425刑部主事林俊因上疏弹劾中贵梁芳而下诏狱,他的耿直受到京师人民的传颂。除此之外,正面反映忠言直谏的谣谚还有:“左鼎手,练纲口。”“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楚有二金,台中铮铮。”这些谣谚分别赞颂了左鼎、陈纲、王恕、石金、戴金。
二是守法不阿者。永乐朝刑曹郎何滪持法不避权贵,京师为何滪语:“勿纵诞,避何铁面。”嘉靖朝兵部尚书刘自强,居官峻法,当一尚书向他嘱咐事情时,他怒曰:“贼吏敢尔耶。”并且用笔打其仆人。时人为之语曰:“尚书赃,与台僵,矫矫刘公洵自强。”类似谣谚还有:“吴公吴公,行李皆空,公道服人,私情不通。”
三是断狱清明,善于平冤理滞者。嘉靖年间,海瑞以刚直闻名,能断疑狱,将多年积压下来的案子办理得井井有条,民大受其惠。闽中人为海瑞谣:“耕肥田,不如告瘦状。”类似谣谚还有:“彼泥者泉,弗浚而复,赐我则福,凤之栖,其雏来仪,民俱是依。”这是山东、福建百姓赞扬吴山的谣谚。正德年间,安仁百姓为冼光语:“民无冤讼,有冼灯笼。讼无滞屈,有冼三日。”形容办案效率高的“鲁不解担”,讲的是成都太守鲁永青诀讼如流,当诉讼的百姓来时,他三下五除二就断狱清楚了。
四是致力于劝课农桑、发展地方经济者。温县百姓为沃墅歌:“田野辟,沃公力,衣食足,沃公育。”说的是洪武初温县县令沃墅开辟荒芜,栽桑养蚕,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济宁府人民对知府方克勤的颂歌:“孰罢我役?使君之力。孰活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民之父母。”洪武初济宁知府方克勤罢免了人民的劳役,又久旱得雨,老百姓唱出了颂歌。
五是为官清廉,治政突出,恩信大行,受到老百姓爱戴者。“旱为灾,周公祷之甘露来;水为患,周公祷之阴雨散。”周斌做江阴县令时有善政,人们为他作了这首善歌。类似谣谚还有,饶州民为陶安歌:“千里榛芜,侯来之初,万里耕辟。侯去之日,太守罗以礼,祈晴得晴,祈雨得雨。”蒲江百姓为安郁谣:“安从周,积柴楼;感天雨,民有秋;昔无衣,今有裘。”巩昌百姓为戴浩歌:“郡侯守边,惠政无前。我行我道,荡荡便便。”大理百姓歌颂蒋云汉:“不畏公瞂,但畏公唾。”说的是成化年间大理知府蒋云汉操守廉约,每次听讼断案,先用肺腑之言感动诉讼者,将过错归于自己,然后才剖析断狱,百姓因此感动地作了此谣。果州百姓为史谦歌:“使君来何晚,昔日无储今有饭。”
六是对社会治安有突出贡献,长于吏治者。“才宽断朱英”,说的是西安太守才宽有治才,过客在一家酒店丢失了银子赶快向才宽报告,才宽看见飞鹰,又看见蜘蛛跌到了案下,说:“店中一定有姓朱名英的盗贼,结果抓到了朱英,果然索回了遗失的银子,百姓都很惊奇。“彼恶人兮虎翼而飞,恶人既杀兮公瘠我肥。”说的是兴化太守孙玺以法杀恶人土豪徐恩,百姓为他作了这首谣。“不发一矢,贼乃尽死。不荷厥戈,贼死实多。”说的是徐暹以计平叛混天王。“山有虎,邑有胡,无捋其须。”说的是顺德多盗贼,知府胡友信惧民轻法,一旦捕获盗贼,即严刑峻法,闻者震惊不已。
七是颂扬孝子。在我国古代,通常以孝治天下。“求忠臣,须孝子,鋢为谁,文文起。”说的是文震孟天性孝顺,与人友善,点翰林,没过几年,罢官居家。“万孝子,知生死。”说的是南京刑部侍郎主事万衣频频梦见其父,心静不下来,请假回家探亲,到家九天后,父亲去世了,百姓为万衣作了此谣。
八是颂扬太祖朱元璋皇后马氏。“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怀德难忘,于万斯年。皆毙下泉,悠悠苍天。”马皇后对宫人很厚道,她平时勤于内治,教诲宫人,常为宫人开脱罪责,妃嫔有子,待遇优厚,因此深受宫人的爱戴。
2.对贪官污吏的讽刺挖苦
公元1367年,朱元璋攻占苏州,黄敬夫、李彦文、叶德新、张士信四人被诛。民谣讽刺张士诚的丞相张士信:“丞相做事业,专靠黄蔡叶。一朝西风起,干瘪。”夺门之变后,石亨因拥立有功,专权纳贿,被石亨引用升为侍郎的朱诠龙结党营私,广纳重贿。时人为朱诠龙语:“朱三千,龙八百。”刽子手陈金征苗失计,浔州人讽刺他:“永通不通,来葬江中,谁其作者,噫,陈公。”讽刺嘉靖朝首辅严嵩父子:“大丞相,小丞相。”谣谚反映了老百姓对严嵩父子的愤恨:“可笑严介溪,金银山如积。刀锯信手施,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此时父子两阁老,他日一家尽囚狱。”上梁不正下梁歪,形容严嵩门生的谣谚“文武管家”,说的是文选郎万肕、职方郎方祥在严嵩的指使下卖官鬻爵。遇事推诿的松江太守赵豫,谣谚称其“松江太守明日来”。“官要起,问三李”,说的是明代末年,政治黑暗,宦官魏忠贤专政,阉党李恒貌、李鲁生、李藩三人,接受贿赂,为人请托,每日奔走于兵部、吏部之间,所以民间有此时语。意思是说:官职能不能起复,只要问问“三李”就可以了。“大儿田尔耕”讽刺阿谀奉承魏忠贤的兵部尚书田尔耕。宦官本无子,田尔耕的卑鄙行径跃然纸上,为人不齿。
明朝初年,长江边的岸堤时常崩溃。有人说岸堤下有猪婆龙在作怪,但担心犯朱姓的忌讳,对上只说有鼋。朱元璋厌恶鼋与元同音,命令捕杀鼋一个不留。“壁虎壁虎,你好吃苦;癞鼋癞鼋,何不称冤。”反映了朝廷的愚蠢行为。官吏本是代表天子君临下民,征收赋税,以供国需是正当的,但官员们往往借此搜刮地方,中饱私囊,出现了“灭门刺史,破家县令”。而“太守摸鱼,六房晒网,外郎作,太守拽罾”说的是太守莫愚巧于取贿,外郎叶秦有廉操,但对属下管理不严。“知县是扫帚,太守是畚斗,布政是叉口袋,都将去京里抖。”讽刺了不为民做主,只是为朝廷效命的地方官。讽刺畏怯胆小的平江伯陈睿:“平江不饮热酒,怕火筛。”宣德皇帝朱瞻基喜好斗蟋蟀,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献上千筐蟋蟀。苏州民为蟋蟀语:“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这是讽刺皇帝的。讽刺大臣的谣谚:“隋堤萤火坠,县官放蝴蝶。”[6]卷10说的是崇祯朝扬州知府如皋,喜好养蝴蝶。若百姓有罪应当遭鞭笞,只要进献蝴蝶就可免罪。如皋收集上千只蝴蝶时,宴饮宾客,并以放飞蝴蝶为乐。
明代中叶,吏治腐败,景泰初及弘治末时人语:“满朝皆少保,一部两尚书,翰林十学士,礼部四尚书。”揭露了官场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状况。明宪宗在位时重用宦官佞臣,政治黑暗,民谣曰:“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阁臣刘吉、万安、刘繩等人,都没有起到阁臣的作用。譬如,大学士徐珙做官的要诀就是:“循智保身,审时致位。”明成祖朱棣将都城定于北京,当时有人形容京师:“天无时不风,地无时不尘,物无所不有,人无所不为。”京师人来人往,鱼龙混杂,可谓应有尽有,“阉竖多于缙绅,妇女多于男子,娼妓多于良家,乞丐多于商贾。人间不美之俗,不良之辈,京师皆有,不如是不足为京师。”崇祯时京师盛行“改个号,娶个小”,意为改个名号,娶个妾。由于在以人治为主要特征之一的明代社会,官员尤其是地方官员的行为影响百姓生活甚巨,所以他们的行为是老百姓关注的一个重要焦点。
四、明代谣谚对农民起义的反映
1.揭示了农民起义的原因
明代后期,政治黑暗,明神宗朱翊钧恣意挥霍,大兴土木,吕坤在陈疏中提到了当时人民徭役驱使的苦难:“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四川百姓入山伐木,去时一千人,出山时只剩下五百人,说明了徭役之害,是人民的血泪控诉。“无钱拣故纸”,说的是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挥霍浪费,国库空虚,大臣们在廷议中劝他从节俭入手,缓解财政上的困难。这当然不是朱厚照所爱听的。阉党焦芳投其所好,引此谚讨好皇帝。故纸,这里指旧时的文书契约,即将过去制定的田租、契据等文书找出来,查清隐匿,增加税收。反映赋税增加的“天上鬼叫,城中放纸炮。不知因甚来,朝廷要纳钞”。矿监、税使的横征暴敛,引起了城镇工商业经营者和手工业雇工及一般市民的不满和反抗。“千人奋挺出,万人夹道看,斩尔木,揭尔竿,随我来,杀税官。”万历二十九年,南直隶苏州爆发了反对宦官孙隆的斗争,这则《税官谣》真实地反映了这场斗争的壮观场面。“湖船底漏,司厨刀砙,梨园饿瘦,上瓦下瓦,抱?远走。”说的是崇祯辛巳,杭州城大旱,富贵人家近一半吃粥,有的食蚕豆充饥,穷苦百姓只能吃榆树皮等。“将钱买田,不如穷汉日安眠,有田应门户,无田成祸门。”在中古社会,本来有钱的商家往往置办田产房屋,但由于明中叶起赋役沉重,置田就不合算了。类似谣谚还有:“若要柴米强,先杀董其昌。”
2.反映了农民起义的需求
明朝末年,自然灾害严重,农民生活极其困难,到处是天灾,到处是病魔和瘟疫的威胁。陕北一带,本来地瘠民贫,加上天灾人祸,饥饿难忍的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相聚为盗,走上造反的道路。明崇祯元年,陕西连年大旱,陕北农民王佳胤、高迎祥等纷纷起义,次年李自成也加入高迎祥的义军,其势渐大。此时,曹文诏以功由参将擢为延绥东路副总兵,明代地主豪绅称赞曹文诏:“军中有一曹,西贼闻之心胆摇。”曹文诏虽然厉害,可腐朽的明王朝已经病入膏肓,根本不是农民军的对手:“一匹马,走天下,骑马谁,大耳儿。”说的是李自成,匹马横行天下,一人坐拥中原。李自成建大顺政权称天子后,时谣暗示他可以马上得天下,却不可以马上治天下,最终要失败:“自成割据非天子,马上登台未许年。”在李自成起义过程中,李岩使小孩子为闯王歌:“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迎闯王,管教大小齐欢悦。”“迎闯王,不纳粮。”“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此谣虽有李自成人为造谣的极大可能,但此谣之流传、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明王朝的不满,暗示着大明江山的终结,同时又真实地反映了明末大起义中,广大穷苦人民对自己领袖李自成的热烈拥戴和发自内心的激情,渴望早日从沉重的租税与劳役下解放出来。
3.反映了张献忠农民军的功过
“柳林生,柳林生。”说的是数千官兵被张献忠农民军逼到柳林下待死时,张却未进攻,使数千官兵获生。“随州纸城,变作铁城”,说的是张献忠进攻随州城时,王焘亲自上战场,斩杀农民军千余人,于是城越守越坚固。张献忠起义军驰骋万里,将官军拖得狼狈不堪,当时有人讥讽到:“前有邵(捷春)巡抚,常来团转武;后有廖(大亨)参军,不战随我行;好个杨(嗣昌)阁部,离我三天路。”谣谚也反映了农民军的内斗,如张献忠攻克成都时,街巷俚语:“张家长,李家短。”说的是张献忠与李自成不肯合作,反映了狭隘的小农意识。
综上所述,明代谣谚是明代社会政治生态的一面镜子,所反映的内容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从社会重大历史事件到一般的民情风俗,从时代风貌到个别历史人物的活动,从社会生活表层到人们的内心世界,可谓无所不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层次的社会背景,一幅多方位的立体的历史画卷,能够较真实、较自然、较客观地反映明代社会当时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参考文献:
[1]〔清〕杜文澜.古谣谚[M].北京:中华书局,1958:3.
[2]〔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明〕张嗣修,张懋修.张太岳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6.
[4]〔清〕朱彝尊.明诗综[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尚恒元,彭善俊.二十五史谣谚通检[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
[6]〔明〕沈德符.野获编[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刘成贺)
Research on the Folk Proverbs of Mi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Ecology
WANG Yun-tao
(School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Zho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44,China)
Abstract:Folk proverbs of Ming Dynasty in the contents are categorized into four:national events of politics,official administration,basic ruling and peasant rebellions.It is normally believed that Ming folk proverbs take the real social life as the writing materials and use the homophonic,pun,metonymy,metaphor,parallelism and dual as writing style to reflect the social phenomena.It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for studying the Ming society.Meanwhile,it has vital historical value.
Key words:politial ecology;Ming Dynasty;folk proverbs
作者简介:王运涛(1977—),男,河南开封人,硕士,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西北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5-08-07
文章编号:1008-3715(2015)05-0081-05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I207.78
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5.05.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