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脉络学说论治突发性聋
2015-01-21魏林江李峥李群真贾保岗
魏林江李峥李群真贾保岗
从脉络学说论治突发性聋
魏林江1李峥1李群真1贾保岗1
近年来,突发性聋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病因与病毒感染、内淋巴积水和耳蜗循环功能障碍等诸多因素有关[1]。以上几种病因可能都在突发性聋发病过程中起作用,很难将其中之一孤立,所以突发性聋没有确切的治疗方案,主要是根据所推测的病因进行治疗,缺乏针对性。目前西医治疗不外乎高压氧、血管扩张剂、营养神经剂、能量合剂等,但疗效不确定,中药、针灸等祖国传统医学手段以显著的疗效得到医学界的泛认可[2]。本文从脉络学说探讨突发性聋的病因病机以及辨证治疗,以期为该病诊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1 古代医家对突发性聋的认识
突发性聋属中医学“暴聋、卒聋、风聋、厥聋”的范畴,传统中医理论认为突发性聋的病因病机有:
1.1 外邪侵袭
《景岳全书》“邪闭者,因风寒外感,乱其营卫也,解其邪而闭自开也。”《诸病源候论》“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痞塞不宣,故为风聋。”由于邪入耳窍,清空之窍遭受蒙蔽,气机失调,气滞血瘀,使耳窍失去“清能感应、空可纳音”的功能而致耳聋。
1.2 痰火壅结耳窍
《医学入门》卷四说:“痰火,因高粱胃热上升,两耳蝉鸣,热郁,甚则气闭渐聋。”《明医杂著》:“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为鸣,郁甚则壅闭矣”。过食醇酒厚味,脾胃受伤,痰浊内生;或脏腑积热,郁久化火,痰火互结,上壅清窍,导致耳聋。
1.3 肝火上扰
《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素体肝阳偏旺,或因暴怒伤肝,怒则气上,升发太过,上扰清窍导致耳聋。
1.4 脾胃虚弱
《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医贯》卷五:脾气虚弱,清阳不升,浊阴上干则耳窍失养,功能失司,导致耳聋。至于阳虚者,亦有耳聋。经曰:清阳出上窍。胃气者,清气元气春升之气也,同出异名也,今人饮食劳倦脾胃之气一虚,不能上升而下流于肾肝,故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名,邪害空窍,令人耳目不明,此阳虚耳聋,须用东垣补中益气汤主之。
1.5 肾精亏损
《灵枢.脉度》篇:“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灵枢.决气》:“精脱者,耳聋。”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亏虚则髓海失养,故头晕耳鸣耳聋。
总之突发性聋病理机制主要是①气机失调或脏腑虚损引起,病机为气滞血瘀,气虚血瘀,久病入络,内耳供血障碍。②肝火上逆,耳窍壅闭;肝郁不舒,心脾两虚;阳气虚弱,气滞血瘀。③外感风寒,肺气不足,宣发失常,耳窍失聪。病机不外邪、火、痰、瘀,且瘀滞贯穿整个病程当中,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引起耳窍闭阻或失养。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1 突聋的病因
现代医学认为突发性聋的病因不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3,4]:①内耳供血障碍:迷路动脉为末梢动脉,无侧支循环,常有解剖变异。②血液流变学的异常、血栓形成或栓塞。③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疾病。④劳累、情绪剧烈波动易诱发。⑤病毒感染: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由于突发性聋病因不明,目前每种理论都可以解释部分突聋的发病机理,但是没有一种理论可以解释所有的病例。突发性聋的发病机制虽不明确,但医学界普遍认可的是: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引起微循环紊乱是突发性聋最主要病因。
2.2 内耳血管解剖
内耳是耳部重要器官,具有平衡、感音和传音功能,内耳血供主要来自迷路动脉,是基底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的分支。从迷路动脉分出耳蜗总动脉和前庭前动脉。耳蜗总动脉分出耳蜗主动脉和前庭耳蜗动脉,前庭耳蜗动脉再分出前庭后动脉和耳蜗支。耳蜗总动脉分出耳蜗主动脉成放射状分布到内耳各部位,血管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区域性,相互间缺少侧支循环,内径仅200μm,一旦发生阻塞,毛细胞极易受损害。耳蜗小动脉分叉和拐弯处血流易存在涡流,血流路径较长,易发生血流瘀滞,也易导致内耳的缺血缺氧,从而发病。
由于内耳血管分支较细和较多,所以一旦内耳血管痉挛和堵塞非常容易导致突聋的发生。现代研究证实内耳血管有其特点[5],主要有①内耳血供特殊-类似内囊,分支与主干管径之比小。②动脉分支后到达耳蜗前庭器官之前都要经过螺旋状弯曲。③供应内耳的血管为终末支,并且内耳的没有侧枝循环。④耳蜗对血供变化非常敏感缺氧60s后耳蜗CM和AP就消失。⑤突发性聋和冠心病的部分危险因素重叠。
2.3 突聋病理
2.3.1 粘附分子的表达异常
耳蜗动脉系统来自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浆中粘附分子的高表达促进血管上皮与粒细胞的粘附,引起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研究发现[6]与正常人对比,突发性聋患者血浆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明显增高。
2.3.2 血液流变学的异常
内耳的血液供应来自迷路动脉,从解剖分析该动脉是供应内耳血液的唯一动脉;影响内耳的迷路动脉除受植物神经系统及局部调控机制的影响外,也受血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近年研究结果表明[7],突发性聋与血液流变学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听力损失程度的加重,血液流变学异常更为明显,易引起耳蜗局部组织血流减慢或瘀滞,容易形成微血栓,引起微循环障碍,出现听力下降或伴耳鸣。郑素华等[8]发现突聋患者血管痉挛、血流障碍、血液呈易凝状态,认为螺旋动脉或血管微循环的障碍、微血栓的形成、血液凝滞是造成突聋的主要原因,并把改善内耳微循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
3 脉络学说指导下的突发性聋的病机探讨
耳者宗脉之所聚,宗脉是血液聚集的地方,十二经脉均与耳有直接联系。其中经脉循行于耳者有手足少阳、太阳、阳明、手厥阴等七条经脉。有络脉循耳的八条经脉是手足少阴、太阴、阳明,足厥阴、足少阳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医学心悟》:“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皆络于耳。”张志聪说:“手阳明之络,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证治准绳》引王太仆曰“手太阴之脉,其络会与耳中。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是以耳聋也。”
脉络学说认为,脉络为从血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网状分布、遍布全身的中下层形体组织,承载着血脉运行血液的功能,将在血脉中线性运行的血液通过网状分布的脉络系统渗灌弥散到脏腑组织,从而发挥“血主濡之”的生理功能。现代医家对瘀血与暴聋的关系甚为重视,认为无论是热壅血瘀、气滞血瘀、痰瘀互结,还是气虚血瘀、血虚血瘀、阳虚血瘀,最终均可导致耳窍脉络不通、气血凝滞、耳窍失用而发生突聋。《证治准绳》说:“暴聋之病,多因经脉欲行而未通”。《医林改错》载:“两耳通脑,听之声归于脑……耳窍通脑之通路中,若有阻滞,故耳实聋。”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耳孔内小管通脑,管外有瘀血,靠挤管闭,故耳聋晚服此方(通窍活血汤),早服通气散,一日两付,三二十年耳聋可愈。”故王氏主张进服通窍活血汤。《医学准绳六要》“治气闭耳聋所用通气散,以茴香、木香、延胡索、石菖蒲、川芎行气活血通窍,人参、甘草、陈皮僵蚕健脾益气,除痰通络。两方药物不同,但总以行气活血通窍为宗旨。”《张氏医通·七窍门·耳》:“在十二经脉中,除足太阳、手厥阴外,其余十经脉络,皆入于耳中,古凡一经一络,有虚实之气入于耳中者,皆足以乱主窍之精明而兼至聋聵。”
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的病理状态。络病学说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规律的应用理论。基于血脉、脉络与西医学血管解剖形态学的同一性,脉络学说将发生在动静脉中的多种血管疾病统称为“脉络-血管系统病”。突发性聋的根本原(病)因在于气血(功能)失常,耳部脉络不通,气滞血瘀是突聋发生的中心环节,而且贯穿于突发性聋的始终,属于脉络-血管病。突聋之病主要由于经脉气血的瘀滞,符合络病易滞易瘀、易入难出的病机特点,其病机变化为络脉瘀阻。由于气滞血行不利,气血津液输布障碍,血滞为瘀,脉络瘀阻引起“脉络-血管系统”血运受阻,耳脉络瘀阻,内耳供血供气不足,听神经、毛细胞受损,最终致听力下降、耳鸣、眩晕的发生。因此治疗突发性聋当以活血化瘀、通络开窍为治疗法则。
4 通心络胶囊方药组成、药解及治疗突聋的探讨
通心络胶囊为“脉络-血管系统病”代表方药。和现代医学对突发性聋的病因的论述“耳蜗循环功能障碍”有相同之处。通心络胶囊为当代通络治疗代表方剂,临床用于冠心病和中风[9],其病机分别为络气虚滞,血瘀脉阻,络脉绌急,和气虚血淤络阻。临床中许多突发性聋患者的病机和冠心病以及中风的病机相同。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理论,对于辨证为气虚、气滞血淤型突聋患者可以服用通心络胶囊治疗,无疑扩大了通心络胶囊的治疗范围,丰富了祖国传统医学。通心络由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蜈蚣、蝉蜕、赤芍、降香、冰片、酸枣仁等药物组成。其功用为益气活血通络。方中以人参为君,补益络气,气旺而血运有力,络脉畅通。水蛭化瘀通络,全蝎搜风通络共为臣药。土鳖虫活血通络,蜈蚣搜风解痉,蝉蜕息风止痉,佐全蝎搜风解痉以止络脉之绌急,赤芍凉血散血,并制人参之温,降香、冰片芳香,引诸药入络通窍为使药。全方具有益心气,扶正固本,活血通络,搜风解痉祛邪,气旺血行畅通耳窍。
在突发性聋的药物治疗中,中草药的治疗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一些中药具有扩张血管和抗凝、降纤等多重作用,其疗效常优于单纯的血管扩张剂[2]。多项研究[10]表明通心络胶囊能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含量,其作用可能与血管内皮保护有关。气虚血瘀型突发性聋患者口服通心络胶囊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含量变化是今后进一步研究方向。
现代药理研究[11]通心络胶囊主要作用于血管病变不同病理环节,通过降脂抗凝,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作用,改善血液的脓黏凝聚状态,缓解血管痉挛,明显保护缺血再灌注后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改善内耳微循环,促进内耳听神经及毛细胞功能恢复,提高听力。现代药理研究[12]证实,水蛭具有降低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蜈蚣、全蝎可抑制血管中枢,扩张血管,阻止凝血酶对纤维蛋白的激活作用,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血栓形成。人参能纠正缺血心肌代谢,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耗氧量,抑制氧自由基产生。
总之,突发性聋的病因不明,致病因素很多,内耳缺血、缺氧损害是本病的病理基础,它的治疗是多方面的和综合性的,目前治疗方案尚未统一,各种研究结果报道疗效不尽相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突发性聋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这对突聋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我们耳鼻咽喉科医务工作者感到了强烈的紧迫感。
1 丁怡冰.突发性耳聋研究新进展.职业与健康,2007,23(18):1653-1654.
2 丁文英.突发性耳聋的中西医治疗现状.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8,2(124):45-46.
3 刘延.梅尼埃病和突发性聋诊断的若干问题.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32(2):124
4 季念英.突发性耳聋的病因研究进展.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6,29(3):87-89.
5 杨仕明.中国突发性聋多中心研究进展.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2007年.
6 努尔比亚·米尔扎木.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与突发性耳聋.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5): 544-547.
7 Quaranta N,RamuniA,Briscia R,et al.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 and 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 in sudden hearing Loss.Otol Neurotol,2008,29 (4):470-474.
8 郑素华,蒋锐明,范敏.突发性耳聋患者的血流变学改变.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97,14(1):11-14.
9 潘力,梁松.通心络胶囊临床应用进展.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4):1591-1593.
10 叶达华,谢艺琴.通心络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的影响.疑难病杂志,2007,6 (1):4-6.
11 吴以岭.络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79-180.
12 吴以岭,主编.络病理论科学求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35.
(收稿:2014-07-07)
10.3969/j.issn.1007-4856.2015.01.028
1 河北以岭医院耳鼻咽喉科(石家庄,050091)
魏林江,副主任医师.Email:weilinjiang200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