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脏骤停患者早期复苏的效果观察

2015-01-21雷作梅

关键词:电子版插管成功率

雷作梅

(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云南 文山 663000)

心脏骤停患者早期复苏的效果观察

雷作梅

(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云南文山663000)

目的 探讨早期复苏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抢救时间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在心脏骤停8 min后实行抢救与复苏,研究组患者在8 min内实行抢救与复苏,抢救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 抢救结束后,研究组患者心脏复苏13例,抢救成功率为37.14%;对照组患者心脏复苏2例,抢救成功率为5.71%。研究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复苏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及存活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心脏骤停;抢救干预;心脏按压;效果

心脏骤停是临床医学上常见的一种现象,心脏的射血功能在短时间内骤然停止、心音与脉搏消失为患者的主要表现,如患者在短时间内未得到有效的抢救与治疗,则死亡率非常大[1]。到目前为止,心肺复苏是治疗心脏骤停最有效的方式。本文对我院心脏骤停患者70例进行研究,对其中35例患者采用了早期复苏的抢救方式,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经临床诊断确诊。根据抢救时间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4.3±8.5)岁;猝死9例,脑外伤7例,中毒6例。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55.7±9.2)岁;猝死9例,脑外伤7例,中毒6例。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器质性病变的患者;(2)恶性肿瘤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1)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神志突然性的丧失(无任何预兆),并且在外界的刺激下无任何反应;(2)股动脉及颈动脉均停止跳动;(3)瞳孔放大;(4)呼吸停止。以上几点中,只要符合两点就可确诊为心脏骤停。

1.3 方法

研究组患者在其心脏骤停8 min内开始进行抢救;对照组患者则在其心脏骤停8 min后开始进行系统性的抢救。具体的抢救措施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让患者平躺于治疗床上,将其呼吸道内、口腔内及咽部内的分泌物完全清除。(2)及时为患者进行胸外按压等,与此同时准备好各项抢救工具(如呼吸机、除颤器以及吸引机等)及药物(肾上腺素与阿托品)等。(3)及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注射升压药,使患者血压上升,另外还需向患者注射其他抢救药物。(4)对于出现心室颤动的患者,可对其进行电击治疗。(5)抢救成功后,立即将患者送入重症监护室进行监测,对其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向医生报告并处理,在患者苏醒前做好基本的应急工作,防止出现任何意外情况。

1.4 观察项目及判断标准

对两组患者抢救的成功率进行比较。心脏复苏的判断标准:(1)心跳及呼吸均得到恢复;(2)收缩压>90 mmHg,并且维持时间超过1 h;(3)经心电图检查后,窦性心律及交界区房性心率均显示正常。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抢救后,研究组患者心脏复苏13例,抢救成功率为37.14%;对照组患者心脏复苏2例,抢救成功率为5.71%。研究组患者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心脏骤停又称为“猝死”,患者一般会出现意识消失,心跳、心音消失,呼吸停止,瞳孔放大,大动脉搏动停止等临床症状。在临床上心脏骤停预示着死亡,但并不代表真正的死亡[2]。由于身体的代谢并没有完全停止,人体的细胞仍有微弱的生命力,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抢救,仍然有存活的希望。

根据国外相关的文献报道,早期的气管插管与抢救的成功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院的急诊科十分重视早期的气管插管,插管技术及时机是每一个急诊科医生必须掌握的。在送往医院抢救前[3],我院采用喉罩气道技术,在医院抢救时和转到急诊科的患者使用气管插管技术。因为喉罩气道术安全性高,急诊科的医生很容易在短时间的培训后掌握这项技术,特别是在送往医院抢救前,患者的处境具有不确定因素,采用喉罩气道术既不会影响到心脏的按压[4],同时又能提高成功性。抢救心脏突发停止并发生室颤的患者必要的手段之一是使用电击除颤,当医生在做心肺复苏时,电击心跳很难恢复的患者,在此后再按压心脏,结果会比单纯的心脏按压更有效果。抢救结束后,研究组患者心脏复苏13例,抢救成功率为37.14%;对照组患者心脏复苏2例,抢救成功率为5.71%。研究组患者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出现心脏骤停,院方必须立即启动其亲属等人员对其进行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等一系列的紧急治疗[5],也可理解为院外治疗;同时需及时将患者送入医院进行系统性抢救;其次医务人员胸外(心脏)按压必须做到有力且快速,对于出现心室颤动的患者,尽早进行电击治疗,气管插管与药物的输送需及时,争取最大限度的提高抢救成功率。

综上所述,采用早期复苏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1] 周晓宏,徐 晓,程 缙,等.心脏骤停患者早期复苏的临床效果观察[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2,27(3):275-277.

[2] 陈启明,张 信,曹恒昌,等.早期复苏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效果观察研究[J].中外医疗,2013,32(27):93-94.

[3] 姜志安,秦淑辉,丁 研,等.早期气管插管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02,22(8):488-489.

[4] 侯存玉.46例心脏骤停病例心肺复苏的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0,05(25):121.

[5] 巩玉刚.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07):136-138.

本文编辑:李淑雁

致作者及读者的一封信

经新闻出版总署行政审批同意(各刊均有书面批件),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从2013年起陆续创办了4种原创的以CD-ROM和DVD-ROM为载体的连续型电子出版物,形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电子版系列杂志。该电子版系列杂志均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管、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主办、出版,是一组原创版权,应用文字、表格、图像、音频、视频、动画及幻灯所组成的多媒体连续型电子期刊。

该电子版多媒体杂志虽与传统纸质期刊一样具有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即ISSN号和CN号,但由于载体不同,电子版多媒体杂志属于“连续型电子期刊”,所以,在期刊查询时,依次进入“办事服务”→“便民查询”→“新闻出版机构查询”→“连续型电子期刊”中输入一项或多项期刊对应信息可以检索到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电子版系列杂志。

作者、读者如有需要可按上述路径查询,特此说明。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系列杂志办公室

二〇一四年十月二十日

R541.7

B

ISSN.2095-6681.2015.21.126.02

猜你喜欢

电子版插管成功率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宣教绘本(电子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宣教绘本(电子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宣教绘本(电子版)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血清白蛋白和膈肌移动度与二次插管的相互关系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作文成功之路》电子版行销海内外 进驻党政部门、高等学府、图书馆
急诊内科危重患者气管插管时机与方法分析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