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治疗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2015-01-21任丽平
任丽平
中国.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工人医院)心理科 300020
团体心理治疗(Group Psychotherapy)是将面临困扰的多个当事人集中起来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团体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从而发展良好适应能力的助人及自助过程。团体心理治疗是一面镜子,照人照己,根据当事人问题及症状的相似性组成小组,通过团体练习,参加者就共有的心理问题、症状、病情及发展性课题,进行讨论,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彼此启发,支持鼓励,使成员观察、分析和了解自己及他人的心理行为反应,从而深化认识自我及他人,促进人格成长。成员在信任、温暖、支持的团体情境中,一方面可以获得共情,提高改变自我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另一方面可以分享经验,共同成长。通常情况下,团体治疗由1~2 位专职的经过系统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培训的心理治疗师主持、带领与实施,治疗对象少则3~5人,多则十几人到几十人。每次治疗60~90min,每周1 次,共几次或十几次。它既能增加治疗人数,又能节省治疗时间和人力、物力,还能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提高治疗效果。团体心理治疗将教育和游戏活动相结合,集治疗性、知识性、娱乐性、情感性、体验性于一体,趣味性强,患者容易接受。在设置上具有相对的封闭性、稳定性及安全性等特征。这种治疗形式已被各国心理治疗师采用,相比欧美、日本及港台地区,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本文就近年来团体心理治疗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团体心理治疗的步骤[1]
1.1 团体准备阶段
治疗师与每位患者(当事人)进行个别访谈(1~1.5h)。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负性情绪、症状、病情及相关信息,并对患者的负性情绪、症状及病情表示理解,向患者讲解团体心理治疗的作用,确定患者是否愿意参加团体心理治疗。
1.2 团体初创阶段
主要是建立关系,营造氛围,让团体成员获得安全感。治疗师介绍团体心理治疗的目的、性质及过程,让团体成员相互认识,相互熟悉,增进了解。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安全、信任的关系,营造相互合作的团体文化氛围,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
1.3 团体过渡阶段
主要是面对负性情绪、症状及疾病,探索并解决自己的问题。通过手语操、解千千结、相亲相爱一家人等活动进一步建立相互理解、信任、真诚、支持和开放的团体氛围,提高团体的凝聚力和参与度,鼓励成员探索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与行为,逐渐开放自我。通过彼此的反馈和对自己真实感受的关注,患者开始对自己过去负面情绪、内心冲突、缺点弱点、适应不良的人际模式和非理性的认知有所意识、内省及觉察,同时检测自己的负性情绪、症状及疾病的程度。了解自己和他人,接纳自己和他人。团体成员彼此尊重、互动,在团体中学习既做求助者,也做助人者。治疗师帮助患者对其表露出的非理性认知和非适应性行为进行分析及纠正,鼓励患者朝着团体目标和个人目标做出有益的改变。
1.4 团体工作阶段
主要是面对问题、症状及疾病,利用团体解决自己的问题,促进成长。这一阶段采取的团体活动形式和方法因治疗目的、问题症状、疾病类型、对象的不同而不同。有的团体主要采取讲座、讨论、写体会、写日记等形式,有的团体采用自由讨论,有的团体主要采用行为训练、角色扮演等方法。通过自我价值的探索、原生家庭突出重围及音乐治疗(冥想大海和海鸥)等活动,帮助患者倾听相互的问题和困境,相互提供解决的方法;正确认识自己的负性情绪、症状及疾病,并进一步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及诱因,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学会管理情绪,树立信心,促进自我及团体成员成长。
1.5 团体结束阶段
回顾团体治疗的过程,交流评估成效,让团体成员表达感受、分享感受、总结心得与收获,整理归纳在团体中学到的东西,学习管理和处理负性情绪,肯定成员的改变与成长。团体治疗结束时互赠祝福卡。播放音乐:朋友、感恩的心、明天会更好等。将团体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使改变与成长继续,充满信心地去面对生活。
2 团体心理治疗的临床应用
2.1 焦虑症
彭万秀[2]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住院焦虑症患者的疗效及主要的疗效因素。结果显示,通过团体治疗,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躯体不适、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团体中建立安全、信任的关系,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帮助患者认识焦虑症的本质及易患因素、促发因素、维持因素。对成员们表露出的非理性认知进行分析、挑战和质疑。启发引导帮助团体成员正确对待疾病,改变错误认知,学会管理情绪,促进自我成长。团体心理治疗创设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环境,成员在充满温暖、信任、安全的环境中通过观察学习,学会应对,相互鼓励,增强自信,从而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2.2 强迫症
连楠,李幼辉,宋学勤等[3]探讨对强迫症患者进行团体心理治疗的效果。结果显示,对强迫症患者辅以团体心理治疗,有助于强迫症状缓解及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在这个同质性团体中,发现彼此都有着类似的强迫症状、人际困扰,这种共同性使彼此间更加的接纳和认同,也更愿意在团体中敞开心扉,坦露与分享自己的深层问题和负性情绪,而这本身就有重要的治疗性意义。通过成员间的沟通交流、情感互动,加之治疗师适时运用解释、澄清、引导性沟通等技术,使患者逐渐觉察到自己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和不良的认知模式,并有了改变的动机和目标,学会积极有效的应对问题。部分成员的改变可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其他成员可通过观察模仿和人际学习达成自己的改变,并将团体治疗时的改变扩展迁移到现实生活之中。
2.3 抑郁症
饶顺曾等[4]研究发现,团体人际心理治疗能够改善产后抑郁症的抑郁症状。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提高产后抑郁症患者解决具体人际问题的能力及外在行为的改变或角色转换而缓解抑郁症状。
个体在同质性团体的温暖安全氛围下,认识和改变不良的人际模式,提高人际交往技巧与解决人际问题的能力,为抑郁症患者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支持。患者在团体中能适当地表露自己,逐渐展现本来的自己,表达抒泄释放自己内心隐抑的情绪,获得归属感,与他人分担自己的痛苦分享自己的快乐。也更愿意表达自我,探索自我,并增加他人对自身的接纳程度,提高自尊和自信水平,从而激发成员自我改变的愿望。患者在团体游戏中体验助人与被助的感受,助人是快乐之本,受助是成长之源。每一个成员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会发觉自己很重要,感到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现实生活是有乐趣的,团体中的互惠互利互助多赢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体验。认知理论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一些认知上的误区,如对生活经历消极的扭曲体验,消极的自我评价。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团体心理治疗是一个人际学习的微型社会系统。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通过对生活的意义、人生观、价值观等的经验交流,拓宽思路,互帮互助,得到启发,寻找生活的意义,形成对疾病的正确理解,改变不良的认知模式及某些人格缺陷。然后用积极想法和更为现实的认知来取代之。治疗师及时给予鼓励,使患者的积极情绪和正性认知不断得到强化,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感受。
2.4 精神分裂症
严叶良[5]研究发现,团体心理治疗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程度明显降低,记忆、学习、思维能力、对事物及未知状况的判断、预测能力、归纳能力等显著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4 周各量表评分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团体心理治疗能有效减轻患者的心理障碍,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对其回归社会将有积极意义。
季锦毅,张毅蓉[6]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这一同质性团体进行治疗,团体成员具有类似的患病经历、情感体验及社会问题,这就使得成员敢于适当的自我表露,减少心理防卫,增强共同面对的信心。通过讲课联系实际自我分析,把忽略的心理潜能挖掘出来,增进人际交流,培养社会意识,恢复生活信心,提高患者的生存、竞争能力。
郭平等[7]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疗效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提示团体心理治疗在缓解精神症状,减轻心理压力,克服消极情绪,获得信心和希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更能唤起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治疗依从性,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
2.5 进食障碍
钱英[8]等探讨住院进食障碍开放式团体治疗的疗效和起效因素。发现住院进食障碍患者开放式团体治疗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核心症状及伴随症状,还能改善患者的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促进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这种疗效,主要是通过给患者提供知识支持、情感支持、降低阻抗、激发治疗动机来实现的。团体心理治疗具有强大的建设性力量,这种力量包括:灌注希望、增强力量、协助宣泄情绪、传递疾病知识及促进人际沟通等。
2.6 慢性疼痛
成晓洁等[9]评价团体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慢性疼痛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团体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可改善疼痛患者的精神状态以及对疼痛的适应能力。
2.7 提高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
周素芝等[10]评价因危机事件出现情绪交互感染学生应用团体心理干预技术前后的效果。结果显示,团体心理治疗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纠正某些心理问题,改变认知,进而改变行为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团体心理治疗帮助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符合小学生的学习性行为特点,也是一种经济、简捷、高效的手段。
耿淑霞等[11]研究团体心理治疗对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攻击事件后心理创伤的作用。研究显示,高达62.7%的精神科护士遭受过难以忍受的言语暴力事件以及躯体暴力攻击,21.3%的护士在遭受暴力攻击后达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躯体暴力是指包括直接接触的躯体伤害行为(踢、打、咬、抓、挠、揪头发、扇耳光、踹肚子等)以及使用器具进行的躯体伤害行为(使用水杯、筷子、病历夹、凳子等器具伤害护士)。言语暴力是指持续一定时间的漫骂及侮辱性语言,如“傻子,蠢货,滚蛋”;威胁性语言“我弄死你,把你整残废”等以及伴随的向护士泼水、吐口水、聚众扰乱工作环境等非躯体接触的暴力行为。该研究结果显示,护士在经历攻击事件后存在对事件的闪回(闯入性)、焦虑、抑郁、恐惧以及高警觉、回避行为等应激症状,对护士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损害。通过团体心理治疗,心理创伤及焦虑抑郁情绪明显缓解。其机制考虑为通过团体心理治疗,具有相同经历的护士在友好氛围中进行讨论,释放暴力事件造成的压力,获得认同感以及安慰与支持,提升自信及正性情绪。
2.8 癌症患者疗效因子的影响
相关研究的综述及Meta 分析显示,心理干预能够改善癌症患者的情绪,减轻心理痛苦,提高生活质量[12]。这些研究中应用团体心理干预的较多。在团体心理治疗中,常借鉴心理教育、认知行为、情感支持等心理治疗技术。研究表明不同团体干预方法效果不同[12-13],但是至今为止哪种干预方法最有效仍无定论[14-15]。
王亚朋等[16]研究结果证实了结合心理教育、认知行为治疗、放松治疗的团体心理治疗对胃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焦虑抑郁情绪方面有积极效果。该研究的团体心理干预方法的有效成分可能有:①提供信息[17],提供胃癌相关知识有助于减少患者的不确定感,从而改善患者情绪;②情感支持,同质的胃癌小组成员之间有更多共同的话题,如果自己的康复经验帮助了同伴,通过这种利他行为也能提升自己的价值感及存在感;③信心成分,通过信心疗法来提高癌症患者的抗癌信心,同时小组中有康复时间长、状态佳的成员,这一榜样的力量更加增加了小组成员康复的信心[18];④放松训练,患者在小组中学习放松训练并回家坚持练习,对改善睡眠障碍放松身心很有益处。对团体心理治疗来说,在患者最需要的方面提供帮助是最有效的[19]。
冯建琴等[20]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乳腺癌患者的抑郁、焦虑疗效及各团体治疗疗效因子的相对重要性。结果显示,团体心理治疗可缓解乳腺癌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而人际学习、团体凝聚力、希望重塑、情感宣泄、存在意识是乳腺癌团体心理治疗中相对比较重要的因子。乳腺癌不仅严重威胁生命,而且对“性”和更广泛意义上的“女性特征及魅力”有重大影响,患者普遍存在适应及情绪问题,影响生活质量。且有的人病前社会支持不良,缺乏亲密关系,过分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人际交往中敏感、自卑、退缩。乳腺癌患者除了焦虑、抑郁、愤怒、恐惧等情绪反应外,还有一系列特殊的体验,如残缺感、自卑感、病耻感等。这些负性体验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都有明显的不良影响。在团体心理治疗中,着重引导她们讨论乳腺癌造成的改变。鼓励团体成员寻求家庭和社会支持来面对癌症的创伤,客观现实地评估未来,分享快乐与分担痛苦。
2.9 冰毒依赖者康复期的心理健康
邓明星等[21]研究萨提亚模式团体治疗对冰毒依赖者康复期心理健康的有效性。结果显示,戒毒人员存在着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萨提亚转化式系统治疗能有效地提高戒毒者康复期的心理健康水平。调查发现,戒毒人员普遍存在着人格缺陷、认知偏差、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邓明星等开展了对戒毒人员的团体心理治疗,提高了戒毒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及自尊,为吸毒者出狱后抗复吸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 讨 论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团体心理治疗的应用领域正在扩展并呈快速增长态势,涉及主题内容丰富,不仅在“医学模式”下对问题人群进行干预研究,如对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进食障碍、慢性疼痛、癌症病人、心理创伤及吸毒人员等的干预,而且也在对正常人群的某些方面进行应用,如自我接纳,提升自信心,人际沟通技能,情绪调节,压力管理等。今后需重视团体心理治疗理论的学习和运用,提高团体领导者的素质,倡导多元背景下的团体心理治疗。相信未来团体心理治疗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1](美)亚隆等著,李敏,李鸣译.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75-85
[2]彭万秀.团体心理治疗对焦虑症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618-619
[3]连楠,李幼辉,宋学勤,等.强迫症患者行团体心理治疗的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3,53(7):59-61
[4]饶顺曾,李晨虎,沈文龙.认知治疗与人际心理治疗对产后抑郁症的疗效比较[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9,9(4):305-308
[5]严叶良.团体心理治疗对缓解期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2):1847-1848
[6]季锦毅,张毅蓉.音乐治疗和团体心理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及社会功能影响的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13,26(1):19-23
[7]郭平,郭华,赵涛,等.团体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1,17(1):36-38
[8]钱英,李雪霓,白冠男,等.住院进食障碍开放式团体心理治疗疗效的定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1):28-34
[9]成晓洁,张荣,喻小念,等.团体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在慢性疼痛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医药,2011,46(6):495-497
[10]周素芝,王彦娟,马新英,等.团体心理干预用于小学生因危机事件出现情绪交互感染的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2):1919-1920
[11]耿淑霞,安瑞,王惠娟.支持性团体心理治疗缓解遭受暴力事件.精神科护士心理创伤水平的作用[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5):446-448
[12]Linden W,Girgis A.Psychological treatment outcomes for cancer patients:What do meta-analyses tell us about distress reduction[J].Psychooncology,2012,21(4):343-350
[13]Van der Lee M L,Garssen B.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reduces chronic cancer-related fatigue:A treatment study[J].Psychooncology,2012,21(3):264-272
[14]Faller H,Herschbach P.Psychooncological interventions-how successful are they?[J].Nervenheilkunde,201l,30(3):133-137
[15]Dale H L,Adair P M,Humphris G M.Systematic review of post-treatment psychosocial and behaviour change interventions for men with cancer[J].Psychooncology,2010,19(3):227-237
[16]王亚朋,庞英,唐丽丽.团体心理治疗对胃癌患者生活质量及情绪状况的效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7):490-495
[17]Faller H,Koch G F,Reusch A,et a1.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for gastric cancer patients:A controlled prospective trial comparing interactive vs.lecture- based programs[J].Patient Educ Counsel,2009,76(1):91-98
[18]Rottmann N,Dalton S O,Bidstrup P E,et a1.No improvement in distress and quality of life following psychosocial cancer rehabilitation.A randomised trial[J].Psychoonco1ogy,2012,21(5):505-514
[19]Holland J C.Psycho-oncolog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408-414
[20]冯建琴,林丹平,陈翠娥,等.团体心理治疗对乳腺癌患者疗效因子的影响[J].浙江医学,2013,35(6):438-440
[21]邓明星,张霞,潘晋,等.萨提亚模式团体心理治疗对强制隔离戒毒康复期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J].精神医学杂志,2011,24(5):378-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