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塑信念系统对提高心理弹性的过程分析*

2015-01-21韦海燕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年8期
关键词:冥想信念弹性

韦海燕 潘 敏

中国.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河套学院 015000 E-mail:weihaiyan06@126.com

心理弹性(Resilience)一词,始于20 世纪70年代中期国外对处于逆境中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性研究。80年代的研究发现,逆境中儿童并未出现研究者预期的精神性疾病,反而有相当数量的儿童适应良好。由此,后续研究者开始转向寻找逆境中儿童所具有的保护性因素的研究。对心理弹性现象的关注将研究视角从问题转向了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弹性的研究迅速引起国内的关注。

1 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

1.1 对心理弹性概念的理解

其次,从词语的选择上也反映了心理弹性的内涵有不断融合趋势。早期对心理弹性的理解有“过程论”和“特质论”之分。“特质论”实际强调的是个体回弹的能力,而能力的确存在个体差异。持“过程论”的学者关注于揭示心理弹性发生过程及作用机制。不过,单一论并不利用对弹性研究的深入,“心理弹性”既反映了回弹能力,又包含了作用过程。后续这一争论越发销声匿迹,更多的关注点是心理弹性如何在不同领域和群体中发挥着作用。

1.2 心理弹性研究进展

国内外关于心理弹性的研究已有近40年的历史。研究成果丰富,内容涉及弹性保护性因素、作用机制、模型建构、量表编制等许多方面。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心理弹性对教育、健康、疾病护理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也日益兴起。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与民族交流互通,社会文化环境对心理弹性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人们发现,文化背景终将决定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固定模式[3]。甚至有学者已提出“文化韧性”一词,用以描述文化因素在应对不利情景时的促进作用[4]。我国学者也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追溯了心理弹性的发展[5]。此外,对心理弹性的研究也发现了弹性层次性的现象,揭示了个体心理弹性存在策略性和层次性差异[6-7]。不仅如此,心理弹性随着情境的变化显示出明显差异。在某些情境下的弹性因素在其他情境中并不会起作用[8-9]。

目前,心理弹性的研究领域不断延伸,其对教育领域的重要影响尤为学者关注。学界提出了“教育弹性”概念,研究发现,学校归属感、自我概念、家庭支持、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策略等因素在教育弹性中成为明显的保护性因素[10-11]。

2 信念系统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行动的结合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12]。信念决定了个体如何感受、思维及如何行为。人们普遍认为,积极信念有助于个体产生良性情绪体验,并促进个体采取积极主动的行动策略;而消极信念往往和抑郁、焦虑与无助相关,给个体带来消极情绪体验,削弱个体行为能力。因此,信念可以作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增强个体的压力应对能力,进而减少个体罹患各种心身疾病的风险。

2.1 认知行为理论对信念的理解

“信念”是认知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该理论认为,人的情感和行为受个体对事件知觉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取决于个人的感觉,而是取决于个体对情境的解释,即认知。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着关键作用,它在情境和情绪与行为间充当解释人的身份,解释得好,个体便出现积极情绪和恰当行为;反之,个体出现情绪消极,行为失当。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理解为,当个体遇到具体情境时,会产生快速判断思维,这些思维叫做自动思维,它们不是深思熟虑或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快速自动涌现出来的,个体可能并未意识到这些思维,就已经产生了各种情绪反应,这些情绪反应对个体来讲是直接的、深刻被体验到的。而对此情境的认知的形成却较为被动,它受到自动化思维的影响,当许多自动化思维不断累积起来就组成了个体的信念系统。

从童年开始,个体就从父母的养育经验中获得了对自我、他人及世界的一整套认识,如“我不是一个招人喜欢的人,这真是太可怕了、”我是个倒霉的人“、”要想人际关系好,就要获得周围所有人的喜欢“、”没有人是真心对我好的“、”这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只有不断斗争才能生存下去。“等各种想法。认知行为治疗学派将这些形形色色的想法归结为几类”认知曲解’(也叫“不合理信念”),即认为个体对事件的认知中存在错误的、不合理的或是片面、偏执的成分。如典型的认知曲解有“过度灾难化的主观推断”、“夸大或缩小事件的意义”、“乱贴标签”等几种类型。这些信念的核心部分根深蒂固地被个体所接受,以致于他们强烈地认同自己的信念是绝对正确和真实的。

当个体再次经历相似事件或情境,他们的信念系统就会被激活,个体会重新体验到过去经历过的感觉和情绪。因为信念的发生如此迅速和直接,以致于个体只体验到了强烈的负性情绪,而并未意识到被激活的信念。但正是因为这些限制性的信念,使个体常经受消极情绪的折磨,却对功能失调的信念毫无觉察。换句话说,个体迅速体验到的消极情绪只是过去情绪的激活,却并非是对当下事件产生的情绪,这其中的始作俑者便是你头脑中过去产生的不合理信念。

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将这些不假思索发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重新带回个人的思考范围内,帮助个体在理性层面重新评估认知,改变不合理信念,学习并发展更现实和具功能性的新信念,进而改变那些消极情绪和行为。

在培训态度上,专硕研究生对培训重要性有较高的认知并愿意参加培训;在培训内容方面基本满足专硕研究生的培训需求;在培训方法和培训考核结果方面,结果显示培训教学方法单一,考核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水平;培训补助方面满意度最低,与培训年限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培训后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满意度较高,其中培训对提高临床技能和培训达到预期目标这两项与培训年限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NLP 技术中信念系统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作用

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疗法的基本信念是相信来访者自己有处理问题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信念系统,凭借这套信念系统去处理所面临的事情。该技术认为是来访者自己制造并维持了问题的延续,因而也只有当事人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咨询师能做的只不过是协助来访者调动自身力量扩展问题解决空间,从而获得问题解决。这与人本主义的来访者中心疗法甚是相似。

NLP 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对改善人际沟通、自信心训练和压力应对等有快速直接的作用[13]。NLP 技术通过改写个体的不良认知进而使个体获得积极的应对策略。在NLP 技术中,“与潜意识沟通”技术正是利用潜意识的“最佳选择”能力,重塑个体积极认知,并运用“冲突信念融合法”达到自我整合,提升自我效能和问题解决的能力。NLP 技术也使个体人际沟通方式变得更加积极、有意义。有学者在文献中对怎样借助“破框”思维、检定语言模式、“内力转移”技术和“冲突信念融合法”等NLP 技术提升领导干部的心理弹性做了详细阐述[14]。此外,NLP 技术也广泛运用于学校心理辅导,如运用NLP 的“逐步抽离法”处理受到创伤个案的恐惧和羞耻情绪,可以帮助来访者快速从困境中解脱出来[15]。NLP 技术继承了精神分析的潜意识理论,认为潜意识有“自动选择最佳”的机制,咨询师就是借助来访者强大的潜意识,引导其重塑信念系统,进而提高积极的心理适应能力。有咨询记载了练习“我接受、谢谢你、对不起、我爱你”这四句简单的话,可以帮助强迫症患者缓解症状[16]。

由此看来,NLP 技术作为目前心理咨询实践的重要技术之一,通过信念系统的重建,对帮助来访者克服心理困扰,实现心理弹性功能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3 重塑信念系统,提高心理弹性

如前文所述,信念决定了个体的情绪、思维和行动,积极信念使个体经常体验到积极情绪,并激发出行为的动力,促使个体整合与利用资源,获得从挫折中恢复的能力。因此,打破消极信念的反馈回路,重新塑造个体积极信念系统,将显著提高个体心理弹性水平。

3.1 觉知情绪

信念系统常不会被个体觉知,然而它会创造出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因此,想要阻断消极信念的反馈回路,必须从觉察情绪开始。

通常,个体因为幼年经历会获得关于自我及社会的评价,当个体获得父母无条件的爱时,他会形成一系列对自我和社会的积极信念,相反,则产生一系列消极信念。这些信念往往根深蒂固并深藏于思维深处不被觉察,它们以情绪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当信念形成后,个体会不断重复与经历相应的情绪体验,并反过来再次强化个体信念。消极信念会被称作“限制性的信念”,例如,当个体经常遭受拒绝时,可能会产生“我是一个不被人喜欢的人”之类的负面想法,这种想法使得个体不敢争取自己的正当利益或要求,而采取回避的方式避免再次体验被拒绝。在这里,个体的“限制性信念”是“必须得到所有人的喜欢才配拥有”。然而,被拒绝会有很多原因,未必因为“不讨人喜欢”。但是,个体依然体验到被拒绝的难堪、羞愧或恐惧等情绪,这些情绪又强化了他的限制性信念。如此循环反复,每当遇到类似情境,个体总会觉得没有出路。

要解决“限制性信念“,从而释放压抑的负面情绪,让个体找到出路,就必须首先学会关照自己的情绪。通常负性情绪产生时,人们的惯性做法是抵抗,不承认,不面对。这无益于处理与化解情绪。最好的做法是不批判、不逃避、真实面对与接纳。可行的做法是,我们可试着问自己:”这是种什么情绪?曾有过类似情绪体验吗?”这种情绪是因为我们对自己产生了怎样的看法?“其背后的限制性信念是什么?”如此提问,不仅是对情绪的安抚,也是对内心深处限制性信念系统的省视。通过进入自我的内心世界,以新的信息构成对原有认知和经验的冲击与重整[17]。

3.2 重构信念

“不论你是否相信,你的确创造了自己的人生。我们生命中的每一段经历,无论好坏,无论你是否接受,都是由我们自己创造。此时此刻的想法决定着我们的未来,这就是信念的力量”[18]。

当个体持有“我是有价值的”信念,那么他会在绝大部分时间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并不会轻易地怀疑和放弃自己;若相反,他认为“我不值得别人的爱”,那么他定会怀疑爱,并逃离亲密关系,这样一来他确实验证了“自己不值得爱”。信念让人们相信,人们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然而有时候却出现了自己并不想要的结果,但却丝毫没有觉察是信念系统的差误所致。当人们愿意改变自己最基本的信念结构时,结果就会大不相同。

重塑信念,就是改变内在。借由觉知自己,面对和接纳消极、积极情绪,人们将会透过表象接触真实的自己。“看看是什么引发了自己的羞愧、恐惧”,“看看自己是怎样利用防御机制顺利地躲避了真实的感受”,最后想想“是什么限制性信念导致了我们现在的情绪体验以及逃避行为”。这个过程是在协助当事人挖掘功能失调的信念系统。因此,这不仅是一次改变内在的机会,更是一个相当冒险的经历,人们常常会因为探索得太深太痛苦而习惯性逃避。但是只有不逃避真实的感受,回到当下情绪中,才能真正超越并战胜。

潜意识总是会接受人们所相信的一切,当人们的信念越是强烈,潜意识越是会选择去实现[18]。比如,人们强烈地害怕某事的发生而告诉自己“不要害怕”、“千万别发生”时,其实潜意识接收到的是事情如此发生的信息,它会在头脑中勾画出事情发生时的可怕情境,因此,强烈的潜意识能量使得你告诉自己的“不要怕”和“别发生”变成现实。

既然这样,人们担心的总会变成现实,为什么不选择“我能应付”“事情会顺利”这样的信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信念是可以被改变的,人们是有选择的。人们虽不能改变过去的事情,却可以改变对它的态度;虽不能见到未来,却可以主宰决定未来的信念。“我不能那样做”、“我实在太笨了”、“人们喜欢可爱的人”、“我的能力不够”……类似的判断还能写出很多,但这些判断和信念源于童年的经历,它并不适用于现在。这些限制性的信念可以得到改写:“我可以换个方式看待”、“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人无完人”、“我值得拥有”……这样的陈述是不是让人感觉更好?而这些被修改过的信念也确实会重新塑造人的行为,并决定了完全不同的未来。

3.3 冥想

冥想源于几千年的藏传佛教,传说中印度莲花戒大师(Master Kamalashila)将冥想教法带入西藏最为著名[19]。如今,冥想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可对于什么是冥想,无人能够准确下个定义。这也不难理解,冥想始于一种宗教的实践,并非经由理论产生,也无从精准定义。但许多有过冥想实践的人,报告会收获内心的平静、明晰和专注,看待世界更加宽容,并且体验到持久的幸福感。荣格曾这样说:“在东方人的沉潜文化中,人们常常经由冥想向内追寻,且认为最高的神性潜藏在一切事物或人的内在层面”。佛家提倡“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人皆有佛性,人的本性就是佛性,因此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冥想达到自证自悟[20]。《大学》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恐怕也是一种对冥想的理解。

心理学对冥想的研究一致认为,冥想并非一种独立的心理疗法,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和行为训练。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都表明,冥想对缓解焦虑、抑郁有显著效果,能直接增加个体的积极情绪和情感,从而提高挫折应对能力,并间接提高工作成就和人际关系[21]。在这里,我们不对冥想采用心理学的量化手段做一一解剖,只想从人性的角度,以冥想的本源之义做一探讨。

经由冥想,一个人的内心逐渐清晰宁静,渐渐舍弃“我执”而能更多地站在别人立场去思考问题,这也许与佛家“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与道家“无为不争”的处事哲学不谋而合。当一个人去除私欲,心灵渐显明澈,也就无所谓争执、权利,人们会以一种更深刻的、更朝向内心的方式获得个人的成长。从某种意义来说,冥想所达到的心性亦是佛性,冥想所确立的信念亦是人类至高信念-我为人人。能容天下之心,又怎是一个“弹性”能说尽的。

4 总结与展望

信念决定了个体行为,并进而创造了个人命运。借由冥想,佛家也叫禅修或入定,深刻内观反省,获得身心宁静,最终达到与终极存在的一致和谐。在这个过程里,我们逐渐发现旧有信念粉碎瓦解,宁静之下浮现的宽容和接纳充满了人际周围,自我价值重新被获得,世界更加和谐与宽容。

若仅从认知疗法反观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以期缓解和转化不良情绪与行为,我们也能获益不小。然而如从深邃的宇宙与东方哲学再看信念,那则是另外一回事,那是一个人去除“我执”,与罪恶、羞耻、慈悲、无我共住一体的存在。

心理弹性研究近40年,其成果已大量应用于人类生活实践中,对教育、健康、疾病和护理等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心理弹性几乎涵盖了所有积极适应的优良品质,弹性水平越高的个体,在危险情境中越不容易产生心理危机。正是因为心理弹性对个体生存与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我们对弹性的干预研究更应不断深入,对弹性的理解也随着东方文化的复苏而延伸。

[1]席居哲,桑标.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综述[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4):314-318

[2]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58-665

[3]李启明.中庸实践思维、心理弹性与社会适应的关系[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4]韩黎,张妍,郑涌.基于文化的心理复原力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2,32(3):195-198

[5]陈则飞.传统文化心理弹性思想及机制探微[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37(6):194-196

[6]Richardson G E.The meta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2,58(3):307-321

[7]Hunter A J,Chandler G E.Adolescent resilience[J].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1999,31(3):243-247

[8]Richard M.Lee.Resilience against discrimination:Ethnic identity and other- group orientation as protective factors for Korean Americans[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5,52(1):36-44

[9]包蕾萍.职业化流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http://www.frchina.net/data/detail.php?id=1874,2004

[10]邹晓丹.流动初中生学校归属感、自我概念与其教育复原力的关系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11]Caroline S Clauss- Ehlers,Connie R Wibrowski.Building educational resilience and social support:The effects of the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fund program among first-and second-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2007,48(5):574-584

[12]张理义,何明骏,张其军,等.中国积极信念自评量表的研制及其信效度检验[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0):1505-1506

[13]夏春燕,崔丽霞.NLP 提高大学生心理弹性浅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增刊):172-178

[14]王敏.关于NLP 技术在提升领导干部心理弹性方面的思考[J].领导科学,2013,29(2):51-52

[15]张玲.身心语言程式学(NLP)在一次性骚扰个案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13(4):26-27

[16]罗雪梅,张鹏航.运用NLP 方法帮助高中生解决心理强迫症状初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13(2):25-26

[17]刘霞,毛富强,刘宏伟,等.内观认知疗法对医学生非理性信念干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5):718-721

[18]露易丝·海著,徐克茹译.生命的重建[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8:10-11

[19]克里希那南达(Krishnananda Trobe),阿曼娜(Amana Trobe)著,方志华,李淑娟译.拥抱你的内在小孩[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20-25

[20]林依颖.内观疗法- 作为心理治疗的冥想[D].上海:复旦大学,2008

[21]任俊,黄璐,张振新.基于心理学视域的冥想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5):857-864

猜你喜欢

冥想信念弹性
花朵的冥想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蓝的冥想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了信念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发光的信念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冥想》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