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2015-01-20李晓璇

金融经济 2014年3期
关键词:金融脱媒商业银行

李晓璇

摘要:近来,随着经济金融化和商业银行发展道路的进一步深化,金融脱媒趋势日益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关注。本文通过对金融脱媒现象、背景和现状的描述,认识到这是金融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它的存在对商业银行产生了一定影响。除此之外,本文还探讨了商业银行在面对金融脱媒的冲击时,如何充分借鉴外国经验并及时把握机遇,在新的发展空间中锐意创新,发挥商业银行自身的优势来应对危机。通过本文我们了解到在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如何应对挑战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最近一段时间亟待解决的一项课题。于是商业银行开始意识到调整收入结构的重要性,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推进非利息业务的开展,从而保证我国金融环境的稳定,使商业银行的职能得以体现。

关键词:金融脱媒;商业银行;金融环境

一、金融脱媒的背景

(一)金融脱媒的历史背景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之后,美联储颁布了金融管理Q条例,要求银行对活期存款不得公开支付利息,并对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设定2.5%的利率上限。Q条例的实施对于维持金融市场秩序以及商业银行低成本经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一些金融机构通过进行金融工具的创新(比如出现货币市场基金等)来逃避这种限制,使人们的存款去向更有用的地方,于是金融脱媒应运而生。

(二)金融脱媒的时代背景

第一,从居民角度看,在信贷、利率、外汇管制或者高通胀环境下,居民为了寻求更高的回报率,脱离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市场上购买并持有收益相对较高的股票、债券、保险和基金等。

第二,从企业角度看,社会信用体系的健全为企业提供了更为便利的融资渠道和更低廉的融资成本,企业也倾向于脱离银行等中介机构,在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融资票据等直接融资方式获取资金。

第三,从金融机构看,为了顺应金融市场产品多元化以及资产多样化的形势,各金融机构在直接与间接融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了市场的广度与深度,推动了金融产品的多样化,拓宽了融资渠道,使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下降,推动金融脱媒。

二、我国金融脱媒的现状

(一) 表外业务可规避脱媒的部分影响

银行表外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重要性上升,产生明显的替代效应。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份额从2002年的-2.6%提升到2010年的26.9%。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的占比从2002年的4.6%上升到2010 年的12.5%。2012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5.76万亿元,比上年多2.93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52.1%,同比低6.1个百分点。2013年1-11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6.06万亿元,比去年多1.92万亿元。其中,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2.1%,同比低5.2个百分点。

(二)理财产品监管放松,衍生产品增加

受中国证监会理财产品监管政策逐步放松和衍生产品逐步增加的影响,银行理财产品将有更快的增速。目前商业银行在企业债券承销中的市场份额超过65%,意味着将赚取多数大企业发行企业债的承销费,作为债券市场的最主要投资者,商业银行也通过持有大型企业发行的企业债来获取票息。

(三)需求脱媒强于供给脱媒

我国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在资金运用中的占比逐年下降,贷款总额则缓速增长,银行信贷资金运用中贷款比重下降,资金来源中存款比重则上升,并且短期需求脱媒强于长期需求脱媒,长期供给脱媒强于短期供给脱媒。从资金需求期限看, 短期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下降, 中长期贷款上升;从增长速度看, 中长期贷款的增幅和增速大于短期贷款。

(四)居民多渠道投资,储蓄存款大量分流

我国金融产品不断创新,拓宽了广大居民的投资渠道,分流了部分居民的储蓄存款。例如,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货币基金、阿里巴巴的余额宝等创新理财产品和保险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居民的储蓄存款。另外,国家政策导向也对直接融资市场有利。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提出,“积极扩大直接融资,扩大股权和债券融资规模,更好地满足居民多样化投融资需求”。

(五)企业融资多样化,集团财务公司涌现

近年来,在我国资本市场中涌现了各种金融工具,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内源融资(企业的自有资金和经营中的资金积累)和外源融资(包含直接和间接融资)。具体来说,一方面有增发资金和上市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如一些大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来融资,一些中小企业则通过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获得资金;另一方面则采用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债、信贷借款、政府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同时一些资金丰沛、规模较大的集团财务公司的崛起也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

三、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1、金融脱媒促进了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涵盖了支付结算、委托代理、承诺担保、基金托管、融资租赁、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而金融脱媒的发展,意味着直接融资市场的兴起,这还将意味着股票、债券和互换、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崛起,投融资产品种类、数量增加,商业银行也因此有了更多的资产组合形式,增加了中间业务的吸引力,促进了中间业务的服务,降低其投资的风险。

2、金融脱媒促进了同业存款

金融脱媒促进了直接融资市场的兴起,也意味着由股票、债券等构成的资本市场的兴起,同时,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的增长与资本市场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资本市场发展越快,同业存款的增长速度越快,规模越可观。这就拓展了银行同业之间交易的业务范围,满足了资本市场投资者在同业之间交易中对流动性资金的需求。

3、金融脱媒促进了业务创新

金融脱媒促进了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务方面的创新,推出新型资产、负债业务,电子银行业务也随之发展起来,这使得网络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电子商务的重要性逐步渗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为广大的客户提供廉洁、高效的业务服务,在促进自身战略转型的同时,也为应对金融脱媒提供了的更有利的举措。

(二)不利影响

1、金融脱媒冲击了传统业务

银行的各种传统储蓄产品、贷款产品受到资本市场上一些投资理财新产品的竞争压力,吸引力下降,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降低,比重下降,居民的存款比重也进一步减少,企业可以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债券或者运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来筹资,这些现象均使得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市场出现萎缩的迹象。

2、金融脱媒对风险管理能力的挑战

近来,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变化,从而使得风险管理的对象、等级、制度、策略随之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还面临着相互交织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进而影响了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和盈利的持续性,加大了管理风险的难度,对风险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3、金融脱媒分流了部分优质贷款客户

由于股票、债券市场的发展,许多业绩良好且信誉较高的大企业降低了对商业银行的依赖,通过股票或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来筹集资金。而且,部分大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还可以替代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投融资项目咨询等服务。对于优质中小企业贷款客户来说,金融脱媒给了他们重新洗牌的机会。

四、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上世纪90年代,为了应对金融脱媒带来的行业亏损,美国商业银行发挥资本市场的优势,改变了传统的经营理念,调整了原有的经营策略,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和自身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了业务运作模式和利润来源,促进了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确保了稳定的金融市场秩序,充分利用了高科技信息优势,加强了内部风险管理,使银行管理层在保有传统业务的基础上仍然能够做出更为高效专业的经营决策,努力进行金融产品创新,通过上市和同业兼并收购进一步开辟资产和负债管理业务的新的利润增长点,大力开展表外业务,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保障银行业的繁荣。我国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借鉴美国的经验教训,结合自己的实际,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一)转变经营理念,积极应对挑战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机构的变革,金融脱媒趋势已经基本确立。面对我国金融领域的重大结构性转变,商业银行更应该大力促进金融开放,向重点关注信贷和证券双重市场转变,实现资金融通、风险管理的融合,整合经营平台,发挥各方面的协同作用,积极应对金融脱媒带来的挑战。

(二)加大科研力度,开拓崭新道路

商业银行要紧跟市场形势和科技前沿,加大力度进行金融工具的研发、科研经费的筹措、科研基地的建设、科研人员的培养、科研课题的探讨、科学技术的引进、专利产品的研发等,探索出一条金融脱媒形势下符合商业企业和银行经营的崭新道路。

(三)开发优质客户,重视金融素质

商业银行竞争的关键是保住优质大型客户资源,防止潜在客户资源流失,开发中小客户资源,扩大商业银行的可贷款对象,采取差别贷款政策,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银行也可以对贷款额度大的优质客户实行优惠的金融服务政策。同时,重视公众金融素质的提高,尽量同日益变化的金融趋势和政策相匹配 。银行要加强理财业务和信用卡业务的监管,加大公众教育的宣传力度, 开展全国性公众教育活动, 从而提高全民的金融素质。

(四)做好战略转型,推进多元综合经营

商业银行应当积极稳步推进混业经营,注重商业银行和企业、个人消费者资金的盈利性需求,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努力形成以客户为导向的综合化经营策略和混合服务,实现企业利润的稳定增长。在资产业务方面,大力发展票据融资融券、企业兼并收购贷款、基金投资业务等;在负债业务方面,发行公司债、金融债、企业债,吸收清算结算资金、保证金,吸收金融同业存款等。金融产品创新固然很重要,但商业银行应对策略中的关键因素依然是体制机制和人力资源,商业银行要改变原来的经营模式,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使管理体系、战略导向更能适应银行转型的需要。

(五)加强风险管理,提高抵抗风险能力

商业银行应该通过货币、债券市场工具创新,来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和盈利能力。从目前来看,商业银行可以借鉴证券市场对风险的管理手段(即横向风险分担),使风险外部化。通过贷款转让等工具,更有效地进行信用风险管理;通过互换、期权、期货等衍生工具,更有效地进行市场风险管理。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工具,保证较稳定的资金来源,更有效地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另外,商业银行加大对基础数据库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坚实的数据基础,建设信用征信系统。这些措施都为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保证银行拥有充足的资产和流动性资本,提高中小企业的资本充足率,以满足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这也进一步确保了银行持有充裕的资本以抵御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汇率风险、道德风险和其他风险,以此来提高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红业.我国金融脱媒现状与动因分析[J].西南金融,2010,(03).

[2]邱兆祥,粟勤.当前我国的金融脱媒及特点[N].光明日报,2011-11-18.

[3]李辉,王彬彬. 金融脱媒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求索,2010(10):047-03.

[4]李晓红.金融脱媒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中国商界,2009(11):第186期.

猜你喜欢

金融脱媒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银行业的困境与出路
探讨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探讨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浅谈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转型策略分析
浅谈中国银行业业务与经营战略的转型
金融脱媒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