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避免“一哄而上”
2015-01-20陈诗画
陈诗画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集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为特点的新型产业。国际金融危机倒逼和低碳发展态势,引导和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优化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2010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了国家级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目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各地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抓手。但同时在产业布局上发展结构趋同、重复布局、遍地开花、一哄而上、有能无产、达能不达产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因此在发展新兴产业的机遇面前,如何扬长避短,采用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真正与我国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已成当务之急。
作为新能源产业的我国光伏产业就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很值得反思。我国光伏产业从2005年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到2011年达到巅峰,我国光伏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80%,跃居世界第一,且集中销往欧洲市场,而国内应用市场只占全球市场的0.8%。回顾其发展过程,一方面光伏产业高利润、高投入、高产出,形成巨大的财富效应,吸引各地政府纷纷把光伏产业确定为本地的重点发展产业,不吝大手笔投入;另一方面,低门槛进入,低端化发展,市场无序竞争,形成巨大的产能过剩,特别是我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处于绝对不利地位,硅材料95%都是由国外进口,光伏产品90%都是出口国外。硅材料、关键生产设备以及产品销售对外依存度畸高,整个产业的成本及销售价格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导致我国光伏企业抗风险能力极低。进入2012年,遭遇美欧“双反”,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矛盾集中爆发,产品价格跌跌不休,譬如多晶硅价格从2011年最高的90美元下降到2012年底的16美元不到,价格跌去逾80%,光伏企业持续亏损,整个光伏产业一片哀鸿。
光伏产业名义上是高技术产业,但我国却做成了传统的、缺乏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原材料和新工艺设备都是国外的,市场也是国外的,我们干的活儿就是组建加工。说起来很美,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发展思路却是老套陈旧。前几年国外供应不够,关卡少,价格卖得很高,现在门槛抬高,税收提上去了,立马就亏。而一些地方政府,准入门槛很低,一看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开始很来钱,就爽快给地、给钱、给人,一哄而上。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光伏企业2008年仅有近100家,但到了2011年已达500多家,三年增长近5倍。正是由于没有长远规划,各地竞相投资盲目扩大产能,全球性光伏产能严重过剩,以至于我国光伏企业发展的标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公司也只能落入破产重整行列。
光伏产业的盲目发展之痛应当给我们敲响警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区域经济“抗危机、促转型、转方式、谋突破”的必由之路,各地区应抢抓国际国内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升到经济全局的战略高度,以培育企业主体和产业聚集为抓手,以制度创新和服务优化为保障,对接国家战略,聚集重点领域,加快构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新引擎、新优势。
——突出规划引领,完善发展架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极为广泛的外延和十分深刻的内涵。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于地方(政府)之间具有苛刻的、双向的条件选择性。为此,各级政府要审视分析各自的区位、产业、空间、人才等基础优势,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行业的深入研究,编制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就其发展思路、目标、原则、重点和路径等方面加以明确,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选择产业方向,在最有基础、最具条件的领域谋求发展突破,着力构建竞争力强、产业链长、贡献度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
——突出项目核心,提升发展成效。产业由项目构成,项目可以撑起产业。各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培育必须做到“量质并举”,而当前保证一定质的“量”的集聚,显得更为迫切。今后要从招商引进、嫁接提升、孵化衍生等多方面推进并实施量的集聚。尤其在孵化衍生方面要花大力气:一要重视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的应用,形成科技创新、产业化的良性循环;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对接,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引导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二要重视产业合作上的集聚化。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内,通过研发合作、产业链合作、技术标准等组建产业联盟,加快关键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步伐。三要重视生产、流通交互中的项目化。支持大型集团、龙头企业向其生产经营环节的部分领域渗透,促进其在生产-技术服务-产品流通的跨领域拓展中,衍生新的新兴产业企业。
——突出效能关键,凝聚发展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其品质好、带动强、贡献大而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率先抢夺的“金凤凰”,同时又因其资源禀赋要求高、要素支持需求大、知识技术更新快而被众多经济界人士视为想接又不敢接的“烫山芋”。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各级政府必须以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更强的本领,拓展大视野,建设大载体,组织大运作,实现产业的大集聚、发展的大提升。一是组织领导要聚焦。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明确地提升到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谋划和推进。对重大项目要敢于突破常规抓发展,舍得以短期利益换取长远发展。建立新兴产业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制定实施新兴产业统计、监测和发布制度,做到发展“有数”,考核“有据”,推动“有力”。二是政策杠杆要倾斜。除了加强土地、资金政策的扶持,尤其要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鼓励新兴产业领域科技领军人才的引进,有计划地引进一批新兴产业高端人才、紧缺人才和研发人才,着力吸引海归人员回国创业。人才培训工程要向新兴产业倾斜,优先协调安排新兴产业人员的多层次交流和职业培训。对战略产业新兴产业的突出贡献人才、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与照顾,引导企业创立俱乐部、联谊会、论坛等形式的沟通平台。三是公共服务要强化。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推进片区、园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区域创新品牌;健全投融资体系,帮助新兴产业企业用好创投引导基金等融资平台,鼓励有需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债权融资、上市融资,参与股权投资;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丰富科技信息、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成果推广、人才培训等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帮助企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知识,提高应对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