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常态下中国外贸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2015-01-20徐颖

财经界·学术版 2014年24期
关键词:新常态多元化

徐颖

摘要:当前,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正处于增速的换挡期和结构的转型期,中国的外贸已经从高速增长的阶段进入到了中高速增长的阶段。新常态下,我们除了要关注外贸企业发展的速度,更要关注对外贸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应对外贸发展条件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不断增强我国外贸企业发展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关键词:中国外贸 多元化 新常态

近几年来,中国外贸企业积极推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加快调整外贸结构,实践证明,这些战略和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绩效,为中国外贸企业培育竞争新优势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2013年中国外贸迈过了新的里程碑,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迈上4万亿美元的新台阶,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2014年,世界经济总体呈现温和复苏,中国的对外贸易从依赖传统比较优势向发挥新的竞争优势转化,由外生驱动向内生驱动转变,我国外贸的高速增长已结束,中高速增长成为常态,新常态也为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带来了的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国际竞争加强导致企业贸易摩擦增多

中国作为作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既面临着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也面临着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重塑国际贸易规则,剥夺中国对新国际贸易规则的话语权,将中国排除在外;另一方面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争夺国际市场份额的竞争日益明显,激烈的竞争导致中国面对的贸易摩擦逐年增多。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光伏产业在美国市场上遭遇“死磕”,中美之间在光伏贸易上的纠纷不仅至今还看不到任何解决的希望,而且还愈演愈烈,给光伏企业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二、成本上升导致传统产业外移

当贸易体量达到如此大的时候,想要获得之前的快速增长本身就不容易,而“成本”被认为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没有好转的关键因素。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中国出口产品的一半以上,中国制造业的平均工资与发达经济体相比虽然仍处于较低水平,但在过去十多年里保持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已高于许多其他新兴经济体。随着国内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开始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尤其是外资企业转移趋势明显。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市场,在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领域展开竞争,与其他发展中区域经济体相比,我国初级产品、资源类产品的竞争优势已有所恶化,低技术制成品的竞争优势相对减弱。

从国际竞争力看,与以往相比,出口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华转移已大大减速,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将企业转移到其他劳动成本更低的国家。当前,产业转移还在加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国际市场份额,影响进出口额的增幅。

三、政府引导与企业市场化不统一

当前,有些外贸企业觉得发展慢了,或者外部形势不好,需要政府提供一些帮助,政府也在逐步的引导和支持,着眼于贸易便利化,减少贸易限制和一些繁杂的手续,以期待实现接近于自由贸易的一种环境,让外贸企业在困难的时期下更好和更长时间地生存,为企业提供好的市场环境和平台,但是这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即市场本身的筛选和淘汰弱化,市场自身的淘汰和转型与政府的引导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突。

四、出口企业比较优势相对减弱

一直以来,我国外贸企业凭借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较多的加工贸易订单,进而在加工贸易中积累了巨额贸易顺差,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也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起点和核心竞争力之一。但近年来低成本优势已出现明显逆转,国内人工成本不断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资源价格改革等因素导致出口成本大量增加,挤压了盈利空间。产品提价空间有限,抑制了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技术研发能力,直接降低了出口竞争力。

五、国际市场和传统业务依存度过高

我国外贸企业过去一直过度依赖于国际市场,贸易多元化并未形成。钢铁、纺织服装、轻工、有色、建材等产业持续大规模投资,产业规模迅速扩张、生产能力大多处于过剩状态,在国内需求无法消化的情况下,就对外需形成了很强的依赖。在金融危机作用下,国外市场的急剧萎缩使产业结构中的矛盾显现出来,一旦外部环境不利,我国外贸企业在产业、金融、就业等方面就隐藏着难以控制的巨大风险。

可见,未来影响外贸企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因素,也有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受到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市场化水平偏低等因素的约束,在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未来外贸企业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但从总体看,中国外贸在低速增长的背后,是调整转型的加快以及质量效益型增长的逐步显现,中国外贸的新增长动能正在悄然孕育。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稳定外贸持续增长不仅是对外贸易的问题,还涉及提升国民经济整体实力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等,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外贸企业可持续、较快增长。

一是大力培养本土跨国企业,积极推动对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政府要加快制定和出台培育本土跨国公司的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划,确定一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和品牌知名度、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的本土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从资金、技术、品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予以支持,大力培养本土跨国企业。加大产权改革力度,深化国有外贸企业改革,着力扶持和推动一批有实力的外贸企业集团,利用其经济实力和销售网络,把产品直接打入国际零售市场。同时,通过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型外贸企业,鼓励有品牌的生产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与外贸公司走联合经营之路,积极鼓励和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实现对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二是要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战略,积极推广贸易方式创新。加强对大数据的研究和使用,用网络贸易、电子商务、跨境平台和新结算方式改造提升传统贸易方式。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推动传统产业通过创新促进升级,形成利益最大化,建立促进外贸发展的创新体系。

三是构建外贸企业的政策扶持体系。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加大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及政策性银行加强对企业的信贷支持,放宽融资限制,扩大项目的融资渠道,积极引导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降低企业融资门槛,以鼓励和支持有实力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展加工贸易、建立销售中心,为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融资便利。

四是充分利用中西部地缘特点,发展特色外贸产业。近年来,不管国内外的贸易形势如何,我国中西部地区外贸增长都很快,主要的因素就是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沿海地区的贸易活动逐渐向中西部迁移,沿海地区相当一部分的订单都转移到了中西部,特别是一些价值比较高的电子制造行业,可以便利地进行运输,中西部有可能成为中国外贸的新的增长点。

五是要积极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对从事贸易或商品流通的企业,不设经营区域限制,鼓励企业按照市场状况,同时进行国内市场营销和国际市场经营。在产业转移企业聚集较多的国家和地区设立特色批发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和配送中心,为转出的企业提供营销渠道。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用其管理经验和运作方式改造本土流通企业,实现经营模式、营销工具和管理方式的创新,以流通的创新降低企业成本,拓展市场空间,激发产业活力。

令人期待的是,“新常态”下的中国外贸正在迎来一系列新的利好,诸如国家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到位,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上海自贸区经验的复制推广战略的推进等举措,将为中国外贸企业未来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郑丹青.于津平中国出口贸易增加值的微观核算及影响因素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4

[2]郭熙保,陈志刚.论后危机时期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基于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视角[J].经济学家,2013

[3]姜姝,李庆四.从光伏拉锯到风能之争——中美新能源合作的博弈解读[J].国际论坛, 2013

[4]张莉.中国外贸:大考下的抉择[J].今日中国.2014

[5]梁达.新常态下外贸竞争新挑战在哪里[N].上海证券报,2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常态多元化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道德与法治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多元化研究
从“跨界”现象看现代筝曲的多元化发展
专业化PK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