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
2015-01-20倪金凤
倪金凤
摘要:提出使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策略,计算了我国自2001年以来到2010全国范围内、四大区域及31个省市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并以此为依据,分析、研究了其变化总趋势以及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我国全区域内的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是整体呈上升的趋势,截至目前为止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协调水平。就全局来看,东北部与东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都处于平稳上升阶段,中部地区则呈现下调的趋势,而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则表现出了很严重的下降趋势。
关键词: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趋势 特征
一、研究方法
从国家初时提出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以及在过程中实施的大量策略来看,想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最本质的问题也就是要解决区域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因此,如果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解成为区域内各个子系统之间是否存在着协调一致性,则就很容易发现,其实质就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范畴。
由此,对区域经济是否是协调的发展判断依据则有以下三点: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联系、区域经济增长。据此,我们也制定了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首先,是用Morans I系数判断区域经济联系的状态,其计算式为:
其中,n代表区域数量;Xi、Xj代表的变量则分别表示某固定年份中,i、j区域的人均GDP值;[x]为相对应年份的人均GDP值;Wij代表i、j区域空间相邻的权重矩阵。本文中,1表示i、j区域相邻,0则代表i、j区域不相邻。界定Morans I值是从-1到1之间。当Morans I>0时,则就表示i、j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是呈正相关,当Morans I<0时,泽就代表i、j区域经济增长呈负相关。
其次,使用区域经济增长率的变异系数进行对区域经济增长情况的测度。其公式表示为:
其中,βt代表的是在t年,n个区域之间GDP增长率的变异系数,Yj则表示的是j区域GDP增长率,j为任意一个数值;[y]指的是n个区域GDP平均增长率情况。公式表示,变异的系数愈大,则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对差异性就愈大,其经济增长缺乏正向的促进作用。反之则相反。
再次,使用区域经济增长水平的变异系数进行对区域经济差异状态的测度,其公式为:
其中,Xj代表j区域人均GDP值,j为任意一个数值,[x]则是各区域人均GDP平均值,n代表着区域的总数。
最后,用下列公式进行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进行计算:
其中,U则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的总值;Z代表某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际值;Z'代表发展预期值;S是标准差,其中,U取值范围从0到1,如果其值越趋向于1,则表示其发展水平越高;相反,则发展水平愈低。
二、结果分析
选择从2001年到2010年这个时间段,就全国、31个省市区、四大区域作为研究的对象,分别使用以上方法进行了对其区域协调发展趋势以及发展特征的分析。
(一)全国区域经济协调的发展趋势以及发展特征
就上图来看,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从整体上来看都呈增高趋势。从2001年到2010年,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从0.1264上升到了1,增长的幅度达到691.2%,截至目前为止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协调水平。这也就直接表示,我国采取的针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很多政策都得到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二)四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及发展特征
上图为东部区域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态势图表,可以看出总体都是呈持续增长的态势,并且区域经济协调度由0.1617增长到了0.8591,其增长幅度达到431.3%。
上图是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态势图,其虽然整体是呈上升趋势,但其协调发展度却有了很大的降低,由1下降到了0.9694,降低幅度为3.1%。
上图为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态势图,可以看出,其明显呈下降的趋势,并且协调发展度由0.8520直线下降到0.2979,降幅率高达65%。从2002年开始就呈现出下降的态势,直到目前为止,才略有所回升,但是仍然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上图是东北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其整体也是处于在大幅提升的过程中。从2001年到2010年,其协调发展度由0.4833上升到了1,增长的幅度达到106.9%。
(三)省市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及发展特征
依据相关的研究表明,31个省市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变化过程非常复杂,整体上呈现的特征也可以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整体上来看,各个省市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都比较高;其次,就小范围来看,各个省市区中除了广西、天津、黑龙江、安徽、江苏、湖北之外,其它的25个省市区经济协调发展度都呈现上升的趋势;再次,在2007年到2009年之间,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北京为主的15个省市区都出现了大幅度的协调发展度下降;最后,在2009年到2010年期间,以山西为主的21个省市区的协调发展度值已经出现大幅度的回升。
三、结束语
全国、四大区域、省市区这三个但范围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以及特征都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出现这样的结果既有国家采取政策方面的影响,也有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方面的影响,因此,就全国而言,首先可以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体系进行完善;其次进行对各类的区域规划进行合理统筹,避免有可能会出现的一些不协调发展问题;最后进行对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战略的改革与创新,以期可以形成均衡的、发展一体化的区域经济新格局。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以期对现有研究的不足进行弥补,进行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完善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杜鹰.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J].宏观经济管理.2011(01)
[2]覃成林,张华,毛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念辨析、判断标准、评价方法[J].经济体制改革.2011(04)
摘要:提出使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策略,计算了我国自2001年以来到2010全国范围内、四大区域及31个省市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并以此为依据,分析、研究了其变化总趋势以及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我国全区域内的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是整体呈上升的趋势,截至目前为止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协调水平。就全局来看,东北部与东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都处于平稳上升阶段,中部地区则呈现下调的趋势,而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则表现出了很严重的下降趋势。
关键词: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趋势 特征
一、研究方法
从国家初时提出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以及在过程中实施的大量策略来看,想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最本质的问题也就是要解决区域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因此,如果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解成为区域内各个子系统之间是否存在着协调一致性,则就很容易发现,其实质就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范畴。
由此,对区域经济是否是协调的发展判断依据则有以下三点: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联系、区域经济增长。据此,我们也制定了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首先,是用Morans I系数判断区域经济联系的状态,其计算式为:
其中,n代表区域数量;Xi、Xj代表的变量则分别表示某固定年份中,i、j区域的人均GDP值;[x]为相对应年份的人均GDP值;Wij代表i、j区域空间相邻的权重矩阵。本文中,1表示i、j区域相邻,0则代表i、j区域不相邻。界定Morans I值是从-1到1之间。当Morans I>0时,则就表示i、j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是呈正相关,当Morans I<0时,泽就代表i、j区域经济增长呈负相关。
其次,使用区域经济增长率的变异系数进行对区域经济增长情况的测度。其公式表示为:
其中,βt代表的是在t年,n个区域之间GDP增长率的变异系数,Yj则表示的是j区域GDP增长率,j为任意一个数值;[y]指的是n个区域GDP平均增长率情况。公式表示,变异的系数愈大,则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对差异性就愈大,其经济增长缺乏正向的促进作用。反之则相反。
再次,使用区域经济增长水平的变异系数进行对区域经济差异状态的测度,其公式为:
其中,Xj代表j区域人均GDP值,j为任意一个数值,[x]则是各区域人均GDP平均值,n代表着区域的总数。
最后,用下列公式进行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进行计算:
其中,U则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的总值;Z代表某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际值;Z'代表发展预期值;S是标准差,其中,U取值范围从0到1,如果其值越趋向于1,则表示其发展水平越高;相反,则发展水平愈低。
二、结果分析
选择从2001年到2010年这个时间段,就全国、31个省市区、四大区域作为研究的对象,分别使用以上方法进行了对其区域协调发展趋势以及发展特征的分析。
(一)全国区域经济协调的发展趋势以及发展特征
就上图来看,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从整体上来看都呈增高趋势。从2001年到2010年,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从0.1264上升到了1,增长的幅度达到691.2%,截至目前为止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协调水平。这也就直接表示,我国采取的针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很多政策都得到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二)四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及发展特征
上图为东部区域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态势图表,可以看出总体都是呈持续增长的态势,并且区域经济协调度由0.1617增长到了0.8591,其增长幅度达到431.3%。
上图是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态势图,其虽然整体是呈上升趋势,但其协调发展度却有了很大的降低,由1下降到了0.9694,降低幅度为3.1%。
上图为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态势图,可以看出,其明显呈下降的趋势,并且协调发展度由0.8520直线下降到0.2979,降幅率高达65%。从2002年开始就呈现出下降的态势,直到目前为止,才略有所回升,但是仍然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上图是东北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其整体也是处于在大幅提升的过程中。从2001年到2010年,其协调发展度由0.4833上升到了1,增长的幅度达到106.9%。
(三)省市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及发展特征
依据相关的研究表明,31个省市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变化过程非常复杂,整体上呈现的特征也可以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整体上来看,各个省市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都比较高;其次,就小范围来看,各个省市区中除了广西、天津、黑龙江、安徽、江苏、湖北之外,其它的25个省市区经济协调发展度都呈现上升的趋势;再次,在2007年到2009年之间,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北京为主的15个省市区都出现了大幅度的协调发展度下降;最后,在2009年到2010年期间,以山西为主的21个省市区的协调发展度值已经出现大幅度的回升。
三、结束语
全国、四大区域、省市区这三个但范围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以及特征都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出现这样的结果既有国家采取政策方面的影响,也有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方面的影响,因此,就全国而言,首先可以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体系进行完善;其次进行对各类的区域规划进行合理统筹,避免有可能会出现的一些不协调发展问题;最后进行对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战略的改革与创新,以期可以形成均衡的、发展一体化的区域经济新格局。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以期对现有研究的不足进行弥补,进行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完善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杜鹰.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J].宏观经济管理.2011(01)
[2]覃成林,张华,毛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念辨析、判断标准、评价方法[J].经济体制改革.2011(04)
摘要:提出使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策略,计算了我国自2001年以来到2010全国范围内、四大区域及31个省市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并以此为依据,分析、研究了其变化总趋势以及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我国全区域内的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是整体呈上升的趋势,截至目前为止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协调水平。就全局来看,东北部与东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都处于平稳上升阶段,中部地区则呈现下调的趋势,而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则表现出了很严重的下降趋势。
关键词: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趋势 特征
一、研究方法
从国家初时提出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以及在过程中实施的大量策略来看,想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最本质的问题也就是要解决区域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因此,如果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解成为区域内各个子系统之间是否存在着协调一致性,则就很容易发现,其实质就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范畴。
由此,对区域经济是否是协调的发展判断依据则有以下三点: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联系、区域经济增长。据此,我们也制定了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首先,是用Morans I系数判断区域经济联系的状态,其计算式为:
其中,n代表区域数量;Xi、Xj代表的变量则分别表示某固定年份中,i、j区域的人均GDP值;[x]为相对应年份的人均GDP值;Wij代表i、j区域空间相邻的权重矩阵。本文中,1表示i、j区域相邻,0则代表i、j区域不相邻。界定Morans I值是从-1到1之间。当Morans I>0时,则就表示i、j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是呈正相关,当Morans I<0时,泽就代表i、j区域经济增长呈负相关。
其次,使用区域经济增长率的变异系数进行对区域经济增长情况的测度。其公式表示为:
其中,βt代表的是在t年,n个区域之间GDP增长率的变异系数,Yj则表示的是j区域GDP增长率,j为任意一个数值;[y]指的是n个区域GDP平均增长率情况。公式表示,变异的系数愈大,则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对差异性就愈大,其经济增长缺乏正向的促进作用。反之则相反。
再次,使用区域经济增长水平的变异系数进行对区域经济差异状态的测度,其公式为:
其中,Xj代表j区域人均GDP值,j为任意一个数值,[x]则是各区域人均GDP平均值,n代表着区域的总数。
最后,用下列公式进行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进行计算:
其中,U则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的总值;Z代表某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际值;Z'代表发展预期值;S是标准差,其中,U取值范围从0到1,如果其值越趋向于1,则表示其发展水平越高;相反,则发展水平愈低。
二、结果分析
选择从2001年到2010年这个时间段,就全国、31个省市区、四大区域作为研究的对象,分别使用以上方法进行了对其区域协调发展趋势以及发展特征的分析。
(一)全国区域经济协调的发展趋势以及发展特征
就上图来看,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从整体上来看都呈增高趋势。从2001年到2010年,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从0.1264上升到了1,增长的幅度达到691.2%,截至目前为止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协调水平。这也就直接表示,我国采取的针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很多政策都得到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二)四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及发展特征
上图为东部区域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态势图表,可以看出总体都是呈持续增长的态势,并且区域经济协调度由0.1617增长到了0.8591,其增长幅度达到431.3%。
上图是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态势图,其虽然整体是呈上升趋势,但其协调发展度却有了很大的降低,由1下降到了0.9694,降低幅度为3.1%。
上图为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态势图,可以看出,其明显呈下降的趋势,并且协调发展度由0.8520直线下降到0.2979,降幅率高达65%。从2002年开始就呈现出下降的态势,直到目前为止,才略有所回升,但是仍然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上图是东北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其整体也是处于在大幅提升的过程中。从2001年到2010年,其协调发展度由0.4833上升到了1,增长的幅度达到106.9%。
(三)省市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及发展特征
依据相关的研究表明,31个省市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变化过程非常复杂,整体上呈现的特征也可以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整体上来看,各个省市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都比较高;其次,就小范围来看,各个省市区中除了广西、天津、黑龙江、安徽、江苏、湖北之外,其它的25个省市区经济协调发展度都呈现上升的趋势;再次,在2007年到2009年之间,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北京为主的15个省市区都出现了大幅度的协调发展度下降;最后,在2009年到2010年期间,以山西为主的21个省市区的协调发展度值已经出现大幅度的回升。
三、结束语
全国、四大区域、省市区这三个但范围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以及特征都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出现这样的结果既有国家采取政策方面的影响,也有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方面的影响,因此,就全国而言,首先可以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体系进行完善;其次进行对各类的区域规划进行合理统筹,避免有可能会出现的一些不协调发展问题;最后进行对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战略的改革与创新,以期可以形成均衡的、发展一体化的区域经济新格局。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以期对现有研究的不足进行弥补,进行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完善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杜鹰.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J].宏观经济管理.2011(01)
[2]覃成林,张华,毛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念辨析、判断标准、评价方法[J].经济体制改革.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