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2015-01-20黄冰张宪明余金凤
黄冰++张宪明++余金凤
【摘 要】结合国家骨干院校重点专业建设,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构建“双通道、三核心、四阶段”高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以能力为主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C-0100-03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以国家骨干院校重点专业建设为契机,努力探索出符合行业和地域特色的“双通道、三核心、四阶段”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各高等职业院校都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沿袭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应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当今的高职教育,需要进行改革。根据中央一号文件、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及广西水利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将完成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小流域治理和开发、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供水工程等大量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及项目管理,因此,需要一大批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经社会、行业人才需求调研和专家论证,从专业的服务领域、就业去向、就业岗位以及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明确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掌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知识,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小型水工建筑物设计等工作,能满足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产一线和水利基层单位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通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和行业岗位能力调研,明确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主线,优化工学交替的“双通道、三核心、四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深度融合,突出培养“水利工程施工、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职业核心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人才培养模式的“双通道、三核心、四阶段”的含义是指:由学校、企业共同培养,学生掌握水利工程施工、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三核心能力,个人职业发展经历职业基本素质阶段、职业基本技能阶段、职业核心能力阶段、职业能力提升与拓展阶段,成为水利水电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一)职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改革。为了实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目标,依据人才培养要求,在全面分析职业岗位所需要能力的基础上,以达到胜任职业工作所要求的能力为目标,根据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行业特点,按照职业群集课程模式,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即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质养成贯穿三年的专业学习,而第一至第五学期,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技能和职业核心技能,第六学期通过毕业综合实践,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同时,每一个学期安排1至3周到相关水利企业,学习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和项目管理技术,或到已建水利水电枢纽学习有关水工建筑基本知识和管理技能。结合行业职业技能工种培训的标准要求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使学生具备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安全员等相关职业能力要求。在第六学期毕业综合实践过程中,依托广西水利电力职教集团的平台,安排学生到广西水电工程局、广西海河水利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
“职业基本素质”培养:职业素质的养成贯穿于三年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在专业课教学中带入职业素质养成教育,通过校内实训场模拟仿真性的实训演习,将企业的管理模式引入到实习实训管理与教学中,在教学中用企业文化熏陶感染学生,不仅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使其具备应有的职业技能,同时结合实践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在校内外实践实习活动中进行相关的职业行为实践训练,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职业意识,提升职业素养,体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通过实践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独立意识、吃苦意识、竞争意识、抗挫折意识等,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职业基本技能”培养:利用校内实训场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条件,实施“工学交替多循环”培养模式,包括技能课程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循环、技能训练与生产性实习的循环、学校和企业不同学习环境的循环,教学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材料员、测量员等岗位专业能力的要求,主要完成校内外的单项技能训练和实习。采取“项目教学”和“现场教学”的教学组织模式,使学生具有工程绘图、建筑材料检测、结构设计、水力计算以及土工基础分析等基本技能。通过该内容的学习,学生基本满足企业材料检测、工程测量等岗位的工作要求,形成高技能型人才“初成品”。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依托学院设计所、广西水利水电勘察设计研究院和广西水电工程局等企业优势,围绕着以“水利工程施工、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实施项目化教学、现场教学、范例教学等教学模式,使学生具备水利工程现场施工、工程项目进度和管理、工程质量管理以及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等核心能力,同时通过“课证融合课程”训练,满足行业企业施工员、材料员、资料员、造价员、资料员的技能要求。学生经过改内容的学习,构成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高端技能人才“成品”。
“职业能力提升和拓展”培养: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角度出发,针对广西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的需要,水利行业需要大量掌握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工程、防洪工程治理等工作需求的能力,开设水工检测及实训、灌溉排水工程技术、防汛抢险及堤防安全管理等职业技能提升课程;根据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在需求,结合现代水利的新热点领域,开设水土保持、水生态保护、水环境与水危机等职业技能拓展课程。第六学期安排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及管理现场顶岗实习。采取企业、专业双导师制度,实行校企共育,学生零距离接受工程生产实践锻炼,培养其适应社会、适应岗位群需求的综合业务素质。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在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职业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为就业创造良好条件。endprint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根据水利改革大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专业培养人才所面向的岗位群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需求,结合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的要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拟订专业课程设置框架。根据职业标准,从研究以本专业毕业生应掌握的技能点及相关知识点为核心,为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重新构建水利水电建筑专业课程体系,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
三、建设措施
为了更好地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行业发展的要求,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建设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紧校企之间的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使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达到生产一线的水平,依据学院骨干院校建设项目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双师”素质骨干教师培养目标要求,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如2013年共派出6名教师到广西国瑞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参与水利工程的设计、咨询、施工管理等工作。除此之外,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赴国内外特色院校进行高职教育理论、教育理论等方面的专题学习培训,更新高职教育理念,提升业务素质,掌握人才培养规律,具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执行能力。
(二)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成立由行业企业和学校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加强校企深度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的优质资源,合作办学,实现互利共赢。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经过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并结合水利工程岗位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需求情况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广西水电工程局等水利企业深度融合,校企双方就合作模式、培养地点、课程体系、授课安排、课程内容、教师配制、教学组织、施工设备使用、培养费用、顶岗实习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三)综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立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技能、企业满意度、就业质量作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完善学生实践教学评价制度、校内实训管理制度以及校外实训管理制度。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和校外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网络。定期深入行业企业调查,了解企业对学生岗位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情况和工作能力,了解学生对专业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校企共同评价并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综上所述,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主线,构建高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双通道、三核心、四阶段”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立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面向华南地区,以城镇化建设为平台,培养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大量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及项目管理需要的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纯义, 李梅华,高职水利类专业“三顶岗、两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9(11下)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吉文林,杭瑞友,葛竹兴. 高职“工学研融合”培养现代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13-05-14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重点项目(2013JGZ188)
【作者简介】黄 冰(1978- ),女,广西桂平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水利工程及教学研究;余金凤(1966- ),女,广西隆安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水利工程及教学研究。
(责编 卢 雯)endprint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根据水利改革大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专业培养人才所面向的岗位群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需求,结合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的要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拟订专业课程设置框架。根据职业标准,从研究以本专业毕业生应掌握的技能点及相关知识点为核心,为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重新构建水利水电建筑专业课程体系,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
三、建设措施
为了更好地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行业发展的要求,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建设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紧校企之间的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使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达到生产一线的水平,依据学院骨干院校建设项目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双师”素质骨干教师培养目标要求,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如2013年共派出6名教师到广西国瑞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参与水利工程的设计、咨询、施工管理等工作。除此之外,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赴国内外特色院校进行高职教育理论、教育理论等方面的专题学习培训,更新高职教育理念,提升业务素质,掌握人才培养规律,具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执行能力。
(二)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成立由行业企业和学校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加强校企深度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的优质资源,合作办学,实现互利共赢。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经过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并结合水利工程岗位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需求情况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广西水电工程局等水利企业深度融合,校企双方就合作模式、培养地点、课程体系、授课安排、课程内容、教师配制、教学组织、施工设备使用、培养费用、顶岗实习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三)综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立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技能、企业满意度、就业质量作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完善学生实践教学评价制度、校内实训管理制度以及校外实训管理制度。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和校外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网络。定期深入行业企业调查,了解企业对学生岗位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情况和工作能力,了解学生对专业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校企共同评价并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综上所述,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主线,构建高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双通道、三核心、四阶段”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立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面向华南地区,以城镇化建设为平台,培养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大量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及项目管理需要的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纯义, 李梅华,高职水利类专业“三顶岗、两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9(11下)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吉文林,杭瑞友,葛竹兴. 高职“工学研融合”培养现代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13-05-14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重点项目(2013JGZ188)
【作者简介】黄 冰(1978- ),女,广西桂平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水利工程及教学研究;余金凤(1966- ),女,广西隆安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水利工程及教学研究。
(责编 卢 雯)endprint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根据水利改革大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专业培养人才所面向的岗位群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需求,结合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的要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拟订专业课程设置框架。根据职业标准,从研究以本专业毕业生应掌握的技能点及相关知识点为核心,为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重新构建水利水电建筑专业课程体系,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
三、建设措施
为了更好地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行业发展的要求,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建设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紧校企之间的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使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达到生产一线的水平,依据学院骨干院校建设项目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双师”素质骨干教师培养目标要求,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如2013年共派出6名教师到广西国瑞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参与水利工程的设计、咨询、施工管理等工作。除此之外,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赴国内外特色院校进行高职教育理论、教育理论等方面的专题学习培训,更新高职教育理念,提升业务素质,掌握人才培养规律,具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执行能力。
(二)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成立由行业企业和学校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加强校企深度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的优质资源,合作办学,实现互利共赢。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经过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并结合水利工程岗位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需求情况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广西水电工程局等水利企业深度融合,校企双方就合作模式、培养地点、课程体系、授课安排、课程内容、教师配制、教学组织、施工设备使用、培养费用、顶岗实习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三)综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立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技能、企业满意度、就业质量作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完善学生实践教学评价制度、校内实训管理制度以及校外实训管理制度。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和校外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网络。定期深入行业企业调查,了解企业对学生岗位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情况和工作能力,了解学生对专业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校企共同评价并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综上所述,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主线,构建高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双通道、三核心、四阶段”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立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面向华南地区,以城镇化建设为平台,培养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大量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及项目管理需要的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纯义, 李梅华,高职水利类专业“三顶岗、两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9(11下)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吉文林,杭瑞友,葛竹兴. 高职“工学研融合”培养现代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13-05-14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重点项目(2013JGZ188)
【作者简介】黄 冰(1978- ),女,广西桂平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水利工程及教学研究;余金凤(1966- ),女,广西隆安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水利工程及教学研究。
(责编 卢 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