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贫困生教育策略探析
2015-01-20阴菲菲
【摘 要】针对艺术院校贫困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依据艺术学院的优势和特性,采用制度化与艺术化管理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等方式积极开展工作,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经济资助机制等综合性的教育环境,逐渐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体系。
【关键词】艺术院校 贫困生 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C-0112-02
当前,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已经引起了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对于高等艺术院校的贫困生来说,他们要支付比一般学校更加昂贵的学费,既有较多的社会实践平台给他们带来的优势,同时也有在“艺术类”高消费圈里引起的诸多复杂心理问题——既有面对艺术感性的自信,又有面对现实理性的自卑。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他们的价值取向更加现实,思想更加活跃,个体意识增强。教育者不应仅仅关注贫困生的成长,还要关注他们的成才,使他们能够变贫困为前进的动力。笔者认为,要促进艺术院校贫困生成长成才,可采取如下方面教育策略:
一、制度化管理与艺术化管理相结合
当前,艺术院校贫困生助学问题上存在漏洞。如提交助学申请需要去所在地盖章,一些非贫困生很轻易就盖到了当地部门的章,随着助学金名额的增多,这些学生又可以获得助学金,其他学生就存在不满情绪。制度是根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就要求学校实施制度化管理,严格把关,做到信息准确,档案齐全,评定公开,确保评定结果的公平与公正。因此,要规范工作程序,认真做好贫困生助学申请、民主评议、学院初审公示、资助管理中心复审以及学校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审批等各环节的工作。
同时,要采用艺术化管理,即在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主要通过主题精神来增强贫困生的自立、自强、自尊意识。管理有三种,底层次是人管人,中层次管理是制度管人,高层次管理是文化管人。在遵循管理的三层次上,可针对艺术院校的贫困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在艺术院校的资助系统里,贫困已由单一形式发展为几个等级:A档、B档、C档,这分别代表着非常贫困、贫困、一般贫困三个等级。一般A档学生在性格上表现为内向、孤僻,但贫困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的坚强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学习成绩普遍较好、自尊心强等特点,与此同时,这一类学生的课外学习相对比较单调,他们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和兼职,视野相对较狭窄。为了扩大他们的视野,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解除由家庭经济条件造成的生活紧张感,学校需要为他们提供进一步的帮助。至于其他等级的学生,学习方面相对缺乏主动性,依赖性较大,在学习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学校也应该给予适当关注。如他们非常注意自己在同学面前的形象,在公开评审的基础上要尊重他们的看法,在评审上采用和其他学生小范围地交流、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工作。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辅导相结合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随着知识的不断储备、需要层次的不断提高,他们都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中得到自信和归属感。一些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心理或许有些落差,进入大学前大家凭成绩论英雄,来到大学则是以能力论成败,因此学生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会决定其人际关系处理的好坏。城乡差异、贫富悬殊等原因使得贫困生与其他学生的生活背景、谈话题材、思维方式等都存在较大差异,他们集体观念容易变弱,不愿融入集体当中,一般个性特征强、社会责任感弱,构成深度自卑和高度自尊的多层交织的心理形态,他们的人际关系也往往受到影响。对此,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辅导相结合。
贫困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锻炼贫困大学生的意志,也会引起贫困生的自卑、焦虑、孤僻等心理危机。艺术是对美的向往,但现实中很多人有着傲气、自大的心理,他们其实不愿也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贫困现状。艺术院校的贫困生中有的因家境贫困而产生心理落差,为了追逐名和利而迷失方向。对此,艺术院校应对贫困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同时,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强烈的自卑、极度的敏感使得贫困生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因为老师相对比较关心贫困生,所以贫困生往往倾向于与老师交往,他们比较愿意向老师倾诉自己的心情和烦恼。艺术院校的学生不愿让同学得知自己的家庭情况,但愿意向老师倾诉,所以辅导员可引导学生主动与人交往,告诉他们,只有很好地融入集体,敞开心扉,坦诚交往,幸福指数才会提高。其实,贫困生的心理危机有很多艺术干涉方式,如音乐心理干涉、绘画心理干涉、表演心理干涉、舞蹈心理干涉等,可以利用这些方式培养他们与人交往和团结互助的能力。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学校可通过讲座、培训、宣讲等形式积极开展励志教育,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克服困难,明确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严峻的就业形势、经济条件的限制加上综合素质的欠缺导致贫困生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劣势,这更要求学校注重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意识,引导他们认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能力。
此外,家庭教化环境是贫困大学生早期人格发展的主要影(下转第150页)(上接第112页)响因素。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都会对孩子造成影响。有学者认为,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比例是8∶2。调查发现,多样化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他们的家庭境遇不同,其思想行为有所差异,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和认识必将打上家庭的烙印,组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群体。这意味着贫困生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关注贫困生的在校情况,而且要关注其家庭教育情况。贫困生不同层次的家庭情况,要求贫困生教育工作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单亲家庭的贫困生比一般的学生更加敏感,常用一种假象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们不是故意违反纪律,而是一种对社会的不满情绪造成,对此不应简单粗暴地处理。而一些农村的家庭,父母一般在外打工,他们更关注孩子的就业问题,针对这些贫困生,学校应增加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
综上所述,贫困对青少年健康与发展的影响会延续一生。那些家庭经济贫困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都相对较差,并且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导致自尊心下降。这就要求学校的教育工作要在空间上拓展和延伸。艺术院校则应依据自身优势和特性,积极开展工作,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经济资助机制等综合性的教育环境,以逐渐形成一套科学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昌松.高校贫困生工作[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
[2]阚兴辉.高校贫困大学生参与社团现状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3]高洁,宿静茹,王艳美.探索高校贫困生教育的新模式——以社团组织模式培养贫困生自强自立的精神[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9)
[4]周梅.基于过程管理的国家助学贷款创新管理模式构建[J].广西社会科学,2013(7)
【作者简介】阴菲菲(1982- ),女,山东泰安人,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学工办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