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诊断双腔ICD漏诊的缓慢性室性心动过速
2015-01-20叶苗等
叶苗等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缓慢性室性心动过速;双腔埋藏心脏复律除颤器
中图分类号:R541.7;R318.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_816X(2014)06_0512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6.25双腔ICD又称为双腔埋藏心脏复律除颤器,其心室电极集起搏,感知和除颤功能为一体,具有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起搏功能、抗心动过速、心脏复律及除颤功能[1,2],能显著地降低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的死亡率,是目前防止心源性猝死最有效的方法。但是I级预防的ICD程控往往仅有两个诊断区,室性心动过速检测阈值较高,可能漏诊部分室性心动过速,尤其是缓慢型室性心动过速。据报道,在心力衰竭猝死行ICD I级预防的患者,缓慢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达6%[1]。如果长期缓慢性室性心动过速被漏诊,可能造成心功能下降等血流动力学障碍,还可能造成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及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CRT_D)起搏比例下降,影响临床医师做出正确、及时的处理,如设置合适的诊断参数及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药物或射频消融控制室性心动过速。文献报道合适的ATP治疗能终止90%的室性心动过速[2]。所以,通过动态心电图的检测可以发现ICD漏诊的部分室性心动过速,从而改善患者的不良事件。本文报道2例植入双腔ICD后仍反复发作,而普通程控漏诊的室性心动过速。经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显示因其室性心律失常频率未达到ICD设定的诊断频率,导致ICD未正确诊断室性心动过速,从而没有启动恰当的治疗程序。
1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性,90岁,临床诊断: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双腔ICD植入术后。患者于10年前患前侧壁急性心肌梗死,经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前降支95%狭窄,植入1枚支架。2年前患者诉反复发作心悸胸闷,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显示频发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为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而植入双腔ICD(型号CURRENT DR 2170_36除颤器),其起搏下限频率为55次/分,呈AAI模式起搏。植入ICD后,患者动态心电图显示频发的持续较长时间的室性心动过速,其心搏数占总纪录心搏数的92%。因患者室性心动过速的频率为100~102次/分,未达到ICD诊断标准,故ICD处于备而不用状态,见图1。
2讨论
2.1ICD对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检测和识别[1]:基于单腔信息是以心率、心动过速的突发性和稳定性、腔内心电图的宽度、腔内心电图的形状进行检测和识别:①心率:以心率作为判断心动过速的标准仍是ICD应用的最主要方法,预先设置ICD对室性心动过速(频率>160次/分,持续8~24个心搏)和心室颤动(频率>220次/分,达75%的计数标准,如9/12、12/16、18/24等)的识别频率。②心动过速的突发性和稳定性:前者是用于窦性心动过速(其心率是逐渐加快)和室性心动过速(其心率是突然加快)的鉴别,后者是用于识别心动过速过程中诊除心室颤动,因心室颤动的心动周期是不规则的,即不稳定的,而心动过速的心动周期大多是稳定的。③腔内心电图的宽度:是鉴别室性心动过速与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及房室交接性心动过速)的另一个指标。前者QRS波群增宽,时间延长;而后者QRS波群及其时间绝大多数是正常的。④腔内心电图的形状:设置好正常QRS波形模板和拟检测的宽大畸形QRS波形模板,来检测心动过速是室性心动过速,还是室上性心动过速。双腔ICD增加了心房电极导线,可直接记录心房电活动,为准确识别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提供了条件,可通过基于房室关系进行检测和识别室性心动过速:①心率比:心动过速发作时,若心室频率大于心房频率,则会判定为室性心动过速,但不适用于室性心动过速伴室房1:1逆传。②房室起源点:通过分析心动过速起始的心室事件的房室间期,定位心动过速是起源于心室,还是源于心房下传,该指标适用于房室传导比例为1:1传导。③房室传导关系:通过分析房室周期,确定心动过速是来自心房,还是由心室产生。
2.2ICD不足之处:①当室性心动过速的频率未达到ICD设定的识别频率时,ICD不会启动抗心动过速起搏或低能量复律,也不会记录发作腔内图,故单纯程控ICD不能发现慢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会长时间持续发作而出现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如例1患者。此外,当室性心动过速持续心搏数小于8个时,ICD也不会启动抗心动过速起搏或低能量复律,如例2患者。②ICD介导的交感性风暴[3]:植入ICD能有效预防和降低心源性猝死,但也有致心律失常作用,能诱发和介导电风暴的发生,电风暴是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因发生电风暴的患者死亡率明显增高。③非适当放电治疗[4,5]:ICD非适当识别和治疗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促使ICD电池过早地耗竭,是ICD治疗中主要并发症之一。此外,ICD多次放电可导致心肌损伤,肌钙蛋白升高,心功能恶化,增加死亡率。本文通过对2例患者动态心电图分析,提示临床医生对植入双腔ICD后要定期进行动态心电图长时间的观察,尤其是有症状的患者,以及时发现容易漏诊的慢室性心动过速。ICD随访时,对患者植入时的参数根据心电表现不断进行程控调试,以便使双腔ICD发挥出最理想的疗效。
参考文献
[1]Ulrich Lu sebrink, David Duncker, Michaela Hess, et al. Clinical relevance of slow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n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ith primary prophylactic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ndication[J]. Europace,2013,15(6):820-6.
[2]Wathen MS, Sweeney MO, DeGroot PJ, et al. Shock reduction using antitachycardia pacing for spontaneous rapi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Circulation,2001,104:796-801.
[3]何方田.起搏心电图学[M].第1版.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28-130.
[4]周胜华.ICD与交感风暴[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19(1):7-8.
[5]邵山,钱波,王小青,等.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与随访[J].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13,22(5):771-773.
(收稿日期:2014__)endprint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缓慢性室性心动过速;双腔埋藏心脏复律除颤器
中图分类号:R541.7;R318.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_816X(2014)06_0512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6.25双腔ICD又称为双腔埋藏心脏复律除颤器,其心室电极集起搏,感知和除颤功能为一体,具有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起搏功能、抗心动过速、心脏复律及除颤功能[1,2],能显著地降低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的死亡率,是目前防止心源性猝死最有效的方法。但是I级预防的ICD程控往往仅有两个诊断区,室性心动过速检测阈值较高,可能漏诊部分室性心动过速,尤其是缓慢型室性心动过速。据报道,在心力衰竭猝死行ICD I级预防的患者,缓慢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达6%[1]。如果长期缓慢性室性心动过速被漏诊,可能造成心功能下降等血流动力学障碍,还可能造成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及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CRT_D)起搏比例下降,影响临床医师做出正确、及时的处理,如设置合适的诊断参数及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药物或射频消融控制室性心动过速。文献报道合适的ATP治疗能终止90%的室性心动过速[2]。所以,通过动态心电图的检测可以发现ICD漏诊的部分室性心动过速,从而改善患者的不良事件。本文报道2例植入双腔ICD后仍反复发作,而普通程控漏诊的室性心动过速。经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显示因其室性心律失常频率未达到ICD设定的诊断频率,导致ICD未正确诊断室性心动过速,从而没有启动恰当的治疗程序。
1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性,90岁,临床诊断: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双腔ICD植入术后。患者于10年前患前侧壁急性心肌梗死,经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前降支95%狭窄,植入1枚支架。2年前患者诉反复发作心悸胸闷,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显示频发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为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而植入双腔ICD(型号CURRENT DR 2170_36除颤器),其起搏下限频率为55次/分,呈AAI模式起搏。植入ICD后,患者动态心电图显示频发的持续较长时间的室性心动过速,其心搏数占总纪录心搏数的92%。因患者室性心动过速的频率为100~102次/分,未达到ICD诊断标准,故ICD处于备而不用状态,见图1。
2讨论
2.1ICD对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检测和识别[1]:基于单腔信息是以心率、心动过速的突发性和稳定性、腔内心电图的宽度、腔内心电图的形状进行检测和识别:①心率:以心率作为判断心动过速的标准仍是ICD应用的最主要方法,预先设置ICD对室性心动过速(频率>160次/分,持续8~24个心搏)和心室颤动(频率>220次/分,达75%的计数标准,如9/12、12/16、18/24等)的识别频率。②心动过速的突发性和稳定性:前者是用于窦性心动过速(其心率是逐渐加快)和室性心动过速(其心率是突然加快)的鉴别,后者是用于识别心动过速过程中诊除心室颤动,因心室颤动的心动周期是不规则的,即不稳定的,而心动过速的心动周期大多是稳定的。③腔内心电图的宽度:是鉴别室性心动过速与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及房室交接性心动过速)的另一个指标。前者QRS波群增宽,时间延长;而后者QRS波群及其时间绝大多数是正常的。④腔内心电图的形状:设置好正常QRS波形模板和拟检测的宽大畸形QRS波形模板,来检测心动过速是室性心动过速,还是室上性心动过速。双腔ICD增加了心房电极导线,可直接记录心房电活动,为准确识别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提供了条件,可通过基于房室关系进行检测和识别室性心动过速:①心率比:心动过速发作时,若心室频率大于心房频率,则会判定为室性心动过速,但不适用于室性心动过速伴室房1:1逆传。②房室起源点:通过分析心动过速起始的心室事件的房室间期,定位心动过速是起源于心室,还是源于心房下传,该指标适用于房室传导比例为1:1传导。③房室传导关系:通过分析房室周期,确定心动过速是来自心房,还是由心室产生。
2.2ICD不足之处:①当室性心动过速的频率未达到ICD设定的识别频率时,ICD不会启动抗心动过速起搏或低能量复律,也不会记录发作腔内图,故单纯程控ICD不能发现慢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会长时间持续发作而出现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如例1患者。此外,当室性心动过速持续心搏数小于8个时,ICD也不会启动抗心动过速起搏或低能量复律,如例2患者。②ICD介导的交感性风暴[3]:植入ICD能有效预防和降低心源性猝死,但也有致心律失常作用,能诱发和介导电风暴的发生,电风暴是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因发生电风暴的患者死亡率明显增高。③非适当放电治疗[4,5]:ICD非适当识别和治疗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促使ICD电池过早地耗竭,是ICD治疗中主要并发症之一。此外,ICD多次放电可导致心肌损伤,肌钙蛋白升高,心功能恶化,增加死亡率。本文通过对2例患者动态心电图分析,提示临床医生对植入双腔ICD后要定期进行动态心电图长时间的观察,尤其是有症状的患者,以及时发现容易漏诊的慢室性心动过速。ICD随访时,对患者植入时的参数根据心电表现不断进行程控调试,以便使双腔ICD发挥出最理想的疗效。
参考文献
[1]Ulrich Lu sebrink, David Duncker, Michaela Hess, et al. Clinical relevance of slow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n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ith primary prophylactic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ndication[J]. Europace,2013,15(6):820-6.
[2]Wathen MS, Sweeney MO, DeGroot PJ, et al. Shock reduction using antitachycardia pacing for spontaneous rapi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Circulation,2001,104:796-801.
[3]何方田.起搏心电图学[M].第1版.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28-130.
[4]周胜华.ICD与交感风暴[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19(1):7-8.
[5]邵山,钱波,王小青,等.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与随访[J].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13,22(5):771-773.
(收稿日期:2014__)endprint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缓慢性室性心动过速;双腔埋藏心脏复律除颤器
中图分类号:R541.7;R318.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_816X(2014)06_0512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6.25双腔ICD又称为双腔埋藏心脏复律除颤器,其心室电极集起搏,感知和除颤功能为一体,具有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起搏功能、抗心动过速、心脏复律及除颤功能[1,2],能显著地降低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的死亡率,是目前防止心源性猝死最有效的方法。但是I级预防的ICD程控往往仅有两个诊断区,室性心动过速检测阈值较高,可能漏诊部分室性心动过速,尤其是缓慢型室性心动过速。据报道,在心力衰竭猝死行ICD I级预防的患者,缓慢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达6%[1]。如果长期缓慢性室性心动过速被漏诊,可能造成心功能下降等血流动力学障碍,还可能造成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及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CRT_D)起搏比例下降,影响临床医师做出正确、及时的处理,如设置合适的诊断参数及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药物或射频消融控制室性心动过速。文献报道合适的ATP治疗能终止90%的室性心动过速[2]。所以,通过动态心电图的检测可以发现ICD漏诊的部分室性心动过速,从而改善患者的不良事件。本文报道2例植入双腔ICD后仍反复发作,而普通程控漏诊的室性心动过速。经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显示因其室性心律失常频率未达到ICD设定的诊断频率,导致ICD未正确诊断室性心动过速,从而没有启动恰当的治疗程序。
1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性,90岁,临床诊断: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双腔ICD植入术后。患者于10年前患前侧壁急性心肌梗死,经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前降支95%狭窄,植入1枚支架。2年前患者诉反复发作心悸胸闷,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显示频发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为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而植入双腔ICD(型号CURRENT DR 2170_36除颤器),其起搏下限频率为55次/分,呈AAI模式起搏。植入ICD后,患者动态心电图显示频发的持续较长时间的室性心动过速,其心搏数占总纪录心搏数的92%。因患者室性心动过速的频率为100~102次/分,未达到ICD诊断标准,故ICD处于备而不用状态,见图1。
2讨论
2.1ICD对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检测和识别[1]:基于单腔信息是以心率、心动过速的突发性和稳定性、腔内心电图的宽度、腔内心电图的形状进行检测和识别:①心率:以心率作为判断心动过速的标准仍是ICD应用的最主要方法,预先设置ICD对室性心动过速(频率>160次/分,持续8~24个心搏)和心室颤动(频率>220次/分,达75%的计数标准,如9/12、12/16、18/24等)的识别频率。②心动过速的突发性和稳定性:前者是用于窦性心动过速(其心率是逐渐加快)和室性心动过速(其心率是突然加快)的鉴别,后者是用于识别心动过速过程中诊除心室颤动,因心室颤动的心动周期是不规则的,即不稳定的,而心动过速的心动周期大多是稳定的。③腔内心电图的宽度:是鉴别室性心动过速与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及房室交接性心动过速)的另一个指标。前者QRS波群增宽,时间延长;而后者QRS波群及其时间绝大多数是正常的。④腔内心电图的形状:设置好正常QRS波形模板和拟检测的宽大畸形QRS波形模板,来检测心动过速是室性心动过速,还是室上性心动过速。双腔ICD增加了心房电极导线,可直接记录心房电活动,为准确识别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提供了条件,可通过基于房室关系进行检测和识别室性心动过速:①心率比:心动过速发作时,若心室频率大于心房频率,则会判定为室性心动过速,但不适用于室性心动过速伴室房1:1逆传。②房室起源点:通过分析心动过速起始的心室事件的房室间期,定位心动过速是起源于心室,还是源于心房下传,该指标适用于房室传导比例为1:1传导。③房室传导关系:通过分析房室周期,确定心动过速是来自心房,还是由心室产生。
2.2ICD不足之处:①当室性心动过速的频率未达到ICD设定的识别频率时,ICD不会启动抗心动过速起搏或低能量复律,也不会记录发作腔内图,故单纯程控ICD不能发现慢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会长时间持续发作而出现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如例1患者。此外,当室性心动过速持续心搏数小于8个时,ICD也不会启动抗心动过速起搏或低能量复律,如例2患者。②ICD介导的交感性风暴[3]:植入ICD能有效预防和降低心源性猝死,但也有致心律失常作用,能诱发和介导电风暴的发生,电风暴是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因发生电风暴的患者死亡率明显增高。③非适当放电治疗[4,5]:ICD非适当识别和治疗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促使ICD电池过早地耗竭,是ICD治疗中主要并发症之一。此外,ICD多次放电可导致心肌损伤,肌钙蛋白升高,心功能恶化,增加死亡率。本文通过对2例患者动态心电图分析,提示临床医生对植入双腔ICD后要定期进行动态心电图长时间的观察,尤其是有症状的患者,以及时发现容易漏诊的慢室性心动过速。ICD随访时,对患者植入时的参数根据心电表现不断进行程控调试,以便使双腔ICD发挥出最理想的疗效。
参考文献
[1]Ulrich Lu sebrink, David Duncker, Michaela Hess, et al. Clinical relevance of slow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n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ith primary prophylactic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ndication[J]. Europace,2013,15(6):820-6.
[2]Wathen MS, Sweeney MO, DeGroot PJ, et al. Shock reduction using antitachycardia pacing for spontaneous rapi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Circulation,2001,104:796-801.
[3]何方田.起搏心电图学[M].第1版.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28-130.
[4]周胜华.ICD与交感风暴[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19(1):7-8.
[5]邵山,钱波,王小青,等.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与随访[J].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13,22(5):771-773.
(收稿日期:2014__)endprint